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婚俗的突出特点 要有条理

最好是在中国民俗学上找到的

彝族人认为在家中谈情说爱是不礼貌的,必须在姑娘房进行。姑娘房一般是公房。在姑娘房里,姑娘可以留宿来会自己的小伙子,二人同床而睡。即使同时有几对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不见怪,无拘束。但是照彝族规矩,姑娘小伙同床,只能动口,而决不能动手。稍有越轨,就会群起而攻之。

彝族少女长到十七八岁便要接受成人洗礼。母亲和女性长辈,择定吉日良辰,焚起好香,挑来净水,将姑娘的身子洗得干干净净之后,在一旁早已等候的女伴们,开始为她换下孩童时穿的白裙子,穿上标志成年女子的黑裙子,边换边说些赞美和祝福她的话。

然后便将她送到专门为她搭建的姑娘房里居住,让她开始与小伙子们交往。

姑娘房大小不一,大的可以住十余人,小的可以住三五人,一般都建在村头或村尾,一是方便小伙子与姑娘幽会,二是避免影响村寨中的父母和长辈。姑娘们白天回家干活,晚上就在姑娘房里纺线织布绣花,有的姑娘房中还会准备一些香烟、糖果、瓜子之类的零食,有小伙子来相会时,便陪坐聊天。

每当夜幕来临,姑娘们都会精心的打扮一番,等待心仪的小伙子们到来。小伙子们来后,通过交谈相互认识,然后便在姑娘房中围成一圈,唱起情歌,跳起欢快的舞蹈,唱够了跳累了,他们便和看中的姑娘在一张床上和衣而睡,不过千万不能有什么想法,否则姑娘们会群起而攻之。天一亮,小伙子们便会早早的醒来,相约再次幽会的时间,然后悄悄的离开姑娘房,此时姑娘们也各自回到家中,开始一天的劳作。

姑娘房也是相亲的场所。姑娘赶歌会去了,妈妈必须煮好招待未来女婿的饭菜。青年们在歌会上互相认识后,男青年必须同女青年一道住在姑娘房,由姑娘招待。而父母不能露面,只能从门缝中偷看。这一夜,姑娘小伙住在一起,进一步互诉衷情。天亮时,小伙子才悄悄离去。如果男方中意,很快就派人来提亲,若是男方在短期内没有动静,那就算吹了。男方提亲,女方可以拒绝。无论哪方不愿意,都只有等到下一次跳歌会再另选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03
财婚算是吧,富贾娶宗室女可以补官呢,而且宋朝开始彩礼开始出现金银为主的物品。知否里曾经出现过一个夫人,那是个媒婆哦,但是穿的很不错对吧!宋朝媒婆有级别的呢,在《宋朝市民生活》和《中国婚姻制度》里看目录就可以一下翻到哦。
第2个回答  2009-12-19
  宋代婚俗

  在东京,有一富户为儿子娶一媳妇,刚过三天,就被皇宫中一位指挥官命令入见,结果,泥牛入海无消息,半个月不见人归来。这事发生在颇得人望的仁宗朝,富户自然上告到开封府。开封府尹范讽为此毅然去面奏,他对仁宗侃侃而谈:民妇既成礼,而强取之,何以示天下?范讽所说的『礼』,即是严格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程序而进行的婚姻礼俗,它是维系社会安定发展的重要大礼,怎么能随便破坏呢?仁宗闻言极是,立刻降旨,放出此女子,在御榻前交给范讽带回。透过这件事看,即使是皇帝,也要摆出一副尊重婚俗的样子,尤其是在城市里,讲究礼仪,婚俗是千万马虎不得的。

  首先,任何一桩婚姻的形成,都要由媒人往来通言。那些严循明媒正娶戒律的名门,需要的媒人是戴盖头(即帷帽),拖裙到颈,着紫色套服,衣饰华丽者,她们的装束几乎和贵妇人一样。所以,从外地来到东京的人,见一妇人着红背子,戴紫幕首,却没有仆人跟随在后面,就感到诧异。皇帝为使宗室与有钱富户联姻,选定了数十名官媒人,也就是这般模样。中等门户,所需媒人则着冠子,黄包髻,系把青凉伞儿。再次之就是头挽一窝丝,身穿粗布衣,混迹在市井城镇上的王婆之流。她们做媒为生,练就巧舌如簧,可以:

  开言成匹配,举口合姻缘;医世上凤只鸾孤,管宇宙单眠独宿。传言玉女,用机关把臂拖来;侍案金童,下说词拦腰抱住。调唆织女害相思,引得嫦娥离月殿。

  这样的媒人真是不简单,所以男女双方都将希望寄托在媒人身上,尤其那些婚姻未圆满者。像宋话本《小夫人金钱赠年少》中描写的:

  东京界身子里拥有十万资产、年过六旬的张员外,孑然一身,便想续弦,找来了张媒、李媒,委托她们为之说亲。但是条件苛刻,他一要人才出众,二要门户相当,三要有十万贯房奁。两位媒人明知这非常不实际,肚里暗笑,口中却答应这三件事都容易。结果,她们把张员外的年纪瞒了三四十岁,和女方说了,又到张宅讲定财礼。成亲那天,女方才知是位鬓发皆白的老员外,叫苦不迭,后悔已晚。为了钱财,媒人就是这样指鹿为马,颠倒黑白。有人特别感叹宋代城市媒人的这种见钱眼开的做法:到女家则说男家不求备礼,而且帮助出嫁遣之资;到男家则厚许其所迁之贿,而且虚指数目。轻信了这些媒人的话而成了婚的人,往往赍恨见欺,夫妻反目,乃至离婚。可是,没有媒人,任何婚姻都不成。即使强霸妇女的财主,也要使强媒硬保,否则名不正言不顺。一句话,城市婚姻的序幕,必须要由媒人拉开。

  男家正式草帖女家正式草帖

  在媒人的主持下,婚姻的第一步是起个『草帖子』,或者『讨一个利市团圆吉帖』,看看吉利否、无克否。媒人一般都带着这样的帖子,往往是『从抹胸内取出』,如『一幅五男二女花笺纸』,由议亲人写了,她们带给男女双方。

  若双方见草帖后彼此满意,再告诉媒人通一个更细的帖,也叫『定帖』。上面写着男家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名讳、职业,议亲的是第几位男子,何时所生,父母在不在堂,家有多少财资,主婚的是哪位尊长等。

  女家也以对等的形式,将自己情形一一写明。两家把定帖放在彩色绸缎或布衬着的盘子里,选个日子送给对方,这就表示此事可谈。下一步就是『相媳妇』,是由男方亲人或媒人上女家去看,也有男子亲自去看的,这唤作『过眼』。

  男家正式定帖女家正式定帖

  相媳妇的地点往往在酒楼、园圃等雅致环境,这颇有些今日自由恋爱的味道,但是自始至终却充满着男强女弱之意。如男方用四杯酒,女方准备两只酒杯;若新人中意,男方即以金钗插于冠鬓中,这叫『插钗』;若不如意,送二匹彩缎,美其名曰『压惊』。

  也有相退女方的男子,被女方告发的,东京的司法机关,即依据刑律条例判决,引起市民的议论,认为这样处理太甚。这表明,婚姻观念已有些许松动,但因循守旧的势力还是很大。倘若不去相媳妇,那就只好听天由命了。都官凌景阳,与东京一豪门孙氏女子成婚,但怕自己年纪大,就匿报了五岁,待交礼时,才知这位孙氏女子比自己还要大,原来她匿报了十岁。此事荒唐,引得皇帝都大笑,这就是没有去相媳妇的后果。假如去相媳妇,而且相好了,那就很快由媒人去道好,议定礼,再往女家报定,接着男方选黄道吉日,送聘礼,婚姻的节奏就加快了。当然,快不快取决于当婚者的主观意图,这要看下财礼多少。

  财礼与议亲、送定前后的那类小礼还不同,那是些象征性的物件,如男方家人担着盛一点酒的大酒瓶,装八朵大花、八枚工艺饰品,用花红系在担子上,送往女家。女家用两瓶淡水,三五条活鱼,一双筷子,放入送来的大酒瓶内,用这『回鱼筷』回应。

  到了以摆谱为荣的南宋都市里,富裕之家,则准备珠翠、首饰、金器、销金裙褶、缎匹茶饼,牵送两只羊,还有装上大花的四罐酒蹲,用绿销金酒衣或罗帛帖套花酒衣盖上,酒担用红绿缎系上,送往女家。女方备些紫罗匹缎、珠翠须掠、箧帕鞋鞍等回定礼物,再用两只空酒罐,放满清水,投入四条金鱼、一双筷子、两棵葱,作『回鱼筷』送往男家。只有官户富豪,才用金银打造一双鱼筷,用彩帛做两棵生葱,挂在鱼水罐外面。

  可是,『下财礼』就非同小可了,因为它意味着婚姻已完全成『定论』。男女双方,都要倾其所有,有钱人家送聘礼,以送『三金』为时髦,即金钏、金、金帔坠。送不起金器的家庭,用『银镀』的代替。这种以金为主的财物聘礼,闪烁着好一派富贵气象。这是在唐代婚姻聘礼中所未见的,也是元代婚姻聘礼所未达到的,反映了商品货币经济在宋代城市婚姻中占有的无可争辩的主导地位。此外,官宦之家还送销金大袖或红素罗大袖缎、黄罗销金裙、缎红长裙、珠翠团冠、四时髻花、上细杂色彩缎匹帛、花茶果物、团圆饼、羊酒……简直像展开了一场送聘礼的比赛,看谁送得多,送得好。

  在宋代以前,这一习俗并不明显。但到了宋代,『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已成为最基本的婚俗第一步,然后再立契约,『以求售其女』,所以『世俗生男则喜,生女则戚』。倘若城市中的富室,一次新婚,最低程度要有『半千质具』!王安石嫁女到蔡家,慈寿宫赐一珠褥,就值数十万钱。南宋景定年间,一小小九品郑姓将仕郎之女庆一娘,许嫁给万知县之子,仅资装费钱就高达十万五千贯,随嫁五百亩田尚不算在内。通过以上一高一低两例,可以推想婚姻论财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气,这与宋代以前讲究门第、等级的悬殊是有明显区别的。在这种风气影响下,为下聘财损资破产,乃至嫁娶失时、不能成礼的特别多起来。故官府将聘财定立等第,以男家为主,大致分为上、中、下三等:

  上户金一两,银五两,彩缎六表里,杂用绢四十匹。

  中户金五钱,银四两,彩缎四表里,杂用绢三十匹。

  下户银三两,彩缎三表里,杂用绢一十五匹。

  这只是大体的规定,目的是让市民们下聘嫁礼时有所遵循。实际上,即使没有钱的市民,也要硬橕着备一两匹彩缎、一两封官会,加上一些茶饼鹅酒。有的穷苦市民,不顾『报应』,竟到居处附近的大庙,取人们布施给寺院的缣帛以嫁女。至于一贫如洗之家,奁具茫然,但假如女子姿色可取,这就要由男方送首饰衣帛等物,叫作『兜裹』。然而,也有女方奁具万计,只慕男方容仪,情愿不要男方分文,只想及早成婚的。男方一旦答应,女方便来人,『施供张,敷茵几,金玉绮绣,杂然盈前』。然后便是笙箫之音,锵洋渐近,女子乘花舆而来……

  这与东京有权人家,专去科场上选婿,毫不考虑男方的阴阳凶吉及其家世同出一辙。这唤作『榜下捉婿』,女方还给男方缗钱,唤作『系捉钱』。后来富商和广有钱财者,也都到科场上捉婿,并成倍付『捉钱』,以诱士人上钩。捉到一个女婿一次就给千余钱,这一明码实价还是非常之高的。可是一旦从科场上选来的这女婿与女子成婚后,其家则就要索取『遍手钱』。通过女不看男家世只重相貌,女方重男才干而不虑其它的这二事,可见宋代城市婚姻不计较门第、『不问阀阅』的端倪,而且它透露出了宋代城市婚姻直逼钱财,专问实际而不好虚名的举措,已是很有代表性,以至可以成为宋代城市婚姻的最大特色。所以,即使男方再贫穷,也要备纳采、问名之礼,始为允当。而受了聘送的富家女子,不仅要用双匹绿紫罗、金玉文房玩具、珠翠须掠这样的女工礼物答回,而且还要送给媒人缎匹、盘盏、纸币、花红礼盒等。

  送礼到此还不算完。到迎亲的前三天,男家开始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花粉盘、画彩线果等物品,女家则回送罗花幞头、绿袍、靴笏等。一直到了成亲的前一天,『下财礼』才告一段落。因为这时要『铺房』,由男家备床席桌椅,女家备被褥帐幔;女家出人去男家铺设房奁器具,摆珠宝首饰等。张幔设褥、布幕置毡的程序,演变成了女家夸耀的机会。像公主出嫁的房奁,还由皇帝降旨许官员去参观。

  到『迎娶』那一天,婚礼将以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面貌出现,这与宋代以前的婚礼成鲜明对照。早在《礼记》就提出『婚礼不用乐』,后一直延续到北周,才开始出现『嫁娶之辰,多举音乐』的记载,但很快禁断。

  唐代嫁娶时,虽有广奏音乐、歌舞喧哗的现象,却遭官方取缔。至北宋前朝皇帝、皇太子还是袭用旧制,婚礼仍不举乐,可民间却松弛多了,《清波杂志》曾说元佑哲宗大婚时,宰执议论不用乐,宣仁太后反对道:『寻常人家,娶个新妇,尚点几个乐人,如何官家却不得用?』这就告诉了我们,城市婚礼用乐已司空见惯。《事林广记》中一段话也透露出了这一新礼节的抬头、不用乐的旧制的崩溃:

  近俗,六礼多废,货财相交,婿或以花饰衣冠,妇或以声乐迎导,猥仪鄙事,无所不为,非所以谨夫妇严宗庙也。在乐队吹吹打打声中,男家陪伴人各拿花瓶、灯烛、香球、沙罗洗漱、妆盒、照台、裙箱、衣匣、青凉伞、交椅等物,跟着送『迎客』的车子或花担子前往女家。女家在男家来人迎亲前,叫出嫁的女儿先拜家堂并祖宗,以保过门平安,并且要有一大套吉利话:

  今朝我嫁,未敢自专。

  四时八节,不断香烟。

  告知神圣,万望垂怜。

  男婚女嫁,理之自然。

  有吉有庆,夫妇双全。

  无灾无难,永保百年。

  如鱼似水,胜蜜糖甜。

  待迎亲队伍到女家门口,女家用酒礼款待来人,并散『利市钱』,乐官作乐催妆,待嫁的女子『房中巧妆画,铺两鬓,黑似鸦,调和脂粉把脸搽。点朱唇,将眉画,一对金环坠耳下。金银珠翠插满头,宝石禁步身边挂』。这时,有『克择官』报时辰,茶酒司仪互念诗词,促请新人出屋登车。新人登上车,从人却不肯起步。此刻,有人念这样的诗句:

  高楼珠帘挂玉钩,香车宝马到门头。

  花红利市多多赏,富贵荣华过百秋。

  新人家只得赏了这一求利钱酒的,担才起了,迎至男家。北宋时,迎娶的人先回男家门口,吵吵嚷嚷向男方要钱物,这叫『拦门』,旁边还有人吟诵拦门诗,以推波助澜:

  仙娥缥渺下人寰,咫尽荣归洞府间。

  今日门阑多喜色,花箱利市不须悭。

  绛绡银烛拥嫦娥,见说有蚨办得多。

  锦绣铺陈千百贯,便同萧史上鸾坡。

  拦门礼物多为贵,岂比寻常市道交。

  十万缠腰应满足,三千五索莫轻抛。

  这时,由男方以『答拦门诗』回敬:

  从来君子不怀金,此意追寻意转深。

  欲望诸亲聊阔略,毋烦介绍久劳心。

  洞府都来咫尺间,门前何事苦遮拦。

  愧无利市堪抛掷,欲退无因进又难。拦门过后,该进行『本宅亲人来接宝,添妆含饭古来留』这一习俗。是由媒人拿着一碗饭,叫道:『小娘子,开口接饭。』这是表示新人入门之初,吃夫家饭,成夫家人。也有喂粗粮的,以示女子进门后要艰苦持家。南宋城市则没有拦门一礼。只待新媳妇下车后,由阴阳先生拿着盛五谷豆钱彩果的花斗,向门首撒去,孩子们争着捡拾。撒谷豆这一点和北宋是一致的,其用意是在压青羊、乌鸡、青牛这『三煞』。习俗认为,三煞在门,新人不能入,若入则会损尊长及无子。撒谷豆,三煞则自避,新人方可进门。

  新媳妇是踏着青布条或毡席行走,一女子捧着一面镜子在前面倒行,或者由二女扶持行走,先跨马鞍,据说这是来自唐五代的婚俗。那时,军阀混战,礼乐废坏,无暇讲究婚姻制度,随取一时世俗所用仪式——

  因当时胡人乘鞍马风甚,于是,便有了新媳妇跨女婿准备的马鞍的婚俗。直到明清时期,这种由女婿以马鞍置地,令新媳妇跨过其上,叫做『平安』的婚俗仍保持着,标示着宋代城市婚俗一直引领着宋以后的婚俗潮流。新媳妇还要在草上、秤上过,入了门,进一当中悬挂着帐子的房间,稍微休息,这叫『坐虚帐』。或者一直到一间屋内,坐在一张床上,这叫『坐富贵』。这时男家委托亲戚接待女子亲家,『亲送客』,急急忙忙喝完男家准备的三盏酒退走,这叫『走送』。

  北宋城市婚礼进行到此,出现了有趣的一幕:堂中置一马鞍,女婿要坐上,饮三杯酒,女家再遣人请他下马鞍,连着请三次,才能把他请下来,这叫『上高坐』。凡是举行婚礼,只有女婿上高坐,才称得起是最隆重的仪式,如谁家不设此礼,就会被男女宾客视为阙礼。即使北宋的名儒巨公、衣冠旧族也都要举行这『坐鞍礼』。这或许是对当时旋风般的草原民族骠悍的仰慕、撷取?

  到了南宋城市中,这点变化出现了,男子不像传统戏剧中那样着大红袍,而是穿绿衣裳,戴花幞头,到一张放在床上或离地面很高处的椅子上就坐,这也叫做『高坐』。先由媒人,后由姨或舅母请,他们各斟一杯酒,男子接住饮了,再由岳母请,把他请下『高坐』,回房坐在床上。这时新人家的门额,横挂一条彩帛,已被人扯裂下来,夫婿进门后,众人争着扯着碎片散去,这叫『利市缴门红』。然后,礼官请两位新人出房,男执槐简,挂红绿彩,绾『同心结』倒行;女面向男,把『同心结』挂在手上,缓缓行走。这种被无数文学艺术样式反复重复过的礼节,唤做『牵巾』。也有女子专以此写诗祝贺的,如《灯下闲谈》:

  团圆今夕色珍晖,结了同心翠带垂。

  此后莫交尘点染,他年长照岁寒姿。

  到了堂前,双方并立,请父母、女方亲人,用秤或机杼挑开『盖头』,露出女子的面容,再行参拜男家高祖及诸亲戚的礼节。礼毕,女子再倒行手执『同心结』,牵引着新郎回房,讲『交拜礼』。

  宋代城市婚礼席上的参拜仪式,有的是宋代之前就有,如拜舅姑诸亲,有的则是自宋代方始,如夫妇交拜。『交拜礼』之后,礼官用盘盛金银钱、杂果,在房中撒掷,这叫『撒帐』。它与『撒谷豆』禳三煞不同,而是寄寓着祝愿得子、长命富贵等吉祥幸福之意,这可从『撒帐致语』中看出——

  窃以满堂欢洽,正鹊桥仙下降之辰;半夜乐浓,乃风流子佳期之夕。几岁相思会,今日喜相逢。天仙子初下瑶台,虞美人乍归香阁。诉衷情而款客,合欢带以谐和。苏幕遮中,象鸳鸯之交颈;绮罗香里,如鱼水之同欢。系裙腰解而百媚生,点绛唇偎而千娇集。款款抱柳腰轻细,时时看人娇羞。既遂永同,惟宜歌长,寿乐是夜也。一派安公子,尽欲贺新郎。幸对帐前,敢呈抛撒。

  值得注意的是,宋话本《快嘴李翠莲记》所载撒帐祝词,与《翰墨全书》乙集所录完全一致,可见这种撒帐祝词已形成了一套格式,互相借鉴,传录甚多,但又都是喜庆吉祥的框架。礼官一面不断吟着喜词,一面拿着喜果撒向帏幕间,方位有东、西、南、北、上、中、下、前、后。这种边吟边撒的撒帐致语,极好地烘托出了欢乐祥和热烈的气氛,所以直到近代仍广泛采用。孙宝瑄在光绪二十八年即1902年9月22日所记的《忘山庐日记》中录下了别人教他的『洒帐词』——

  宋人洒帐之歌,使熟记,待洒时遂唱曰:洒帐东,帘幕深围烛影红,佳气葱笼长不散,画堂日日醉春风。洒帐西,锦带流苏四角低,龙虎榜中标第一,鸳鸯谱里稳双栖。洒帐南,琴瑟和鸣乐且耽,碧月团人似玉,双双绣带佩宜男。洒帐北,新添喜气眉间塞,芙蓉并蒂本来双,广寒仙子蟾宫客。洒帐中,一双云里玉芙蓉,锦衾洗就湘波绿,绣枕移就琥珀红。洒帐毕,诸位亲朋齐请出,夫夫妇妇咸有家,子子孙孙乐无极。

  从这段文字可以返观宋代城市婚俗的撒帐致语是相当生动的。撒帐结束后,男左女右,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为『合髻』。这种仪式源于唐代,在宋代城市婚俗中得以完善,它与男冠女笄是不一样的,是表示二性合一、生死相随、患难与共、白头偕老的信物。

  接着,把两盏酒用红绿『同心结』绾住盏底,男女互饮,这叫『交杯酒』,也叫『合卺酒』。它的最早源头虽可追溯到上古,但『交杯酒』一词却最早出现于宋代城市婚俗。这期间有一演变过程——

  众所周知,卺是一个瓠分割而成的两个瓢。瓠,苦不可食,用来盛酒必然有苦味,新夫妇各用一瓢共同进酒,不但象征着夫妇合为一体,而且也比喻夫妇当同辛苦。到了北宋末期,婚礼用的『四爵两卺』便常用酒杯代替了,并在《政和五礼新仪》中得到了确认。男女喝『交杯酒』时,礼官还念『合卺诗』助兴:

  玉女朱唇饮数分,盏边微见有坏痕。

  仙郎故意留残酒,为惜馨香不忍吞。

  这时,男子用手摘下女子头上的花,女子用手解开男子身上的绿抛纽,再把杯扔到床下面,酒杯一仰一复,这就是大吉的征象,寄托着天翻地覆、阴阳和谐的意思。而且有所发展的是,宋代城市合卺之夕,女婿登上高堂,赋诗催妆,已成常礼。

  有一亲家父母先观女婿,母亲曾认为其女像菩萨,却嫁了个多髯麻胡子似的人物,待索诗时,这麻胡子女婿却大显其才,大书道:

  一双两好古来无,好女从来无好夫。

  却扇卷帘明点烛,待教菩萨看麻胡。

  此诗一出,满堂传观,来宾哄动,一致认为这位女婿不是凡人。重和元年(1118)的新科状元王昂,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妇家立索『催妆词』,王昂才思敏捷,迅写《好事近》词,其中『喜气拥门阑,光动绮罗香陌』、『留取黛眉浅处,画章台春色』,意境动人,遂推为合卺之诗的佳作。待赋诗完毕,这时该开始『掩帐』了,新人换妆,换好后,礼官迎请两新人到中堂,行参谢之礼,亲朋讲些庆贺话,男女双方亲家行『新亲之好』礼,再入礼筵。南宋一般是喝五杯酒,再到别间歇坐,讲讲亲情,再重入礼筵,饮四盏酒,结束这个仪式。

  北宋这一套则比较简单,较之南宋不同的是第二天五更时分,要用一有镜子的桌台放在高处,让新娘子拜,这叫『新妇拜堂』,再拜父母亲戚。然后用绿缎,做工精细的鞋、枕献上,这叫『赏贺』。男子父母则给她一匹布,这叫『答贺』。然后女婿去女方家,这叫『拜门』,拜门也可以在新婚后的三天、七天之后。到女家,女婿也要献上绿缎,做工精细的鞋、枕,女方父母也给他一匹布,再设席喝酒,南宋时这叫做『会郎』。酒席散了,女家准备吹鼓手送女婿回家。

  北宋和南宋的婚俗还有相同之处,女家往男家送彩缎、油蜜、蒸饼,北宋叫『蜜和油蒸饼』,南宋叫『三朝礼』。北宋时,新婚三天之后,女家到婿家致酒作会,叫做『暖女』。到南宋此礼并不太严格了,只要九天之内举行即可。这中间还可以取女子回家,送给她彩匹、冠花、盒食等物,这叫『洗头』。新婚满一个月后,女家送『满月』礼盒,女婿家摆下酒席,招待亲家及亲眷,这叫『贺满月会亲』。至此,整个婚礼仪式圆满完成。

  虽然其中不乏成婚男女的愉悦,不乏欢乐甚至调侃的色调,但是这样的聘娶婚俗,还是由幕后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策划操纵而演成的,任何成婚的男女都不能违背,也不可能违背这个规律。因为许许多多的男女,有的尚在母腹中,就定了『指腹婚』,在襁褓中定婚的更屡见不鲜,男女长大成人后,更是双方父母包办。有的父母为所谓『天下之义』,可自作主张任意为女求婿,或为子配女。即使年当嫁娶未婚而死者,也要体现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精神,完成『冥婚』。那是由专做这种媒的『鬼媒人』,选通帖子,男女双方父母以其帖子命祷而卜,卜后再制冥衣,即双方各备男冠带、女裙帔等衣物。这些物品交给『鬼媒人』后,在男墓地举行『合婚』仪式,墓前放置果酒,设两个相并的座位,两座后各立一长一尺有余的小幡,以此二幡,举行合卺,判定标准是二幡微动,就可以『相合』了,若一幡不动,也算可以相合。

  对死去的男女,都要让他们恪守着规定好的婚俗行事,那阳间的男女结合更是要一丝不苟。在某些掌握着生杀予夺大权的统治者手里,任何青年男女的婚配都是不允许僭越他们能够允许的范围,否则就会招来杀身之祸——

  临安咸安郡王府内的绣作璩秀秀,与碾玉待诏崔宁,曾由郡王当着众人之面,将璩秀秀许给崔宁,两人彼此也都满意。一次,郡王府失火,他们偶遇廊下,一并逃出,直奔两千多里外的潭州结为夫妻,开店度日。谁知被王府军兵发现,报知郡王,郡王因他们未经自己同意私自成婚,就一反初意,勃然大怒,将他俩抓回,把崔宁问成大罪,杀死了璩秀秀,后来崔宁也为此死去。

  但是随着风气的开化,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大胆地走上自择配偶的道路。一对从不相识的青年男女,只因在东京的一个茶坊逢面,四目相视,俱各有情,那女孩心里暗暗喜欢那男子,便以买糖水为由说道:『我是不曾嫁的女孩儿。』那男孩儿也有爱慕女孩之意,也以买糖水回应:『我不曾娶浑家……』

  话本作者借一盏甜蜜蜜的糖水,传递出男女双方一见钟情、互相求爱若渴的心意,真可谓匠心独运,而且背景是选在人烟繁阜、拥挤不堪的市井中间,也是那么勇敢,那么热烈,这在宋代以前的城市婚俗中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在宋代以后的城市婚俗中也从未见过,甚至要远胜现代青年的求爱方式,它不愧是中国古代城市中一支石破天惊的青春爱情之歌!

  还据《南烬纪闻》等宋代笔记左证:尤其是在节日当中,男女青年毫无顾忌,南宋某地的男女『合婚』,都是自己去选择,往往是『男自负女而归,不烦父母媒妁引也』。

  可是,一点稚嫩的婚俗胚芽,它只能像初绽的蓓蕾,在茂盛的封建思想园圃中,很难长成为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婚姻之树。尽管在沧州小市镇上也有招男子入门『做女婿』的『入赘婚』,还有令人感到意外的弟弟因姊姊而娶到妻子,妹妹因哥哥而得到夫婿的自由恋爱婚,寡妇的再婚等各式与传统不一的婚姻……

  但,从根本上,婚俗园圃的格局是不容改动的。就像北宋皇室宗女很多,一开始为之议婚不限门第,有钱的人家为了将来求得一官,以庇门户,便贿赂宗室求婚。这样,连络互引,东京有名的富族『大桶张家』,最多的时候竟和皇帝的三十多个近亲攀上亲家。

  然而,元佑年间,娶宗女而官至左班殿直的广州藩坊刘姓人死了,他们娶的宗女膝下无子,所以刘家就要争分财产,一直闹到朝廷。这时,朝廷方才醒悟,自此下令:『宗女嫁夷部,因禁止三代。须一代有官,乃得取宗女。』

  是的,婚俗的园圃虽有新风吹来,可只不过是偶尔的,微微的,是为点缀升平而出现的一朵朵悦目但没有长久生命的纸花。作为封建文化的婚俗,必然由制造它的社会给予制约,而且从不留情面,极其冷酷。东京枣槊巷里的官人皇甫松,因中了一位和尚使用的奸计,就可以扭住自己『花枝也似的浑家』,到开封府便把她『休了』。

  而女子,在婚姻中是没有自由平等权利的。东京李吉员外的女儿翠莲,自小口快,嫁到张员外家,多言多语,惹得一家之主张员外大怒说道:『女人家须要温柔稳重,说话安详,方是做媳妇的道理。那见过这样长舌妇人!』终以久后必败坏门风、玷辱上祖为由,执意让儿子把她『休了』。这样被休回家的女子,爸爸妈妈也是不欢迎的。李翠莲虽然挑描刺绣,大裁小剪,浆洗缝联,劈柴挑水,样样精通,可是她因不被两家见容,只好凄凄凉凉、孤孤单单到明音寺出家当个小尼姑去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7-27
彝族人认为在家中谈情说爱是不礼貌的,必须在姑娘房进行。姑娘房一般是公房。在姑娘房里,姑娘可以留宿来会自己的小伙子,二人同床而睡。即使同时有几对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不见怪,无拘束。但是照彝族规矩,姑娘小伙同床,只能动口,而决不能动手。稍有越轨,就会群起而攻之。
彝族少女长到十七八岁便要接受成人洗礼。母亲和女性长辈,择定吉日良辰,焚起好香,挑来净水,将姑娘的身子洗得干干净净之后,在一旁早已等候的女伴们,开始为她换下孩童时穿的白裙子,穿上标志成年女子的黑裙子,边换边说些赞美和祝福她的话。
然后便将她送到专门为她搭建的姑娘房里居住,让她开始与小伙子们交往。
姑娘房大小不一,大的可以住十余人,小的可以住三五人,一般都建在村头或村尾,一是方便小伙子与姑娘幽会,二是避免影响村寨中的父母和长辈。姑娘们白天回家干活,晚上就在姑娘房里纺线织布绣花,有的姑娘房中还会准备一些香烟、糖果、瓜子之类的零食,有小伙子来相会时,便陪坐聊天。
每当夜幕来临,姑娘们都会精心的打扮一番,等待心仪的小伙子们到来
第4个回答  2019-07-20
我不会~~~但还是要微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