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问题。请用佛语解释“贪葚痴爱恶”是如何衍生出“喜怒哀乐惊恐悲”“烦躁”……以及欲望等等的?

当然首先是,是不是所有欲望都是因为贪葚痴爱恶 而衍生的?

然后就是标题的问题了。

我没分了,对不起。不过我相信佛弟子不在乎这些。、
那么这样问吧:哪本经典里面最先提到这些的?哪本经典里面有专门解释这些的。

朋友提的问题中“贪葚痴爱恶”中的“葚”字应该写作“嗔”;“贪葚痴爱恶”应该改为“贪嗔痴慢疑”,这是佛教经典中概括的人的五大根本烦恼。“喜怒哀乐惊恐悲”应该说成““喜怒哀乐爱恶欲”或者““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说的人的“七情”,前者出自《三字经》,后者则是中医的概念。“烦躁”是一种状态,是因为内心不宁静而在行为举止是显得躁动不安。人的七情六欲,是由业力所致,佛典称“情不重不生娑婆”。业力,就是以前的思想、语言、行为所形成的一种惯性程序,它在无形中操纵着人的一生的行为而为一般人所不知。在贪嗔痴慢疑这五个根本烦恼中,“痴”是根本的根本,因为人把不断变化的内心与外境当着一种真实的存在而抓住不放,佛称这种情形为“执着”。执着于自己的身体或者思想,以为有一个真实的自我,这叫“我执”;执着于有一个实有的外境或者事物,这叫“法执”,这种错误的知见,佛称之为“痴”。由于这种错误观念,变产生了两种情况,一是看见自己喜欢的就贪爱,佛称这种烦恼为“贪”;由于自己不喜欢的就拒绝或者憎恨,佛称这种烦恼为“嗔”。由于人有“贪嗔痴”三个根本毛病(佛典称之为“三毒烦恼”),便会产生傲慢与偏见,把自己的观念看成绝对正确的,自以为是,便影响了自己的进步,也由此带来许多的苦恼痛苦,产生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各种情绪,有时这些内在情绪便会表现出烦躁这种状态。
所以,要想让生命潜力得到最大的开发,就要像《中庸》里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这种中庸的状态,就是内心宁静安详的状态。一个人内在安详,就是佛教经典中说的“清净心”现前,那么,他办什么事都会恰到好处,所谓“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9-26
本无佛教佛语之说。都不过是世间语罢了。诸佛意理,非关文字。
贪嗔痴爱,恶,还有颠倒见行。。。其实如果没有文字,谁也无法解释,因为这些本身都已经具足。有文字,无非就是多一种理解罢了。
如果婴儿号哭是原始本能,那这也是。这非佛教问题。这是人生问题
第2个回答  2010-09-26
可以这样来理解:
1、比如贪,有的人贪财,既然他心里非常贪财,那么当财来的时候,他的愿望得到了满足,自然就会产生喜的感觉。如果老是不来,或者失去财,他自然就会觉得悲伤,不快乐,甚至愤怒惊恐。
2、再比如爱,假如你爱一个人,那么如果你得到了她,你自然就会心生喜悦快乐,如果得不到,或者被别人追走了,你自然就会愤怒和不安以及悲伤。
3、恶也是一样的,假如你同一个宿舍的人,有一个人是你很讨厌的,恨不得他马上消失。那么假如这个人忽然退学了,或者转学了,不在这宿舍了,你自然就会高兴,假如他天天在宿舍,而且人缘还比你好,你自然就会不开心。
其余的情绪的互生,都是一样的道理。
佛家讲的是一个根源,只有根除了你内心的根源,才会一直保持灵魂的安静平和,不为外界的任何变化而左右。
另外一首很有名的佛家诗词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你应该听说过吧:
由爱故生怖,由爱故生忧,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第3个回答  2010-09-26
贤友,你能思维到这些很好,这也是佛陀开示的关键所在
欲望从直接的来源上看是因为 贪 从更根本的原因上来说是 因为 无明

因为贪 而执着与五蕴的一切,是众生轮回的原因之一

无明的成分 有三种
贪 嗔 痴
贪是对五蕴的执取
嗔是愤怒 憎恶 妒忌 等等恶心
痴是没有智慧,不明白因果法则和五蕴的真相
第4个回答  2010-09-27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
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阿弥陀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