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三不足”出自哪里?可否将一段话传上来?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如题所述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出自:杨仲良:《续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五九《王安石事迹(上)》
-------------------------------------------全文:
翰林学士院这时正要对于谋求“馆职”的李清臣等人进行考试,做翰林学士的司马光就在他所拟定的一道“策问”中,把这三句话作为奇谈怪论而向与试者质询道:今之论者或曰:“天地与人,了不相关,薄食、震摇,皆有常数,不足畏忌。

祖宗之法,未必尽善,可革则革,不足循守。

庸人之情,喜因循而惮改为,可与乐成,难与虑始。纷纭之议,不足听采。”

意者古今异宜,《诗》、《书》陈迹不可尽信耶?将圣人之言深微高远,非常人所能知,先儒之解或未得其旨耶?愿闻所以辨之。既然以“愿闻所以辨之”作为这道“策问”的结语,这就很明确地示意给对策的人,要他们对“策问”中所引述的“三不足”之说用力驳辩一番。但是,当司马光把这道“策问”送请宋神宗审阅时,神宗却叫人用纸把它贴盖起来,并批令“别出策目,试清臣等”。

在发生这事的次日,王安石去见宋神宗,神宗问他说:“闻有‘三不足’之说否?”王安石回答说:“不闻。”神宗说:“陈荐言,外人云:‘今朝廷以为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昨学士院进试馆职策,专指此三事,此是何理?朝廷亦何尝有此?已令别作策问矣。”

王安石说:“陛下躬亲庶政,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每事唯恐伤民,此即是畏天变。陛下询纳人言,无小大唯言之从,岂是不恤人言?然人言固有不足恤者。苟当于义理,则人言何足恤?故《传》称‘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郑庄公以‘人之多言,亦足畏矣’,故小不忍致大乱,乃诗人所刺;则以人言为不足恤,未过也。至于祖宗之法不足守,则固当如此。且仁宗在位四十年,凡数次修敕;若法一定,子孙当世世守之,则祖宗何故屡自改变?”

-------------------------------------------
从宋神宗和王安石这次对话看来,可知:一、在此以前,王安石决不曾在宋神宗面前提到过“三不足”的口号;二、对于“天变不足畏”一语,王安石没有直截了当地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对于天变是否可畏的问题,王安石在此前的一些著述和言论当中,都表明他是认为不足畏的。据《宋史·富弼传》载,在熙宁二年(1069)的二月,王安石就曾发表过“灾异皆天数,非关人事得失所致”的言论,以致富弼惊慌失措地说什么“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为者”!在这里,王安石所提出和富弼希图加以驳难的,正是“天变不足畏”的观点。至于王安石在答复宋神宗关于“三不足”的问话时,之所以不肯直抒己见,必是因为宋神宗在对话之初,就先已气愤地说出了“朝廷亦何尝有此”的话,王安石只好把语气放委婉一些,不作正面的答复了。

参考资料:http://data.book.hexun.com/4148_2252722C.s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10
王安石三不足学说;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三不足学说的创始人及其最早版本和理论依据
详细看http://baike.baidu.com/view/695212.htm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