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昧二字应该怎么解释比较好呢~~~???

如题所述

  【三昧】
  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
  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其心清净如镜,那才是正常的享受,也是圣者的享受。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昧】
  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
  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其心清净如镜,那才是正常的享受,也是圣者的享受。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昧】
  (术语)梵音sama%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智度论五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同二十八曰:‘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同二十曰:‘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同二十三曰:‘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止观二曰:‘通称三昧者,调直定也。’大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乘义章十三曰:‘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同二曰:‘以心合法,离邪乱,故曰三昧。’同九曰:‘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同二十曰:‘定者据行便息乱住缘,目之为定。就实而辨真心体寂,自性不动,故名为定。’新称三摩地,译为定或正受,等持等念。又曰现法乐住。定与正正受。其义同前。平等保持心,故曰等持。诸佛诸菩萨入有情界平等护念彼等,故曰等念。是就利他业而释之也。又现定中法乐,故曰现法乐住。正受之异名也。唯识论五曰:‘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探玄记三曰:‘三昧此云等持,离沉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法华玄赞二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云三昧者讹也。’玄应音义三曰:‘三昧,或言三摩提,或云三摩帝皆讹也。正言三摩地,此译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谓持诸功德也。或云正定,谓住缘一境,离诸邪乱也。’菩提心义一曰:‘梵云三摩地,唐云等念。入有情界,平等摄受而护念之者。’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8-31
三昧是佛教用语,来自于梵文Samādhi,也译作“三摩地”、“三摩提”。 三昧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如何集中精神,可分为两种:一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即“生得定”,另一种是因后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后得定”。前者靠积德,后者靠修行而得。《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载“三昧乃四禅(四静虑)、八解脱以外之一切定;又言三解脱门(无漏之空、无相、无愿三昧)和三三昧(有觉有观定、无觉有观定、无觉无观定)称为三昧。”,在原始佛教与大乘佛教对于三昧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
第2个回答  2006-08-31
三昧,亦译“三摩地”,汉语意译“正受”、“定”,通指离散乱、昏沉的一切寂定心境.《 大智度论》 卷五解释说:“心注一处不动.是名三昧。”同书卷二十说:“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三摩地、为梵文samādhi 的音译,意译为“定”、“等持”“正定”、“调直定’、“息虑凝心”等,为心持续凝注一境而不散不动义,包燕佛教所说从最初级“欲界定”到三界定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各种定境,一说包括所有的“有心定”即有观念的定境,而不包括“无想定”和佛教所说唯三果圣人方可达到的“受想灭尽定”这两种“无心定”--- 定中无任何感觉、意想活动的境界。
真火来源于道教的内丹修炼:
上乘“以天地为鼎炉,日月为水火,阴阳为化机,铅汞银砂土为五行,性情为龙虎,念为真种子,以心炼念为火候,息念为养火,含光为固济,降伏内魔为野战,身心意为三要,天心为玄关,情来归性为丹成”。称此为上乘延生之道,可证仙果。
最上一乘“以太虚为鼎,太极为炉,清净为丹基,无为为丹田,性命为铅汞,定、慧为水火,窒欲惩忿为水火交,性情合一为金木并,洗心涤虑为沐浴,存诚定意为固济,戒、定、慧为三要,中为玄关,明心为应验,见性为凝结,三元混一为圣胎,性命打成一片为丹成,身外有身为脱胎,打破虚空为了当”。称此为上品天仙之道,修习成就,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从上可以看出,三昧真火是佛道二者相结合的名词.是佛道修炼到一定层次才有的境界.
第3个回答  2006-09-03
【三昧】
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
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其心清净如镜,那才是正常的享受,也是圣者的享受。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
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其心清净如镜,那才是正常的享受,也是圣者的享受。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昧】
(术语)梵音sama%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智度论五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同二十八曰:‘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同二十曰:‘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同二十三曰:‘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止观二曰:‘通称三昧者,调直定也。’大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乘义章十三曰:‘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同二曰:‘以心合法,离邪乱,故曰三昧。’同九曰:‘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同二十曰:‘定者据行便息乱住缘,目之为定。就实而辨真心体寂,自性不动,故名为定。’新称三摩地,译为定或正受,等持等念。又曰现法乐住。定与正正受。其义同前。平等保持心,故曰等持。诸佛诸菩萨入有情界平等护念彼等,故曰等念。是就利他业而释之也。又现定中法乐,故曰现法乐住。正受之异名也。唯识论五曰:‘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探玄记三曰:‘三昧此云等持,离沉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法华玄赞二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云三昧者讹也。’玄应音义三曰:‘三昧,或言三摩提,或云三摩帝皆讹也。正言三摩地,此译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谓持诸功德也。或云正定,谓住缘一境,离诸邪乱也。’菩提心义一曰:‘梵云三摩地,唐云等念。入有情界,平等摄受而护念之者。’
第4个回答  2006-09-03
同意以上说法!!!!!!!!!!!
第5个回答  2006-09-02
三昧,亦译“三摩地”,汉语意译“正受”、“定”,通指离散乱、昏沉的一切寂定心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