为什么成都被称作是“天府之国”呢???

如题所述

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原因:

称为“天府之国”的原因是,天府原是一个官职,主要掌管人间珍宝。后来,秦朝时蜀郡“省长”李冰及子二郎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有了成都平原的富庶,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再加上盆地在冷兵器时代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都江堰水利工程建好后,成都平原风调雨顺,粮食产量大增。《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

扩展资料:

天府之国人才辈出:

3000年前三星堆人的浩荡迁徙揭开了这片土地萌动的序幕,金沙人盛大的祭祀昭示着这片土地文明的繁荣。自古文人多入川,浣花溪畔还流传着卓文君的逸事,薛涛笺上的诗篇还散发着芳香,杜甫久居的茅屋依然掩映于竹林,李白行吟的潇洒随锦江水涓流至今。

元稹、岑参、黄庭坚、陆游来过这里,司马相如、王褒、扬雄、陈子昂、李白、苏东坡三父子、吴玉章、李劼人、张大千、郭沫若、巴金生于斯地,他们是天府之国奉献给中华文化的杰出人物。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天府之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9-24
【成语】:天府之国 【注音】:tiān fǔ zhī guó 【解释】:天府:天生的仓库;国:地区。原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古专指陕西省关中地区,今多指四川。 【出处】:《战国策·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史记·留侯世家》:“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 【事例】:益州险塞,沃野千里,~,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用法】古专指包括长安(西安)在内的关中地区,今多指成都平原.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苏秦到秦国去游说秦惠王实行连横的主张,他对秦惠王说:“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真是天府之国……”秦惠王不为所动
编辑本段天府概况
最著名的天府之国
语本《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史记.留侯世家》:"夫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天府之国"专指包括长安在内的关中地区.明清后多称四川。语本《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历史上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
1、关中地区(战国至明代), 2、成都平原(唐代至今), 3、华北北部(明清时期), 4、江淮以南地区(北宋时期), 5、太原附近(五代时期), 6、闽中(明代),7、盛京(清代),8、汉中地区(汉代)
十大“新天府”
十大“新天府”的排名是:1.成都平原、2.台湾嘉南平原、3.伊犁河谷、4.山东半岛、5.闽南丘陵平原、6.三江平原、7.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8.呼伦贝尔、9.苏北平原、10.宁夏平原。 这些地方多集中于富饶、生态良好、居民安居乐业等几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所倡导的,人类与自然、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要和谐相处;发展要适度与可持续,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编辑本段历史上的“天府之国”
“天府”的本意是天然府库,指地势形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后来也指京师或天子的府库。而“天府之国”多指在被称为“天府”之地建立过政权或设为国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范围较“天府”更大一些,如关中地区为周秦汉唐都城所在地,成都七次为帝王都。中国历史上曾有7个地区被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
关中平原(战国至明代)
司马迁在《史记·苏秦列传》中讲,公元前338年,苏秦游说秦惠王时说:“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这是文献中关于“天府”之地的最早记载。关中被正式称为“天府之国”,始于秦汉之际的张良。《汉书》卷四○载张良建议刘邦定都关中时说:“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从先秦到元明时期,关中地区都曾被称作“天府”或“天府之国”。但清代以后,再也没有人把关中地区称作“天府之国”了。
成都平原(唐代至今)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李冰修都江堰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诸葛亮在隆中对策时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陈拾遗集》卷五:“夫蜀都天府之国,金城铁冶,而俗以财雄。”虽然成都平原成为“天府”或“天府之国”都比关中要晚,但自从都江堰修成以后,此地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五代以后,关中地区元气大伤,成都平原后来居上。明清时期,湖广地区的不少百姓迁到成都平原,改变了四川地广人稀的状况,对发展当地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故成都平原日益富庶,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府”,“天府之国”的美誉一直流传至今。
华北北部(明清时期)
华北北部的燕京一带虽在战国后期亦被称为“天府”,但秦汉以来并没有人这样讲,直到明清时期建都北京,才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誉。《大明一统志》卷一:“京师古幽蓟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所谓天府之国也。”
江淮以南地区(北宋时期)
其范围略如“江南”。《旴江集》卷二十八《寄上孙安抚书》:“嗟乎!江淮而南,天府之国。周世宗之威武,我太祖之神圣,非一朝一夕而得……。”
太原附近(五代时期)
《册府元龟》卷四百六十一:“唐邕天保……十年从幸晋阳,除兼给事黄门侍郎,领中书舍人。帝尝登童子佛寺望并州城曰:‘是何等城?’或曰:‘此是金城汤池,天府之国。’帝曰:‘我谓唐邕是金城,此非金城也。’其见重如此。”
闽中(明代)
闽中即福州及其西南一带。屠本畯《闽中海错疏·原序》:“禹奠山川,鱼鳖咸若;周登俎豆,鲂鳢是珍。……闽故神仙奥区,天府之国也,并海而东,与浙通波,遵海而南,与广接壤。”
盛京(清代)
盛京即沈阳。《钦定满洲源流考》卷十九《国俗·物产·御制盛京土产杂咏十二首》:“盛京山川浑厚,土壤沃衍。盖扶舆旁薄,郁积之气所钟,洵乎天府之国,而佑我国家亿万年灵长之王业也。”
编辑本段新天府-成都平原
历史典故
称为“天府之国”乃是因为天府原是一个官职,主要掌管人间珍宝。后来,秦朝时蜀郡“省长”李冰及子二郎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有了成都平原的富庶,“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再加上盆地在冷兵器时代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作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选列四川成都避乱。六十多年前的抗日战争,蒋介石更是应了一句谶语“胜不离川,败不离湾”。虽然国共合作的武装力量打败了日本侵略军,但得胜的国民党政府却在最后败逃于台湾,人算不如天算。“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这是历史上名篇《隆中对》中的名句,作者诸葛亮之所以协助河北人刘备得以称帝,恐怕也与谶语“胜不离川”相关吧。三国时候,刘备率一支打打逃逃的乌合之众,却能够保全实力,在蜀地三分天下,莫不与四川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再说近二十年发生的事情,四川民间有句话叫“要吃粮,找紫阳”,更是说明了四川的长足发展是有历史渊源的。当今,只要四川首脑和广大四川人民能够顺应这个渊源,天府之国将仍然是古往今来的富庶之地
美丽四川
四川素称“天府之国”,既有山川俊美的自然风貌:地势多样,青峰竞艳,丹壑争流;又有秀冠华夏的历史人文: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名人文豪竞相辈出。在这里,自然、人文与社会风俗多种景观相生相依,情景交融,造就了得天独厚、品位极高的天府之国。 天府原本是一种官职的名称,他是为“天子”掌握“府库”的官员。这个官职在周天子时设过。那时生产力落后,天府这个官管的东西都稀奇、珍贵,如钱财米粮,金银珠宝、图书文册等等,一国之中凡有油水的他都管完了。 但是“天府”最早指的不是四川,而是八百里秦川腹地的秦国。发明者就是著名的纵横家苏秦;这个靠“头悬梁、锥刺股”“学而优则仕”的人物跑到秦国去讨好秦王说秦国强大呀:农业发达、经济繁荣、军事强盛;毫无疑问应该象一个什么什么。。。。。。他一下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于是找出“天府”二字。说秦国真乃“天府之国”也。
天府之国为什么在成都
为什么经过2000多年后,天府之国由北向南迁移到成都了呢?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中国古帝王在北方犯下了两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大家知道,经过春秋战国,秦统六国。当时人口大概一亿多,而且女比男的多得多。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没有实行休养生息,反而派遣大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到北疆戍边。同时征集民夫30万筑长城,又征50万民夫修阿房宫、征70万民夫建骊山秦陵。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人口中男性短缺,(计划生育提前了2000多年),生育跟不上;二是大兴土木,造成北方水土流失。如阿房宫一烧就烧了三个月,想想1989年大兴安岭一把火只烧了27天,就已经烧掉了56万公顷的森林面积。水土流失必然导致土地贫瘠,现在去看看黄土高坡就知道了。 而另一方面反之在成都,第二任蜀郡太守李冰(第一任是张望,只会打仗)修建都江堰为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随后三国时的孔明奖励农耕、发展生产、兴修水利等等这对成都平原的农业是一次重大的推进。境内达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生平现象,使天府之国的名声得以传播。到唐朝成都鼎盛时期李白的一首诗“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间得及此间无。”使成都“天府之国”的地位得以巩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将“秦”与“蜀”比较而对蜀地地位加以确立的诗句,成都因此就取代了秦国“天府之国”的桂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专利权。
自然资源
这里地形舒坦。她拥有西部最富饶的广阔平原,位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行政上包括成都市、德阳市、绵阳、乐山、眉山等地,总面积22900平方公里,总人口2798.6万(2004年),占四川省人口的36%,核心区达到了1000人/平方公里以上。秦代就修建起来的都江古堰如巨手般呵护着她,四姑娘山是她坚强的脊梁。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给了她年均18℃的气温,以及每年1000毫米以上的降水量。她拥有肥沃平坦的绿野平原、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丰富绵亘的水渠河川和几千年的时空传承。
风景宜人
这里美景如画。风景秀丽的龙泉山如蛇亘东方,静谧清净的武侯祠满怀着思念,烟雾缭绕的青羊宫充盈着虔诚,清幽的青城山上依然可寻仙风道骨,俊秀的峨眉山前依然还闻寥寥梵音。这里的江山不仅有江南的妩媚,更有西部的豪情,贡嘎山、四姑娘山如巨人般守卫着她,长江、嘉陵江滔滔河水逝者如斯。“九天开出一成都,千门万户入画图”,诗仙李白走遍神州,他的赞叹为天府之国的山水平添了一分书卷气。
人才辈出
这里文明繁荣。3000年前三星堆人的浩荡迁徙揭开了这片土地萌动的序幕,金沙人盛大的祭祀昭示着这片土地文明的繁荣。自古文人多入川,浣花溪畔还流传着卓文君的逸事,薛涛笺上的诗篇还散发着芳香,杜甫久居的茅屋依然掩映于竹林,李白行吟的潇洒随锦江水涓流至今。元稹、岑参、黄庭坚、陆游来过这里,司马相如、王褒、扬雄、陈子昂、李白、苏东坡三父子、吴玉章、李劼人、张大千、郭沫若、巴金生于斯地,他们是天府之国奉献给中华文化的杰出人物。 这里生活闲适。她的宽容与休闲被西方人目睹,送给了她“东方伊甸园”的桂冠。常常是天下饥荒四起、饿殍千里的时候,这里却是旱涝保收、衣食自足。成都人民感恩着上帝的眷顾,眷恋着一杯清茶的闲适生活。总有一天,当外面世界疲惫的眼神投向这里的时候,就会懂得什么是生活的真谛。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47884.htm

第2个回答  2010-09-24
天府原本是一种官职的名称,他是为“天子”掌握“府库”的官员。这个官职在周天子时设过。那时生产力落后,天府这个官管的东西都稀奇、珍贵,如钱财米粮,金银珠宝、图书文册等等,一国之中凡有油水的他都管完了。但是“天府”最早指的不是四川,而是八百里秦川腹地的秦国。发明者就是著名的纵横家苏秦;这个靠“头悬梁、锥刺股”“学而优则仕”的人物跑到秦国去讨好秦王说秦国强大呀:农业发达、经济繁荣、军事强盛;毫无疑问应该象一个什么什么。。。。。。他一下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于是找出“天府”二字。说秦国真乃“天府之国”也。为什么经过2000多年后,天府之国由北向南迁移到成都了呢?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中国古帝王在北方犯下了两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大家知道,经过春秋战国,秦统六国。当时人口大概一亿多,而且女比男的多得多。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没有实行休养生息,反而派遣大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到北疆戍边。同时征集民夫30万筑长城,又征50万民夫修阿房宫、征70万民夫建骊山秦陵。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人口中男性短缺,(计划生育提前了2000多年),生育跟不上;二是大兴土木,造成北方水土流失。如阿房宫一烧就烧了三个月,想想1989年大兴安岭一把火只烧了27天,就已经烧掉了56万公顷的森林面积。水土流失必然导致土地贫瘠,现在去看看黄土高坡就知道了。而另一方面反之在成都,第二任蜀郡太守李冰(第一任是张望,只会打仗)修建都江堰为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随后三国时的孔明奖励农耕、发展生产、兴修水利等等这对成都平原的农业是一次重大的推进。境内达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生平现象,使天府之国的名声得以传播。到唐朝成都鼎盛时期李白的一首诗“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间得及此间无。”使成都“天府之国”的地位得以巩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将“秦”与“蜀”比较而对蜀地地位加以确立的诗句,成都因此就取代了秦国“天府之国”的桂冠,而活得了“天府之国”的专利权。

四川为“天府”的由来:
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由来已久。这是由于它自身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主要是:历史上所说的“天府之国”主要是指四川盆地,并不包括现今的川西高原和川南山地。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成了中国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都十分发达的地区,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故称“天府”。四川盆地周围都是崇山峻岭,交通闭塞,古称“四塞之国”,在冷兵器时代,它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这就有利于她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作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逃到四川成都避乱,当时的成都,在他们的眼里正是一片笙歌宴舞之地,当时就被称为“天府之国”了。那么,“天府之国”的名称到底是怎么得来的?据考证,“天府”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本是一种官名,是专门保管国家珍宝、库藏的一种官吏,后人用以来比喻自然条件优越,形势险固,特产富饶的地方。历史上最早称四川为“天府”出自诸葛亮的《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汉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晋代著名史学家常璩在所著《华阳国志》中称:“蜀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之国”在历代文人学者笔下逐渐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词,后来还进入了中学教科书。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1
  天府之国为什么在成都
  为什么经过2000多年后,天府之国由北向南迁移到成都了呢?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中国古帝王在北方犯下了两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大家知道,经过春秋战国,秦统六国。当时人口大概一亿多,而且女比男的多得多。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没有实行休养生息,反而派遣大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到北疆戍边。同时征集民夫30万筑长城,又征50万民夫修阿房宫、征70万民夫建骊山秦陵。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人口中男性短缺,(计划生育提前了2000多年),生育跟不上;二是大兴土木,造成北方水土流失。如阿房宫一烧就烧了三个月,想想1989年大兴安岭一把火只烧了27天,就已经烧掉了56万公顷的森林面积。水土流失必然导致土地贫瘠,现在去看看黄土高坡就知道了。 而另一方面反之在成都,第二任蜀郡太守李冰(第一任是张望,只会打仗)修建都江堰为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随后三国时的孔明奖励农耕、发展生产、兴修水利等等这对成都平原的农业是一次重大的推进。境内达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生平现象,使天府之国的名声得以传播。到唐朝成都鼎盛时期李白的一首诗“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间得及此间无。”使成都“天府之国”的地位得以巩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将“秦”与“蜀”比较而对蜀地地位加以确立的诗句,成都因此就取代了秦国“天府之国”的桂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专利权。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47884.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09-24
称为“天府之国”乃是因为天府原是一个官职,主要掌管人间珍宝。后来,秦朝时蜀郡“省长”李冰及子二郎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有了成都平原的富庶,“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再加上盆地在冷兵器时代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作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选列四川成都避乱。六十多年前的抗日战争,蒋介石更是应了一句谶语“胜不离川,败不离湾”。虽然国共合作的武装力量打败了日本侵略军,但得胜的国民党政府却在最后败逃于台湾,人算不如天算。“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这是历史上名篇《隆中对》中的名句,作者诸葛亮之所以协助河北人刘备得以称帝,恐怕也与谶语“胜不离川”相关吧。三国时候,刘备率一支打打逃逃的乌合之众,却能够保全实力,在蜀地三分天下,莫不与四川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再说近二十年发生的事情,四川民间有句话叫“要吃粮,找紫阳”,更是说明了四川的长足发展是有历史渊源的。当今,只要四川首脑和广大四川人民能够顺应这个渊源,天府之国将仍然是古往今来的富庶之地.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47884.htm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