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回国后说过日语么?

如题所述

作为江浙人,周恩来与周作人一样,对东瀛的生活从一开始就很适应,全无“违和感”。他在当年12月致南开同学陈颂言的信中说:“食日本餐,食多鱼,国人来此者甚不惯食,弟则甘之如饴,大似吾家乡食鱼风味,但无油酱烹调,以火烤者居多。”“日本风俗,不见优美,好在谨言慎行,无不可居之地。倭国虽小,安分克己,尚无不合式也。”为便于饮食,国人咸住中国馆,而周则下宿日馆,住在神田一爿家具店的二楼,“较中馆清静,无喧哗声,便于用功”。10月,入位于神田区仲猿町七番地的东亚高等预备学校,补习日文,准备参加官费考试。按照当时中日两国政府间协定,中国留学生只要考上东京高等师范或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等学府,便可享受中国政府的官费待遇,基本衣食无忧。

对周来说,在南开学校时,已经学过数理化等课程,且均是英文教材,应问题不大,但来到日本后,则面临如何用日语来表达所学知识的难题。当务之急,是如何迅速提高日语水平,以应对官费考试。周恩来每日上课,去青年会阅报,参加同乡和南开校友的聚会,忙得不亦乐乎。在东京,他还重新“发现”了国内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经常从友人处借回去读。翌年1月8日,接堂弟来信,得知淮安的叔父周贻奎在贫病中去世的消息,“哀痛异常,不知所以”。升学的压力,身世的感伤,前途的漂泊不定,周青年的苦闷可想而知。他立志发奋苦读,考取官费。“随后搬到一租金低廉的住处,改包饭为零买,每天废止朝食,以节省开支。”(《周恩来年谱》)

但随着考期的临近,周恩来内心的焦虑与日俱增。他在1月29日的日记中写道:“我想我现在已经来了四个多月了,日文、日语一点儿长进还没有。眼见着高师考试快到了,要再不加紧用功,不要说没有丝毫取的望,就是下场的望,恐怕也没了……用功呀,用功呀,时候不再给我留了。”而与此同时,他又痛感观察日本社会的必要性:“人要是把精神放在是处,无处不可以求学问,又何必终日守着课本儿,叫做求学呢?我自从来日本之后,觉得事事都可以用求学的眼光,看日本人的一举一动、一切的行事,我们留学的人都应该注意。我每天看报的时刻,总要用一点多钟。虽说是光阴可贵,然而他们的国情,总是应该知道的。”(2月4日日记)

时光如梭。1918年3月4日至6日,东京高等师范入试如期举行,日语、数学、地理、历史、英语、物理、化学、博物八科,外加口试。周落第。

“此后,为准备七月投考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给自己制定了紧张的学习计划。”6月初,“重新开始温习功课,全力以赴准备考试”。7月2日至3日,参加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入试,日文再次挂科而名落孙山。

他在随后的日记中写道:“这叫做自暴自弃,还救什么国呢?爱什么家呢?不考取官文学校,此羞终不可洗。”7月28日,周经釜山回天津探亲,9月4日,又回到东京,准备以厉再战。刚好这时,从国内传来母校南开开设大学部,南开毕业生可免试升大学的消息。于是,周当即决定调转航向,回国就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2-11
只在建国以后,有一次接见日本客人的时候说过一句:我的日语全忘光了。

其他时候没说过,也没机会。

他19岁时在日本,日语就学的不怎么好。几十年没用过,后来就不怎么会说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24
.
他在日本的时间并不算长,日语水平恐怕不怎么样.
.
他的叔祖周树人(鲁迅)在日本的时间比他长,当时日语也并不怎么样,他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也说,虽然是学医,但藤野在帮他批改作业时要一并帮他修订文法错误, 鲁迅去世后, 藤野在回忆他时也谈到他的日语水平并不算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