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建国大业观后感,急求!急!急!急!!!!

有文采一点,语言优美,立意深刻,谢谢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 刚刚看完,照理说我应该不会忘太多,如果一部电影不能让观众记住情节,那这部电影最好就不要拿到电影院去丢人显眼。所以我现在尽可能回忆,想不起来的地方,就忽略吧。

首先故事背景从45年的重庆谈判开始,一上来确实让人感觉比较兴奋,因为胡军,李连杰有所亮相,尤其是李连杰的台词,别看少,但是说的让人心里痛快:“中国人打中国人,这种事,我不干。”

然后就是谈判破裂,这一部分感觉十分仓促,也没什么可说的,蒋介石这边,陈坤亮相了,起初的表现一般,但在后面的感觉越来越好。街上上演了冯玉祥(陈凯歌饰演)开枪的镜头,这个镜头也就是宣传片里面那个,十分经典。然后陈凯歌的另一幕也十分出彩,打着灯笼见中正(蒋介石,张国立饰演),台词:“这个世道太黑了,我怕看不见。”毛泽东这边,范伟的出现则让人心头一喜,所讲述的一个小故事,就是范伟作为厨师长见毛泽东的感动,此时也见到了间谍,(张涵予饰演),之后毛泽东的行踪被报告到了蒋中正手里,于是上演了,中正轰炸毛泽东一段,此时毛泽东正在熟睡,而黄晓明作为他的警卫,连拉带托,拿着一副担架给他扛出去了,而想起还在锅里的菜的范伟同志,在回到厨房后遭到了轰炸,一个为了毛泽东早餐而牺牲的烈士诞生了。

这一部分,虽然是个比较短小的插曲,但给我的印象却十分深刻,虽然那只是个小小火头军,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主席能吃上饭,却是那样的拼命和不顾一切,不经让我想起现在的人们,还是否记得曾经中国的苦难和那些水生火热的日子........

下一场想到的戏,就是毛人凤(姜文饰演)了,这个角色塑造的让人十分有感觉,包括他与蒋介石的对话,和陈道明的对话,这都是无可挑剔的,而陈道明所饰演的国民党军官阎锦文的演技可以说让人震撼。

陈坤的戏份让我记得最多,有三场,不,有四场。首先是作为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去稳定上海经济,这里本身是一场重头戏,却仅仅用了陈坤回答记者的话“我这次来,只打老虎,不打苍蝇。”转折到冯小刚“杜月笙”的出场,此场戏引发了两大人物的针锋相对,也使得蒋经国对孔家产业的整顿下了决心。戏份虽然少,但是转折的还是很妙的,整个画面都迫的人喘不过气来,但是就像冯小刚说的那样,如果加一个杜月笙的手杖敲地的镜头,会更好。确实有些可惜了。回过头接着说陈坤的第二场戏,和孔家大少爷孔令侃的对手戏。(佟大为演)两人的感觉都还不错,但是感觉有些累赘,最后也没出个像样的结果。第三场戏就得说父子戏了,在白鸽中的父子对话,被渲染的很好,陈坤也只能尽力到这个地步。我所说的最后一场戏,在剧情后边,有一部分,也是父子的戏,陈坤的一个坐的动作让我太钦佩了,有一点犹豫,又必须迅速,表现了对父亲的怕和敬。

陈坤说完了,我又想到了两个人,傅作义和他的女儿傅冬菊(陈好饰演)。傅作义本身是个很矛盾的角色,对于他的刻画,我觉得为了使观众易懂应该有个旁白来描述它的心理斗争,毕竟心里斗争只靠动作,和说话,和神态,有些难了。这一部分的表现力并不完美,首先傅作义早先所说的大话:“如果毛泽东赢了,我便为他牵马扬鞭”的承诺在父女二人嘴里来回念叨,让人有些不解,傅冬菊本身作为共产党员去规劝其父亲,但是却说的不多。我个人觉得陈好此时的台词,确实不能过于直接,但是太少,而且应该说基本没有表达那些意思的话让人很难接受,至少应该多旁敲侧击一下吧。最后傅作义接见完蒋介石以后又突然想通了,要和毛泽东接触。我真不知道导演脑子里是不是真的就只剩下一碗卤煮了……

关于傅作义北平城的事件让我又想到两个人,葛优和王宝强,一个去把北京城当成大院,高墙了,另一个看愣之后才想起来报告,已经抵达北平了。

再说说除了国民党和共产党以外的人。民主团体的代表人物中,重头戏的有四个,张澜,李济深,蔡廷锴,宋庆龄。

张澜老头子的戏份确实没什么好说的,就是老好人这样子的感觉,李济深和蔡廷锴两人的对手戏确实值得一说,话说李济深应该算是国民党的重要人物了。蔡廷锴则也是一位杰出的将领,民族英雄啊。但是两人此时的戏份都是在着眼于投靠哪一方,蔡廷锴一直在规劝李济深和共产党合作。此时的旁敲侧击做的很好,李济深的表现也是很多,怎么说自己也杀了共产党人,也和蒋介石闹翻了。现在两边都不好走,当然要慎重了,所以犹豫是对的。而且演技也很到位了……
宋庆龄我现在不多评价,也不想多说,这场戏里女性就比较少,多是男人的戏份,所以本身并不好演,而自己所要演出的感觉也多,比如看到满大街士兵熟睡的脸的时候,那怜爱的感情,回绝李宗仁的坚决却婉转,还有受到邀请的邓颖超的邀请……

要说到了后面,应该是比较开阔的场面了。蒋介石下台了。

毛泽东几个人喝的烂醉,还很喜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却没有宣布,就直接打过去了。总之就统一了中国。

然后就是政协会议,明星大出场,首先是选国旗,田汉(甄子丹饰演)算是比较活跃了。然后是冯巩,他那段算是个逗乐的部分,但是也很有表现力,本来嘛~解放了,就应该有些欢快的气氛,虽然冯巩就一句台词,算是在后面这帮明星脸里脱颖而出了。其余的像赵薇啊,章子怡啊,苗圃啊,之类的就那么一句台词,没什么的,真就是个跑龙套。至于郭德纲,梁家辉就更是了,都不知道他们干嘛去了……

讨论完这些以后,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部分又再次出现了轰炸北平事件,刘德华所饰演的国民党军官终于出现了,可惜美国不给提供加油的地方,蒋介石只能作罢,要说刘德华变现也确实不错,有着对下级指挥的霸气,也有对蒋介石的毕恭毕敬,最后回头给了自己一个正脸,然后转向下一个镜头,蒋介石的背影,算是对蒋介石一个交代了。

毛泽东检阅了部队(刘烨此刻激情报告确实还是很爽的。)开了大会……要说的就这些了。最后这个尾巴没有渲染起来,我觉得问题主要出在音乐上……什么背景音乐,还不如放国歌来的高潮,来的庄严,来的激动人心呢。

要说整部片子的戏份还有什么~一点点也能想起来,但是确实很悲哀。这是在骗票房,看着我刚才所有的描述,突然发现自己没有想起什么剧情,根本是想起明星然后想起了他们的戏份。

坦白说:我看电影中途曾经检讨过自己,要让自己适应看这种影片,这不是偶像剧,应该更注重一下剧情,注重历史。但是显然无法达到这种目的。因为45年到49年如此长的时间段里本身存在许多故事。一部电影想把他演全。根本不可能。

最后要声明的是!
我只是觉得现在的80后,90后的年轻人应该更有思想更有冲劲!我们不能让老前辈总是站在咱们前面,是时候把他们踩在脚下,这是我们应有的魄力,应该去继承和发扬我中国精神,踩在前人肩膀上,让五星红旗飘得更高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08
看完了,看完了……我不得不表示,韩三平赢了。这部片子也就能赢个票房了。

先说说总体的感觉:悲哀,自责,感到了沉重的使命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拍电影的是他们,看电影的是我们。我们无论如何批评他们,指责他们,谩骂他们都是徒劳,人家也许根本听不到,即使听到也不在意,票房有了,场面做足了~回头找几个专家,找几个影评来说句好话,平息一下观众的不满就得了~反正钱揣在腰包里了,怕什么~
因此,只能悲哀,悲哀自己是个热血年轻人却只能静静的坐在这里;因此,只能自责,自责自己一个堂堂男儿,新一代的年轻人却没有实力,没有业绩,没有本事去把那些所谓的大牌踢到一边。说句不好听的话,中影这帮人都是半个身子入土的人了还在银幕上发挥他们的余热。当然不是说他们赖着不走,是因为没有年轻人可以替换他们。没有一个年轻人的片子可以震撼所有观众,让他们认识到,中国新的力量。这是一件憾事,因为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新生力啊。

说了太多题外话。估计有些80后,90后,已经难不下性子了……那我进入正题。

刚刚看完,照理说我应该不会忘太多,当然这是对于优秀的电影来说,如果一部电影不能让观众记住情节,那这部电影最好就不要拿到电影院去丢人显眼。所以我现在尽可能回忆,想不起来的地方,就忽略吧。

首先故事背景从45年的重庆谈判开始,一上来确实让人感觉比较兴奋,因为胡军,李连杰有所亮相,尤其是李连杰的台词,别看少,但是说的让人心里痛快:“中国人打中国人,这种事,我不干。”

然后就是谈判破裂,这一部分感觉十分仓促,也没什么可说的,蒋介石这边,陈坤亮相了,起初的表现一般,但在后面的感觉越来越好。街上上演了冯玉祥(陈凯歌饰演)开枪的镜头,这个镜头也就是宣传片里面那个,十分经典。然后陈凯歌的另一幕也十分出彩,打着灯笼见中正(蒋介石,张国立饰演),台词:“这个世道太黑了,我怕看不见。”毛泽东这边,范伟的出现则让人心头一喜,所讲述的一个小故事,就是范伟作为厨师长见毛泽东的感动,此时也见到了间谍,(张涵予饰演),之后毛泽东的行踪被报告到了蒋中正手里,于是上演了,中正轰炸毛泽东一段,此时毛泽东正在熟睡,而黄晓明作为他的警卫,连拉带托,拿着一副担架给他扛出去了,而想起还在锅里的菜的范伟同志,在回到厨房后遭到了轰炸,一个为了毛泽东早餐而牺牲的烈士诞生了。

这一部分,虽然是个比较短小的插曲,但是却意外的沉闷,无法引人入胜。本来应该掉泪的地方实在哭不出来,都不知道韩三平导演想表现什么……而那个间谍就以文字的形式给了个交代,说是51年被毙了就完事了……

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此时有想起了一场戏,那边是闻一多为李先生(李公朴)遭到特务杀害而愤慨的戏,感觉不是很能调动观众的感情,我有一种自己只是看客,也只能是看客的感觉。之后闻一多也惨遭遇害。(李公朴死于46年7月11日,而闻一多死于7月15日。)

下一场想到的戏,就是毛人凤(姜文饰演)了,这个角色塑造的让人十分有感觉,包括他与蒋介石的对话,和陈道明的对话。这都是无可挑剔的,而陈道明所饰演的国民党军官阎锦文的演技可以说让人震撼,但是由于整个影片的繁杂,使得关于他的介绍过于稀少,不熟悉历史的人在这里对于他突然反抗毛人凤的指令,帮助张澜脱身的这一段显得有些不明白。当然这是编剧问题,

陈坤的戏份让我记得最多,有三场,不,有四场。首先是作为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去稳定上海经济,这里本身是一场重头戏,却仅仅用了陈坤回答记者的话“我这次来,只打老虎,不打苍蝇。”转折到冯小刚“杜月笙”的出场,此场戏引发了两大人物的针锋相对,也使得蒋经国对孔家产业的整顿下了决心。戏份虽然少,但是转折的还是很妙的,整个画面都迫的人喘不过气来,但是就像冯小刚说的那样,如果加一个杜月笙的手杖敲地的镜头,会更好。确实有些可惜了。回过头接着说陈坤的第二场戏,和孔家大少爷孔令侃的对手戏。(佟大为演)两人的感觉都还不错,但是感觉有些累赘,最后也没出个像样的结果。第三场戏就得说父子戏了,在白鸽中的父子对话,被渲染的很好,陈坤也只能尽力到这个地步。我所说的最后一场戏,在剧情后边,有一部分,也是父子的戏,陈坤的一个坐的动作让我太钦佩了,有一点犹豫,又必须迅速,表现了对父亲的怕和敬。

陈坤说完了,我又想到了两个人,傅作义和他的女儿傅冬菊(陈好饰演)。傅作义本身是个很矛盾的角色,对于他的刻画,我觉得为了使观众易懂应该有个旁白来描述它的心理斗争,毕竟心里斗争只靠动作,和说话,和神态,有些难了。这一部分的表现力并不完美,首先傅作义早先所说的大话:“如果毛泽东赢了,我便为他牵马扬鞭”的承诺在父女二人嘴里来回念叨,让人有些不解,傅冬菊本身作为共产党员去规劝其父亲,但是却说的不多。我个人觉得陈好此时的台词,确实不能过于直接,但是太少,而且应该说基本没有表达那些意思的话让人很难接受,至少应该多旁敲侧击一下吧。最后傅作义接见完蒋介石以后又突然想通了,要和毛泽东接触。我真不知道导演脑子里是不是真的就只剩下一碗卤煮了……

关于傅作义北平城的事件让我又想到两个人,葛优和王宝强,一个去把北京城当成大院,高墙了,另一个看愣之后才想起来报告,已经抵达北平了。

再说说除了国民党和共产党以外的人。民主团体的代表人物中,重头戏的有四个,张澜,李济深,蔡廷锴,宋庆龄。

张澜老头子的戏份确实没什么好说的,就是老好人这样子的感觉,李济深和蔡廷锴两人的对手戏确实值得一说,话说李济深应该算是国民党的重要人物了。蔡廷锴则也是一位杰出的将领,民族英雄啊。但是两人此时的戏份都是在着眼于投靠哪一方,蔡廷锴一直在规劝李济深和共产党合作。此时的旁敲侧击做的很好,李济深的表现也是很多,怎么说自己也杀了共产党人,也和蒋介石闹翻了。现在两边都不好走,当然要慎重了,所以犹豫是对的。而且演技也很到位了……
宋庆龄我现在不多评价,也不想多说,这场戏里女性就比较少,多是男人的戏份,所以本身并不好演,而自己所要演出的感觉也多,比如看到满大街士兵熟睡的脸的时候,那怜爱的感情,回绝李宗仁的坚决却婉转,还有受到邀请的邓颖超的邀请……坦白说让人觉得这个角色太虚。

虽然脑子里又浮现了不少戏,比如,司徒雷登的那场(冯远征出演其助手),比如宋美龄去美国求援,比如李宗仁谈分裂……这几个戏份都感觉十分牵强而且太累赘。

要说到了后便,应该是比较开阔的场面了。蒋介石下台了。
毛泽东几个人喝的烂醉,还很喜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却没有宣布,就直接打过去了。总之就统一了中国。

然后就是政协会议,明星大出场,首先是选国旗,田汉(甄子丹饰演)算是比较活跃了。然后是冯巩,他那段算是个逗乐的部分,但是也很有表现力,本来嘛~解放了,就应该有些欢快的气氛,虽然冯巩就一句台词,算是在后面这帮明星脸里脱颖而出了。其余的像赵薇啊,章子怡啊,苗圃啊,之类的就那么一句台词,没什么的,真就是个跑龙套。至于郭德纲,梁家辉就更是了,都不知道他们干嘛去了……

讨论完这些以后,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部分又再次出现了轰炸北平事件,刘德华所饰演的国民党军官终于出现了,可惜美国不给提供加油的地方,蒋介石只能作罢,要说刘德华变现也确实不错,有着对下级指挥的霸气,也有对蒋介石的毕恭毕敬,最后回头给了自己一个正脸,然后转向下一个镜头,蒋介石的背影,算是对蒋介石一个交代了。

毛泽东检阅了部队(刘烨此刻激情报告确实还是很爽的。)开了大会……要说的就这些了。最后这个尾巴没有渲染起来,我觉得问题主要出在音乐上……什么背景音乐,还不如放国歌来的高潮,来的庄严,来的激动人心呢。

要说整部片子的戏份还有什么~一点点也能想起来,但是确实很悲哀。这是在骗票房,看着我刚才所有的描述,突然发现自己没有想起什么剧情,根本是想起明星然后想起了他们的戏份。

坦白说:我看电影中途曾经检讨过自己,要让自己适应看这种影片,这不是偶像剧,应该更注重一下剧情,注重历史。但是显然无法达到这种目的。因为45年到49年如此长的时间段里本身存在许多故事。一部电影想把他演全。根本不可能。

现在就简单总结一下
首先声明不是演员的错误。没有做错的演员,只有不长眼的导演!
1这部电影的设定是献礼,导演却说要票房。从一开始预计的能达到1.8亿,到现在说要4.5亿。真让人无法接受
2导演自身不具备拍政治片的才能,不是自己的领域就别乱碰!
3导演所宣传的172明星影响了买票观众的期待观,他们进去数不出那么多。也都快没兴趣数了!
4导演对于剧本的繁杂没有一个具体主线,看着太多,太累赘,想表现每个人物,却每个人物都只有简单几个镜头
5导演找的音乐队伍是垃圾,自己也很垃圾,没有渲染出该有的气氛,低沉归低沉。但是不能没有开阔,宏大的时候的感觉啊!
6导演自己的剪辑,还有对镜头的要求都不行。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善!没有表现力!

当然有好的地方,可我却想不出~留着那些专家说吧
我所知道的就是走出观众席的叹息声……

看完建国大业,我不得不说。
将来,我要严格要求我的团队,你行你就上,不行你就滚!而从现在开始,我要严格要求自己,我写的剧本行就是行,不行的地方时该删,该改,该重新写都必须做到!

电影,媒体影响的不只是人们的一个娱乐时间。而是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的电影水平不能再提高就是笑话,就得被别的国家看不起!

炒作,票房!对我来说真的很恶心!口碑好才是真的好!

以上所说全是个人意见,也许有很多地方有些偏激,我个人建议大家去影院真实观看后,再评价我的观后感。如果你觉得白花钱了,就当时给祖国60大寿捐献自己心意吧……

最后要声明的是!
我不是在狂妄自大,瞧不起老一辈艺术家。我只是觉得现在的80后,90后的年轻人应该更有思想更有冲劲!我们不能让老前辈总是站在咱们前面,是时候把他们踩在脚下,这是我们应有的魄力,应该去继承和发扬我中国精神,踩在前人肩膀上,让五星红旗飘得更高啊!
第2个回答  2009-10-08
《建国大业》观后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电影《建国大业》在毛主席的庄严宣告中结束了,那一幕幕令人振奋的场景,在脑海里久久回荡,挥之不去。

影片以抗战胜利至建国前夕为背景,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校场口事件、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定都北平、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在影片中依次展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宋庆龄、张澜、李济深、沈钧儒、何香凝等民主爱国人士纷纷登场,仿佛把我们带到那个艰难而又催人振奋的岁月中,去追忆那段历史,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

电影以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的飞机上拉开序幕。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各阶级、各党派、广大人民群众反战情绪高涨。于是,在民主爱国人士张澜等人的斡旋下,毛泽东代表的共产党与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拉开了重庆谈判的序幕。为了表示诚意,中国共产党主动放弃了部分占领的解放区,然而,国民党却丝毫没有建立民主政府的意思,反而驱赶民主党派,逐渐走向了军政府独裁统治的灭亡之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展开了白色恐怖下的血腥屠杀,一大批爱国民主人士遭到杀害。此举遭到了以共产党为首的各党派的强烈反对。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一幕戏中,冯将军大白天手持白灯笼闯入蒋介石的府第,要求见蒋介石,被拒绝后。冯将军义愤填膺的说:“这个世道太黑了,我怕看不见。”足以看出当时的时局是多么的恐怖,而冯将军也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通过建立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获得了全中国人民群众的支持,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李公朴、闻一多为代表的革命人士为了政协会议的召开,奉献了一切,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最让人难忘的镜头是,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革命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的消息,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于是,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人,四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观众的眼睛似乎也在这一刻湿润了,多么艰难的历程啊。

解放上海,解放军战士打仗累了,没有占民宅,集体整齐的睡在马路上。宋庆龄看到了,看到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胜利。这就是我们最亲爱的人——中国人民解放军。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一个崭新的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台湾那边,落寞的是蒋介石那悲情的身影……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现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六十周年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回忆那段历史,追忆那段历程,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由衷地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人们幸福安康。
第3个回答  2009-10-08
<<建国大业>>这部影片,集中反应了自1945年抗战胜利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一直到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五年间的风云变幻,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建国大业》充分利用了电影蒙太奇手法将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宏观和微观间切换,增强了影片的历史真实感和内容上的厚实感。同时,还用虚实相映的手法表述历史事件,省去了大量篇幅,又达到再现历史的目的。如李公朴被害是通过闻一多演讲来展示,闻一多及后来上海的13名知名民主人士被害则以画面来展现。又如用写意的战争场面来烘托建国的艰辛。同时,以大量的镜头展现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为民主建国做出的努力和牺牲,这也是空前的。如展示了敌机轰炸西柏坡x住处未爆炸的炸弹这一细节,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历史真实感。影片的重点,是国共两党的实力如何从势均力敌、针锋相对,到最后共产党技高一筹,三大战役的决定性胜利让历史的天平终于倾向在共产党一边,中国的历史从此改变了前进的方向。

共产党得天下,一是得民心,二是得人才。从《建国大业》一片来看,“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主基调始终灌注整部影片,当时的不少人才都倒向了共产党阵营,这也是政治协商制度诞生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证。相比之下,另一阵营的国民党,派系纷争内耗,一党独揽,自挖墙脚,众亲叛离,诸如蒋经国、白崇禧等经世之才的一度无奈落寂,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危机,内外战争不断,人民出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个曾经一度辉煌耀眼的东方,燃起的是熊熊的战火,滚滚的狼烟。看着电影,想着历史,心中无限感慨。遐想当年历史的种种,心中激起了年轻人澎湃的涟漪,心在起伏,随着60国庆,我百感交集,伴着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回想起60年前,中国说民主政治协商,60年后,中国说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这是60年抒写的新中国。

建国大业这部电影令我十分感动,终身难忘

2.<<建国大业>>作为为祖国六十年献礼的影片还是相当不错的。我不是说明星的多少的问题,而是它的故事的整体布局,它节奏的整体把握和它整体气氛的烘托都是相当不错的。

从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庆会谈到最后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中间四年多时间中的共产党,国民党和各个民主党派之间的种种变化,纠葛都一一的展现。有人在看完后说,电影显得有些仓促,各个时期过的有些太快了,我只能说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面展现出全景的建国过程,不管对谁来说都是相当困难的,韩三平的这种表现方式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我是接受了。

再说说具体的表演,张国立的蒋委员长无疑是“惊艳”的,在形体有差距的情况下能够用神情,用内心把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值得加分。宋庆龄,宋美龄两位宋氏姐妹演的都相当不错。国母淡定自若,荣辱不惊的形象深入我心,宋美龄为党国四处奔波,可谓呕心沥血。王学圻事业的大爆发真是谁都挡不住呀!另外各位大腕的客串都没有给自己丢脸。

再说唐国强自从开发出来演毛主席之后,我觉得就基本是那个样子了,《长征》首次见他确实感到惊叹,但是后来的所有影视剧包括《建国大业》,我感觉没有什么进步了,也许这就是极致了?也许毛主席真的就是这个样子了?也许是审美疲劳了?咱也不知道了。刘劲等特性演员的表演在剧本的要求下倒是小有上进。民主党派领导人的扮演者给人新奇,赞叹的印象,民盟,民革这些主要领导人个人性格魅力的展示无疑是这部影片的特点之一。甄子丹,赵薇,冯巩,章子怡,苗圃,郭德纲等人的客串都起到了自己的作用,可以说他们的角色,不用大腕也可以演,大腕的加入可以说是锦上添花。

最后,我觉得《建国大业》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也许是因为我第一次进影院的原因吧,对这部影片感觉挺好。
第4个回答  2009-10-08
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主题深刻,寓意丰富,至少有以下几个:“得会议者得天下”、“开大会者事竟成”、“只要你会开的比我好、什么都难不倒”、“不要迷恋哥,哥只是爱开会”,以及“最恨你那么久都不来叫我开一次会,最爱你当台上传来你的发言。最容易想起,最难忘记,最想要得到,最害怕失去,最初的陪伴,最后的需要,最远的距离,最近的心跳”。
故事是这样的。正如西哲萨哈夫所言,每一次战争都是为了开好一次会,每一次会开不好都将引发战争。救亡战争胜利后,蓝营的张国立就邀请红营的唐国强前来,商量以后怎么开会的事情。本来,大家说好了,开大会,人人都能上台发言。但是蓝营内部有反对意见,认为这样人多嘴杂的,椅子也不够,开会不尽兴。张国立听从了这一派的意见,自己开会,不让红营参加。这还得了,不开大会,只开小会,唐国强答应,人民都不答应。那些粉红系的小营就更愤怒了,他们和蓝营红营不一样,手里没有枪,唯一的人生希望就是开大会,见者有份,他们才不会被落下。唐国强太了解他们的心思了,就向他们承诺:只要你们支持我把蓝营灭了,我主持会议,一定是人人有份,谁都能发言。这样一来,粉红系纷纷倒向红营,建立了“开大会”统一战线。很多学生上街,很多知识分子写文章,谴责蓝营“开小会”路线。蓝营内部也有分裂,对于张国立的小会作风多有不满,陈凯歌反在明处,王学圻和尤勇反在暗处。后来,外国两大营的态度都变了。美帝疏远蓝营,苏联力挺红营。此消彼长,红营掌握了局势,战场上节节胜利,会议也越来越多。从探讨辣椒和红烧肉,到争论队旗和校歌,话题广泛,气氛热烈。而在这一过程中,唐国强完全展示了他的天才,确切地说是开大会的天才,本来有不好意思参加的,都被他的魅力征服,统统前来鼓掌献花。最后是经典的大团圆结尾,唐国强主持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盛大会议,从室内搬到了广场。大会胜利,小会灭亡,人潮澎湃,举国若狂。
会议开不好,后果很严重。一部电影说出这样的道理不难,难就难在要说得有道理。韩三平做到了,他说的甚至不是道理,而是哲理。为什么蓝营实力强大,最后却惨败在红营手上?影片通过一系列细节对比,非常雄辩地告诉我们,这是历史的必然。对会议的态度不同,决定了成败。蓝营不是不开会,他们也开会,但都是坏会议,采用投票制,大家发言不踊跃,场面冷冷清清。红营就不同了,他们采取举手制,热热闹闹,争先发言,这是好会议。张国立性格不好,整天沉默寡言、愁眉苦脸,喜欢谈心散步,而不是开会。儿子陈坤也是这样,爱搞私访,开家庭小会。当然蓝营不爱开会,和他们的老婆比较辣有关系,下班必须回家慰妻。电影中有一幕,张国立的老婆去美使馆,门口的黑人士兵惊叹,她真辣!红营就大不相同了,绝大多数是单身汉,唐国强也是光棍,反正没见他爱人出镜。没有辣老婆,自然毫无牵绊,可以通宵达旦地开会。他们形式也搞得非常活泼,会前有人专门抓拍,会后一定合影留念。有时候开完会还会唱K,几个大男人喝完酒,抱在一起大唱《国际歌》,场面十分感人。和张国立相比,唐国强的性格真是太开朗了,完全是开会型的,谈笑风声,嘻嘻哈哈。他真是开会迷啊。有一次开会,蜡烛不够,他就吹灭了,说开黑会也要开。真的就像歌里所唱的“我最爱的就是那个会议,爱到可以去死,爱到整个世界灯全熄灭,最后还要给你体贴。” 还有一次,他开会太晚,第二天醒不来,敌人的战机来轰炸,他穿着睡衣就被担架抬走了,可是自己的炊事员,因为他没吃早餐,就留在厨房不肯走,被敌军炸死了。唐国强非常悲伤,想到那次会议被敌人利用,害死了厨子,就更加坚定了“枪杆子里出会议”的信念。这也像那首歌里唱的:“我最恨的就是那个会议,恨到可以去死,恨到快把自己的全部忘记,最后还要刺青铭记。”
毫不夸张地说,从来没有一部电影能把“会议”这个主题拍得如此深入。如果不是由一个擅长开会的人掌镜,恐怕根本就拍不出这么多神髓。完全可以肯定,没有人比韩三平更胜任此片导演——在官场里,他最艺术;在艺术里,他最会议。片中的演员表演也非常精彩,相对而言,港台明星逊色一些,演技有待提高,也许与他们平时缺少会议训练有关。但我们内地演员非常出色,每一次大会小会上需要的表情、动作和语气,他们全都演出来了。这里就不一一表扬了。但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最精华的表演都是在不收片酬的情况下做出的,可见金钱并非动力,而是对艺术的腐蚀。所以,我建议以后拍戏最好不要给他们发片酬,如果有意见,就让他们开会。中国的事情,只要开了会,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