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说要人放下追名逐利的心…

佛说叫人学会放下,那么,对我们学生而言,要面对残酷的社会竞争,这有指导意义吗?作为学生,又该怎么做?
那么,在佛教看来读书是为了什么?

楼上师兄提到了圣严法师的开示, 这里再提另外一个圣严法师所提倡的概念, 叫四它: 面对它, 接受它, 处理它, 放下它, 以此四它做为处事原则, 既可以把事情处理好, 我们也能安心自在

就以学生为例, 学生最讨厌的大概就是考试, 但是也不可能逃得掉, 就算采取逃避甚至抗拒的心态, 时间到了, 还是一样要考试, 这时候由於所想要的与实际发生的相悖, 烦恼痛苦就从此产生, 但这是我们自找苦吃, 因为考试本身没有烦恼. 这个苦恼来自不肯面对也不接受事情的发生. 那面对与接受之后呢? 我们应该好好找出正确的方式来处理它, 而不是放著不管 (但有的事情放著不管反而是一种正确的处理方式) 还是以考试为例, 知道要考试了, 那就考前好好准备, 考时好好作答, 考后好好检讨错误, 这便是处理它. 如此, 考得好或许值得高兴, 考砸了可能会有点难过, 但高兴或难过一下就好了, 不管好坏都不需要一直在高兴或沮丧, 因为一直高兴, 不表示下次一样考得好; 一直难过, 考都考完了, 再难过分数也不会改变. 要放下这件事情, 因为还会有新的事情要去面对, 接受与处理, 这就是放下它

这四它看起来没什麼, 但这是法师从般若智慧中所提炼出来的, 依著这样的原则去做, 实际上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行般若法门, 或许你可以试试看

至於读书为了什麼? 那是每个人都不一样的, 佛教讲这个叫做'愿', 从佛教的角度来看鼓励你读书是为了造福人群利益众生, 当然这目标或许太高, 很难达到, 那为了将来有能力赚钱养家也很不错, 至少是自力更生, 但是无论如何不要读书为了害人. 或许你可以花一点时间仔细想一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麼, 或者是你希望你读书是为了什麼, 有了这个愿, 那就有一个目标可以去努力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08
学佛是否必须放弃现有生活的享受?
不一定,要看情形,无目的的享受,应该收弃;有理由的享受,必须维持。
佛要金装,是装给众生看的;人要衣装,是装给一定的社会层次的人看的。享受的本身是代表人的身分、地位和立场。在需要威仪、礼节的场合和环境,如物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享受是一种礼貌、隆重的表示。可是在物质条件贫乏、自己经济能力薄弱、社会环境恶劣的情况下,纵然自己有此能力和物力,也当舍去所有的享受和大众共度难关,例如近代的印度甘地就是如此。
今日的社会,为了礼貌或安全的理由,在某些场合、某些环境或者会见某一些人,必须衣冠整齐,必须乘用私家汽车;日间有日间的礼服,晚间有晚间的礼服,在日本及欧美地区,参加丧礼有一定形式和颜色的礼服,参加婚礼以及各种正式的集会,也不得穿著工作服、睡服和居家的便服,这些都不该算是享受。
佛法重视因果,今生的福报是由于过去世的布施而来。享受福报,犹如向银行提用存款,提用愈多,存款愈少,终有提空之时;今生享受愈多,福报所剩愈少,终有用毕之日。应该一方面继续修福,同时也要惜福,才能达到福德圆满的程度;否则,纵然有福,也有所不足。
因此,从原始的佛教开始,就主张比丘要身无长物:一则是为戒贪,二则是为惜福,三则是为减少对身体的执著;出家众固然如此,在家众亦复如此。
出家沙弥就要遵守不著香花蔓、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唱伎、不故往观听,不坐卧高广大床,不带手饰,不蓄银钱、宝物等戒律。在家众如果能够做得到,除了银钱必须使用之外,其他也应遵守;如果不能遵守,希望在一个月的六天之中,受持所谓六斋日,来比照出家的生活而行,目的就是在于惜福而放弃享受。此所谓享受的内容,应该包括吃的、用的、住的、坐的、睡的、身上带的和各种娱乐设施。这便是节流更重于开源,布施是为福报开源,放弃享受是为福报节流。
可是,释迦世尊的身相,就有卅二种大人相,是一种福德、庄严、智慧相。传说释迦世尊也接受金缕袈裟的布施供养,也受给孤独长者以黄金铺地,买下了只园精舍而供养佛陀。当时的福德长者们供佛斋僧时,都用上好美味的饮食,并且庄严、修饰精舍和供佛斋僧的场所;许多有名的说法之处,后来都成为佛教史上著名的庭园和花园。
从佛经里面所见到的佛国净土,例如:西方的弥陀净土以及《华严经》的弥勒楼阁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见的诸大菩萨的宫殿,都是金碧辉煌,极庄严之能事,那也就是大福德者,福德与他们的生活同在,而以他们财富表现出来;好像贫贱的人身相丑陋、皮肤粗糙,富贵的人身相庄严、皮肤润滑,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福报,与放弃享受或贪图享受无关。
我们所说的享受,应该是指贪图个人的口腹之欲,饮食山珍海味等稀有食品,不为请客,也不为礼节,只为了表现一己的富有;或为使得他人羡慕、注目而蓄意的打扮、化妆、穿著,以满足自己的虚荣;或者为了官能的享受、刺激,而去歌榭、舞厅、妓院等声色犬马的所谓游艺场所,纵情放逸、挥金如土,这些行为当然是学佛者应该放弃的。

--圣严法师
第2个回答  2009-10-09
佛教说要人放下追名逐利的心
这话没有错,可是也是要先去追名逐利,才能再放下。
学生还没有开始追名逐利,就谈放下?好比没有钱,还说要请人吃大餐一样可笑.
追名逐利其实也是修练的方法,当心满意足后,了无遗憾,才能真正放下,才是大智慧。不入地狱,何以证佛。
问题补充:那么,在佛教看来读书是为了什么?
《金刚经》提到,佛说的法门只是叫法门,只是个名称,好比过了河(成佛),就可以把木筏扔掉(法门)。而读书也是一种法门(开智慧),只要能过河就是真法门。记住!佛教并不是宗教,并没有排它性,历史有佛陀骂人,打人和剪人手指来渡人的,可见佛法并不居于形式。
第3个回答  2009-10-09
不要追名逐利也不过是表面
根本问题在于三念中的恶念要排除
使人的内心安详平静
从而减少欲望 不为追逐名利而痛苦 倒也并非非要怎么样
凡事都有因果 善因善果 遵循这些道理来做事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摈弃执念 达到更高的境界罢了
读书、竞争 人生的阶段 只要心存善念 修炼自己的智慧 并无什么矛盾
佛理一种根本 教人做人道理 至于如何做人 全在自己的选择
根本之上还有其他的道理 世界又不是单一的
第4个回答  2009-10-08
因为您的问题,一下子问的太深了,太根本了。

您的问题,其中先牵涉到,什么是佛?什么是佛教?放下的是什么?什么应该提起来?等等~

至于读书是为什么?又牵涉到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意,和我们现代人理解的其实很不同。

例如中国第一本字典,许慎的《说文解字》里面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

您看,这又涉及到,什么是善?善,就是好的,什么才是好的?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也很简单,就是令人类社会产生和谐的、美好的事物,就是好的。

以上这些,都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释清楚的,当然要短平快的答案,也是可以硬挤出来的,不过未必真能解开您的疑惑,还是没能实际帮到您。

所以我建议您,多花一点点实际,看个讲座,慢慢从头了解,才能真正揭开您的心结。

2009年幸福人生讲座企业营-建立理智的人生观(蔡礼旭老师主讲)

2009.7.25 台湾台中亚洲大学

http://www.amtb.tw/rsd/jiangtang_ch.asp?web_choice=68&web_rel_index=2086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