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鲁迅的病句

如“我家屋后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孔乙大约的确已经死了."之类的.

编者导读:

曾经有学生这样问:“老师,凭什么鲁迅写的文章,明明是病句却还要我们去理解?我们作文里写了个病句就要被扣分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李煜晖老师说:“原来病句也是大有文章可作的呢!”

矛盾说:“语言是人物的灵魂和血液。”的确,人物的语言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写好人物的语言恰恰是学生作文的难点。为此,我在教学鲁迅先生的《祝福》时,进行了以下专门针对语言描写的问题设计。

请看两段语言描写

A:《祝福》原文中(卫老婆子):

“阿呀,我的太太,你真是大户人家的太太的话。我们山里人,小户人家,这算得什么?”

B:我班某生作文片段:

“妈妈,孝敬老人是咱们的传统美德,谁还没有老的时候呢?您这样对爷爷,就不怕将来重蹈他的覆辙吗?”

问题设计

1、 划出A句中黑体字的句子主干。

答:你真是大户人家的太太的话

2、 鲁迅先生怎么会写出一个“病句”呢?

讨论作答:

① 这时候卫老婆子正和鲁四奶奶聊天,不用讲究语法,她本意是说“你说的话真是大户人家的太太的话”。可作者这样写就显得罗嗦了。

② 卫老婆子不是什么“文化人”,她的语言絮絮叨叨,颠三倒四正符合她的身份。

小结:人物的话要让人物自己去说,要符合环境和身份。

3、 用上面的原则分析B句,并做出评价。

答:

① 语气强硬,不符合语言环境(孩子对妈妈说话)。

② 内容虚假,不符合人物身份(“传统美德”等等,不像孩子的话)。

③ 大词小用而且用词不当(“重蹈覆辙”指的是犯别人犯过的错误,而“爷爷”并没有犯错误。)

总之,这句语言描写不成功。

4、 请同学们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会在作文中出现这样的描写?

讨论作答:

① 生活经验少,不知道什么人该说什么话。

② 态度不认真,不肯多动脑筋为笔下的人物着想,图省事套用一些现成的词汇。

小结:应该学习鲁迅先生这种创作态度,严肃认真地对待人物的语言描写。

本课的设计从实际出发,讲鲁迅先生的描写与同学们的写作做比较,通过分析和讲解,不仅教会了同学们描写人物语言的一些方法,更端正了同学们的写作态度。
自从我会阅读,我就喜欢上鲁迅的文章,那豪迈的字眼,铿锵的文章,总能引起我对外来侵略者的愤怒。我在阅读每一篇文章时都会遇到一些病句,我以为是印刷错误,读多了就会发现病句连篇,这不可能是印刷错误。

以鲁迅的才华不可能,根本不可能写出病句,这就更使我奇怪了。我一直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终于——我发现了!鲁迅主张白话文后,又几经变迁,演化成如今的现代文,经阅读白话文后发现白话文用语大致与我所谓的“病句”雷同。他提倡的白话文艺创作在当时很有进步意义,甚至对现代文学创作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病句”非病,那么我的观点错了吗?非也,从现代文角度出发,“病句”确实有病,但站在白话文的立场上,“病句”无病。这只能说明:语言是发展变化的。白话文与现代文有着天壤之别,我们不仅要学好现在的知识,也要了解过去,不要让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史就这样被我们这群无知的少年埋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8
第一句:"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这不明拜的是病句么?直接“两棵都是枣树”不就得了么

第二句:死了就死了,没死就没死,什么“大约的确死了”!老师看你这句话都直接一把×!

感觉这些病句像极了小学生只是为了写作文凑字数
第2个回答  2006-09-01
用今天的语法分析鲁迅先生的文章,病句比比皆是。的有的是故意为之(如狂人日记中的一些语句,是为了表现狂人之狂。如2楼的同志所举的例子),有的是当时的语言习惯,有的则是为了表达特定的感情(心情)。
第3个回答  2006-09-01
第一句确是病句,但我个人认为第二句肯定不是病局
第4个回答  2006-09-01
鲁迅的文章确实让人读起来感觉有很大毛病,而且是显而易见的,平常人都看得出来。但老师们一讲,总会有道理出来了,容不得我们批评。
例如:《繁星》(巴金)
第一段:……我最爱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
这句话小学试卷上它是病句,但在中学讲课时却谁也不注意,老师更是不当一回事。
咳,是因为他们是作家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