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光的色散的问题

想问一下所有颜色的光 分别吸收和反射什么光? 初二光的这个章怎么复习?? 我要考试啊!!!

光的三种现象及其解释的总结

河北省蔚县代王城中学 康万胜

初中物理的光学主要叙述了三种现象: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教材以光的传播路线为主线,按光的传播方向从不变到改变,传播介质由一种到两种的顺序,先后介绍了上述三种现象,并用生活中的例子作为知识的补充和延续。

一、光的直线传播

1.条件:均匀介质

2.核心:传播方向不变

3.具体事例:

①影子的形成:由于光沿直线传播,于是在不透明物体后会形成一个黑暗区域。如图1所示。

②日食、月食的形成:由于地球运行到月球的影子里,地球上某地的人们看到太阳被挡住了部分或全部这就是日食;而月食是由于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里,地球上某地的人们看到月球部分或全部被挡住就是月食。月食如图2所示。

③小孔成像: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小孔前的明亮物体在另一侧形成一个倒立的实像。如图3所示。

二、光的反射

1.条件: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其它物体

2.核心:改变传播方向,但仍为原介质

3.具体事例:

①人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它们的表面要进行光的反射,反射光射入我们的眼中的缘故,而我们从不同角度看见是由于在表面进行的是漫发射。

②平面镜成像:某一点的光射到平面镜上会发生反射,反射光射入我们的眼睛,我们看上去镜中也有一发光点,实际上是镜前点的像。如图4所示。

三、光的折射

1.条件: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其它介质

2.核心:传播方向一般发生改变,并且进入不同介质

3.具体事例:

①筷子变弯:斜放在水里的筷子从上面看上去似乎变弯了,这是因为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造成的。如图5所示。

②池水变浅:池中有清水的时候,实际比较深的池水我们看上去比较浅,这也是因为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造成的。如图6所示。

③凸透镜能够成像也是由于光在空气和玻璃中发生折射的原因。

一、色光混合

色光的混合为加色混合,是光线的增加,两种色光混合,光度为两色之和,合色愈多,则光度愈强,愈近于白。其中品红与绿、黄与蓝、青与红,这些补色光混合和红与蓝、绿三原色光混合都成为白光。彩色电视机、彩色显示器、彩色液晶显示器,三基色日光灯管就是应用该原理而设计制作的。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将这色光三原色红(R)、绿(G)、蓝(B)投射到一个白色的平面上时,两种光色相叠射,则得出混合黄(Y)、品红(M)、青(C)。如果将三种原色完全重叠投射,则混合出白光(W)。

格拉斯曼(H.Grassman)总结了加色混合的现象,叫做格拉斯曼颜色混合定律,有以下几点:

(1)视觉只能辨别色彩的三种变化:明度、色相、纯度。

(2)两种光色组成的混合色中,如果一种色光发生变化,而另一种不变,则混合色也随之变化。补色律:每一种色都有一个相应的补色,便产生中间色,其色调决定两色的相对数量,其纯度决定二者在色相环上的距离。

(3)色相相同的光,不论它们的光谱组成是否一样,在混色中都具有同样的效果,即视觉上相同的两色,都是等色。代替律:相似色的混合仍然相似。如果A色=B色,C色=D色,那么A色+C色=B色+D色。

(4)由几种色光组成的混合色的亮度,是各色光亮度的总和。

二、颜料混合

绘画颜料、印刷用的油墨及其它工业用的染料等等,这些着色材料的混色大体上比原来的颜色暗。原因他们反射光线的减少,两色混合后,光度低于两色各自原来的光度,合色愈多,被吸收的光线愈多,反射的光线愈少就愈近于黑。颜料三原色品红(M)、黄(Y)、青(C)是减色原色,它们相加混合而形成的是(近似)黑(BK),或其中任何二种色料相加而呈现的混合色都是暗于原色,也就是要减却二色的补色成分。所以称这种色料的混合为减色混合。彩色印刷的油墨调配、彩色照片的原理及生产、彩色打印机设计以及实际应用,都是黄、品红、青为三原色。彩色印刷品是以黄、品红、青三种油墨加黑油墨印刷的,四色彩色印刷机的印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在彩色照片的成像中,三层乳剂层分别为:底层为黄色、中层为品红、上层为青色。各品牌彩色喷墨打印机也都是以黄、品红、青加黑墨打印彩色图片的。

颜料品红(M)、黄(Y)、青(C)混合能产生红(R)、绿(G)、蓝(B),也就是说加色混合三原色与减色混合三原色成了各自相反的间色(二次色)。这个原理被应用于天然色摄影和原色版印刷等行业色的分解与构成。

三、视觉混色

视觉混色不是直接由色光混合的加色法,也不是直接用颜料调和的减色法,而是使用颜料的一种加色混合方法,也可以叫中间混合,正如约翰内斯.伊顿说的,“在我们讨论色彩调和的颜料方法之外,还有用视觉调和的方法,这种的组成是将纯度色彩并置成小色域或点子的视觉调和,然后从一定的距离来观看这个表面具有的小色域或点、线的画面。在眼睛中,他们有被调和成一个单一色彩的感觉。这种加色法调和类型的优越性是:混合后的色调掺合性较少,而颤动性则增加。”

视觉混色的色感,就其明度来说,既没有提高,也没有降低,如将色料三原色M(品红)/Y(黄)/C(青)三等分色盘,G(蓝紫)/Y(黄)和R(红)/C(青)补色等分色盘,放在转动装置上,这些色盘旋转中呈现的是漂亮的中灰色或浅灰色。这就是说,色料的三原色的反射光虽然混合不出白色,但在改变混合方法时,也不会是黑浊色,而是三色平均明度的灰色。同样,互为补色的二种色料在此种混合下,也不是黑浊色,而是二色平均明度的灰色。虽然颜色盘的混合只能用于示范表演,但却提示了这样一个原理:在视网膜的相同部位,两种以上颜色不断予以刺激,就能在人的视觉上产生被平均了的混合色——保留着两种色以上的各色平均明度的一种新的混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13
光的反射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
3、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一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理解:
(1) 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
(2) 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
(3) 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
8、两种反射现象
(1)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
(2) 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和物的大小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1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3、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 (2)平面镜成像 (3)潜望镜
六、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2、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抽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一面 (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如图

6、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图)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如图)

7、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 距
(u) 成像
大小 像的
虚实 像物位置 像 距
( v ) 应 用
u > 2f 缩小 实像 透镜两侧 f < v <2f 照相机
u = 2f 等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 = 2f
f < u <2f 放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 > 2f 幻灯机
u = f 不 成 像
u < f 放大 虚像 透镜同侧 v > u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
“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运像变小”
口决二:
三物距、三界限,成像随着物距变;
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
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红色反射红光,吸收橙 黄 绿 青 蓝 靛 紫色光
橙黄绿蓝紫都反射自身的光,吸收别的光。
黑色吸收所有光,白色反射所有光。
第2个回答  2009-10-14
光的色散和物体的颜色

光通过三棱镜的色散

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色光组成的叫做复色光。红、橙、黄、绿等色光叫做单色光。
色散: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而形成光谱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色散可以利用棱镜或光栅等作为“色散系统”的仪器来实现。复色光进入棱镜后,由于它对各种频率的光具有不同折射率,各种色光的传播方向有不同程度的偏折,因而在离开棱镜时就各自分散,形成光谱。

光的色散
light,dispersionof
介质折射率随光波频率或真空中的波长而变的现象。当复色光在介质界面上折射时,介质对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各色光因折射角不同而彼此分离。1672年,I.牛顿利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彩色光带,这是人们首次作的色散实验。通常用介质的折射率n或色散率dn/dλ与波长λ的关系来描述色散规律。任何介质的色散均可分正常色散和反常色散两种。
第3个回答  2009-10-11
白色反射所有色光,黑色吸收所有色光,红色反射红光吸收其他色光
第4个回答  2009-10-15
光只要你能够熟练的掌握就行,没有什么要背的,除了什么红外线和紫外线

不是光吸收光,是不透光的物体吸收和反射光
他们反射与自己同色的光,吸收其他光(白色反射所有的光)(黑色吸收所有的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