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晋军许秦军焦、瑕,到底有没有给呢?
我不要个人意见,要史实。目前家产全奉上~

应该是没有给,否则不会说“夫晋,何厌之有”。我再去查查,确定一下。

在这里先插一句。
Neo2011还好意思说别人理解能力有问题,我看你的理解能力才有问题。
楼主问的是晋文公即位以后有没有实践自己的诺言,你丫援引《左传》也就罢了,还扯到《史记》、《秦纪》,梁襄王、赵惠文王都TMD是战国时期的好不好,差了几百年了。
还有《左传》有“宣二年”的说法吗?我就当是宣公二年好了。鲁宣公是在公元前608年即位,晋文公是在公元前628年嗝屁的。你整点有用的好吗?

我找不到,所以换了个思维。
虽然语文书上说“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当中的“晋君”是晋文公重耳,但语文书会不会弄错呢?
因为秦穆公帮助过的“晋君”,除了重耳,还有晋惠公夷吾。
史书中有明确记载:晋献公死后,晋国内乱,公子夷吾逃秦。夷吾答应献出虢略(今河南灵宝)至华山间“河外五城”以换取秦对其争位的支持。在秦协助其返晋为惠公后,他却背约,不肯将城池拱手送秦。
下面我们看看所谓的“河外五城”是否包括焦、瑕:
春秋时期,晋人称黄河以西、黄河以南为“河外”。
焦,大概是今天河南三门峡陕县;瑕,大概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境内。两座城都在黄河以南,都是“河外之城”。
所以我们可以毫不犹豫的认为,晋君许秦焦、瑕当中的晋君,指的就是晋惠公夷吾。晋惠公回过即位后,完全违背了原来的诺言,使得秦晋交恶,这是历史上很著名的。
所以焦、瑕两城,晋国绝对没有送给秦国。

我的那个汗,想得太入神了,没发现淡然风雨早就答出来了,闹笑话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06
一楼理解能力有问题。
解:焦城在州南二里。因焦水为名。《括地志》陕县有故焦城,周同姓国也。后属晋。《左传》晋许秦焦、瑕,又秦与晋焦、瑕,是也。宣二年,秦围焦,晋赵盾救焦,遂自阴地及诸侯之师侵郑。盖自焦而东,河南山北之处,皆阴地也。《史记》:梁襄王五年,秦围我焦、曲沃,与秦河西之地。六年,秦取我焦。八年,秦归我焦、曲沃。焦与曲沃相近也。又《秦纪》:惠文王后十一年,樗里疾攻魏焦,降之。东魏武定初,高欢使李徽伯刺陕州,筑垒于此,因鸡足山为址,后遂名徽伯垒。四年,为宇文泰所拔。瑕,见山西临晋县。
如上;晋军许秦军焦、瑕,但没有给,秦攻打下来,后来又还给了晋。
第2个回答  2009-10-06
《 烛之武退秦师》见《左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全书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形象鲜明,语言优美,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事情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前此两年(公元前632年,即鲁僖公二十八年),爆发了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结果楚国战败,晋国称霸。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就是晋秦联合攻打郑国的直接原因。这次战争,也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这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当然没有给了,文章从侧面反映了烛之武的谋略过人,以自己的能言善辩化解了一场战争。体现了烛之武的爱国之情。如果把焦、瑕给了秦军,那么烛之武退秦师的事迹也就不会流传至今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10-09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事情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前此两年(公元前632年,即鲁僖公二十八年),爆发了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结果楚国战败,晋国称霸。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就是晋秦联合攻打郑国的直接原因。
第4个回答  2009-10-07
没有给,从原文中可以看出。
这里有晋惠公的生平,从中可以看出:(第三段倒数第二行的“黄河以西之地”就是指焦瑕二地。

晋惠公(?-前637年),姓姬名夷吾,春秋时代晋国君主,晋献公之子,春秋霸主晋文公的弟弟。晋惠公生年不详,周襄王三年(前650年)即位,卒于周襄王十六年(前637乍)。
夷吾之母为小戎子,她与其姊大戎狐姬同嫁晋献公。大戎狐姬生晋文公重耳,重耳年长于夷吾。太子申生、公子重耳与夷吾皆有贤行,受晋献公宠爱的骊姬为了给她儿子奚齐争夺君位,屡次对他们几个人加以陷害,使他们先被疏远,后遭迫害。夷吾先被封于屈(屈指二屈,北屈在今山西吉县东北,南屈在其南),在太子申生受骊姬诬陷自杀后,他从绛都(今山西翼城东南)逃归屈,整兵自守。其后晋献公派兵伐屈,夷吾不能坚守,逃亡到梁(今陕西韩城南)。
晋献公在位26年去世,遗命骊姬之子奚齐继位。大夫里克等接连杀死继位者奚齐、卓子,派人迎接公子重耳回国为君,重耳谢绝;又派人迎公子夷吾。夷吾当即就要启程归国,跟随他流亡的人觉得此事可疑,因为国内还有献公的儿子可以立为国君,反而来迎接流亡的公子,说不定其中有什么阴谋。于是派人到秦国,请秦穆公发兵护送夷吾回国即位,许在事成之后,把晋国黄河以西之地割让给秦国。又派人给里克送信许愿,说只要回国做了国君,就把汾阳之邑封给里克。
周襄王三年(前651年),秦穆公发兵送夷吾回国,立为国君,是为晋惠公元年。惠公即位以后,就背信弃义,首先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背弃割地给秦的许诺,派人到秦国致歉,说:“始夷吾以河西地许君,今幸得入立。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婉转地表达了不能割地给秦的意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