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社会主义改革的本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

如题所述

社会主义改革本质上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作用: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强大起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动力。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社会主义改革,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来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扩展资料:

改革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动力

坚定制度自信,绝不是说我们的制度已经尽善尽美。邓小平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的同时,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他洞察到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弊端。对此,他毫不掩饰和回避。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全局视野和长远利益出发,深刻反思和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实事求是,正视党和国家制度方面存在的弊端,大胆触动我国政治、经济制度问题上长期形成的禁区。

邓小平毫不讳言地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邓小平在指出制度方面存在的弊病和问题后,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有突破性的改革思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确立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

1978年10月,邓小平就提出:“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在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向全党大声疾呼,“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在邓小平的指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后,围绕制度建设的改革随即全面展开。

由于当时有些人受到“左”的思想影响,对改革这个新生事物不理解、不接受。比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吸收外国资金技术等,与传统理论和观念大相径庭。有人担心这会冲击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

因此只有从理论上破题,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才能够澄清种种疑虑、困惑和误解,把人们从旧的思想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今天我们回顾改革的历程,可总结的经验很多。

从制度的角度看,邓小平对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的关系,制度和方法之间的关系处理上的理论突破,对改革冲出传统观念藩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于廓清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的关系。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根本层面与基本层面的制度,也包括具体层面的制度。邓小平明确把这两个层面的制度加以区分。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具体制度,必须不断改革。

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具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同时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

关于廓清制度和方法之间的关系。邓小平从理论上冲破了以往固化的思维,明确界定了制度属性,把原来认为是属于制度范畴的方法之类的东西剥离出去,也就是把制度和方法加以区分。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

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是好的,问题出在采取的建设模式和具体做法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甚至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把计划和市场看作手段和方法。他说:“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

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市场经济看作是属于资本主义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党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在改革的淬炼锻造中不断成形、完善,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价值,又依据我国国情和发展水平赋予了社会主义制度新形态。它适应了当代中国的客观实际,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彰显出独特优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等不断完善,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具体制度和体制也得以不断建立健全。

这些独特优势,无疑大大坚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制度自信,让全社会焕发出极大的活力和创造力。这是中国能够快速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重要秘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主义改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09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社会主义改革,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来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扩展资料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理论路线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

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主义改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5-09
答:社会主义改革本质上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作用: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强大起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动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6-05-09
(1)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更新.(2)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在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革与更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