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的作文

如题所述

丹青:日前,一个温暖的下午北京市监狱管理局清河分局前进监狱的大礼堂走近了一位风采熠熠的女性,她就是当今的文化名人《论语心得》一书的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今天她将在这里进行一场题为发现心灵,道德人生的讲座,几千名干警和近万名服刑人员也同时在分会场聆听了这一场人生启示路。于丹老师将论语的精髓与经义文化,服刑人员心理相左相容,深入浅出。整个讲座倾注了服刑人员认识自我、立志重新的疏导和勉励。今天我们就节选于丹老师这期讲座的精华内容,也希望您听了以后有所启示。于丹老师讲的大主题就是仁者不优、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于丹:一个人不能要求外在的世界不给我们很多的挫折,不给我们困苦,不给我们考验我们都无法要求,今天这个世界都复杂,是一个丰富的、多元选择的时代,随时都处于一种价值的起伏之中,甚至还有一些断层,我们在今天不可能让外在的世界变得更简单,但我们可以让自己的情怀变得更仁厚。这叫就叫仁者不优。那么一个仁爱的仁,他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那么这个字到底什么意思呢,学生也去问老师,何为人呢,老师的回答就两个字,说爱人。也就是发自内心的善意,对他人好,那你说这个人好做到吗,老实说爱人是件很简单的事,我自己要想追求仁,他也就到了,仁义就到了我的心里。我想这么做他就可以来到。

丹青:那么大墙里的服刑人员如何面对自己的忧郁。

于丹:这种忧思可能有对过去反省的一种后悔,有对走出去未来的一种迷茫,我们对这种惧怕,可能不知道社会将以什么样的眼光,以什么样的未来迎接我们,包括我们的亲人。但是怎么样能够让忧更少一些,过去老百姓有一句话,叫做浪子回头金不换,也就是说一个人,当他前半生透支了太多的苦难,他可以深切地触摸了人生所有意味以后,他能够赢回来的未来一定用他自己的心用每一分每一秒做到最好的。其实我很喜欢这化,走出清河的我想你没有理由再犯罪。谁还愿意把自己更有限的那一点光阴重新折回到这个大墙之内呢?

丹青:那么如何做一个不忧的仁者呢?

于丹:所谓的仁者怎么样去做,学生又问,老师你说人要去爱人,从最近的地方做起,怎么做,有没有一些可操作的元素,你给我们分析一下,老师说有,很简单,人你要做到五点就能够把整个体系构筑起来了,叫做恭、宽、信、敏、惠,第一就是恭敬,从此有一个解释说恭则不侮,也就是说一个人对他人恭敬就不会招致他人的侮辱,也就是说对他人抱有内心真正的尊敬。我们都上过礼仪课,经常说你这个要替别人拉一下门,拉一下椅子,要让老者先行。行为利益你是可以背诵的,但是这些事情如果不发自内心做出来也不会像,真正的恭敬是一种内心的尊重,用不着记外在的行为。如果你内心有了,对于自己父母那种辛劳深深地致敬,你再见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当你想到他像自己父亲一样辛劳的时候,你是不会跟他抢路的,这用不着外在告诉你怎么做。什么叫做恭则不侮,在这个世界上人跟人之间都是对等的,你对他人恭敬别人不会侮辱你,有很多人是由于自己剑拔弩张,总是觉得他人侵犯了自己的利益,总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总想着自己如果要是拔刀相见能够多争一分权益,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会占到便宜,这样的人往往是招致羞辱最多的人。由于你过分自我的扩张而侵犯他人利益损害社会规则,你不恭敬,你会招致很多的羞辱,有一句话叫做自取其辱,有很多侮辱不是别人强加的,而是自己的不恭敬带来的。

丹青:于丹老实说,第二点就是要做到宽,宽则得众,也就是你宽容了就能够得到最广泛的幸福和爱戴。

于丹:那么一个人怎么才能够做到宽容,学生问过老师一个很刁钻的问题,你能不能给我有一言可终生行之乎,就一个字让我这一辈子终生受益,老师想了想说真有这么个字,宽恕的恕,说这辈子你要是只能记住一个字,你就记住这个恕,就是宽容了他人等于宽容了自己。我们都知道一句民间谚语,说仇恨是一把双刃剑,他在伤害他人的时候你内心受伤更重。学生又问什么叫做恕,我怎么才能够以中恕之道,终生宽容。老师的解释也很简单,8个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每一个人以自己的心推测一下别人,你不喜欢的事也别强加给别人,我们人人希望受到尊敬,那也就去敬重别人吧,我们人人不希望被他人剥夺或者强迫,我们也不要剥夺和强迫别人。

丹青:于丹老师又谈到了第三个字,就是信,信用的信。

于丹:我们这里服刑的朋友其实走出去以后都有再找到自己职业、谋生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真正能够被人认定,就是一个用自己生命尊严和自己的人格承诺信誉的人,有信誉的人往往是拥有最好的职业生涯。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上用脑子做的事情不少,用心做的事情不多。那是不是有了信誉就一定做得好呢,孔子还有一个标准,叫做敏,就是敏捷的敏,敏则有功,一个敏捷的人才能够做出他的功效来,什么叫做敏捷,敏捷敏锐的背后其实是依托着智慧的,所以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君子欲敏语紧而那严)。也就是一个真君子说话不必太多,但是做事一定要特别麻利。

丹青:这个敏字就体现在了一个人如何把现在和当下抓住。

于丹:每一个今天,每一个现在可能充满了忧思、充满了恍惚、充满的遗憾,转瞬即逝,其实一个聪明人永远活在当下把这一刻活好,我们就拥有了最好的人生,最后一点是惠。其实就是对他人宽厚,大家利益均沾,其实一个人从白手起家最初的时候,能够与朋友同甘苦、同患难,才会有最好的未来,所谓惠也就是一个人能够以一种真正的仁厚之心把能够得到很少的恩惠大家都平均分配,所以仁爱是什么,是眼前人,身边事,是当下这个时刻我们心中一种善良的愿望,是一种举手之劳,是一种恭敬宽容,是一种信誉敏捷和对于他人的这种善意。

丹青:接着于丹老师结合服刑人员的心理揭开智者不惑的深层含义。

于丹:在大墙里面我们的迷惑困惑觉得太多,胜人者力,你能打败别人说明你有点力气,但是自胜者是真正的强者,一个人最难的境界是自胜,就是能够战胜自己。所以大智慧是什么,大智慧是导致一些大勇敢,因为你能够看轻这个事项,因为大家的未来太多太多,需要我们的指挥判断。想过去也是由于我们有很多智慧不足而陷入了迷失。在这个社会上很多时候不一定有技巧的人他就一定能够领先,不记得一个人说有一方面的专长或者我有好的机遇,这个人一生就能够胜利。只有自己的智慧是你一生秉持不变的资本。

丹青:于丹老师讲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有一天小羚羊要和要乌龟赛跑,这结果明摆着的,但是乌龟还是答应了。第二天比赛开始,羚羊先跑了一阵,之后停下来招呼小乌龟,只见小乌龟在他前方的树丛伸出脑袋回答它,于是羚羊又快跑一阵又招呼小乌龟,却发现小乌龟依然从他前方的草丛里再次伸出脑袋回答它。于是羚羊一下跑到了终点,却发现小乌龟已经慢条斯理地坐在终点线外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不可能出现的结果。

于丹:真相是这个小乌龟从头一天晚上,让他们家几十只小乌龟爬呀爬呀,每隔不远就埋伏一只乌龟,所以他能确保要羚羊跑在这个路上不管你停在哪,永远在你前方会有一只乌龟在答应。这是一个小孩子的寓言,但是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像羚羊那样身怀绝技,在这个世界上奔跑如飞的动物并不一定是胜者,为什么,他不输在技巧上,但它输在自己的判断力上,我们今天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判断力是最重要的一种素质,他关乎一个人的智慧,不是说一个人敬业,一个人卖苦力气,一个人就一定能做得好吗,未必,你有这样的大智慧,这个小羚羊如果在奔跑的时候看见小乌龟是不是跟上来,看一眼他跑出来的时候小乌龟在哪里,观察一下前头乌龟是不是比他早到还是蹿上来的,就不会出现这个结果。我们走出清河怎么能不犯罪,我们赶紧用自己敏锐的判断力在这个社会上迅速找到自己的角色,而这个角色的准备不是走出去才找的,而是我们现在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用来修炼自己。自己总会有一种技巧,总会有一种方式,总会在世界上找到一种安身立业的资本。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说他会做所有人都会的。而是说他在这个社会上是不可替代的,所谓智者不惑,我们只有用自己的这种心情、烟眼界来支撑起来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判断。

丹青:就有关判断力,于丹老师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于丹:曾经有一个心理学的教授,说我要做一个实验,我挑选十个特别勇敢的人跟我完成这个使命,说咱们去穿行一间黑屋子,这里有很多风险。所以你们每个人要严格地步调一致,每个人抓着前一个人衣襟,咱们安安静静走出去,这十个人就小心翼翼抓着,跟着他走过去,穿行这间黑房子。开始大家觉得挺平,没有什么,这个教授摸到墙上一个按纽开了一盏灯,大家回头一看,顿时吓得面无人色瘫倒了,原来他们刚刚走过的是一条独木桥,独木桥下是一个巨大的鳄鱼池,这个时候教授跟他们说,现在有灯亮再回来,三个人哆哆嗦嗦地站起来抱着桥栏又回来。这个时候教授又开亮了屋子里头的另外三盏灯,这个屋子灯火通明,大家又看到一个事实,就是在那一根独木桥和鳄鱼之间,还有一张浅颜色的防护网。其实我们可以想一想,这十个人不同的态度就代表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判断,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有过少年梦想,当时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都说一个人的人生未来是灿烂的,人性是善良的,整个世界充满光明、美好和同化,往前走吧。所以有老师、家长的这种引领,我们看似光明的未来实际上我们是在黑暗中穿行,因为有智者带领我们。哪怕你走的独木桥,你也觉得他是一片坦途,我相信这里面有很多朋友,可能就是因为一时的一件事情会导致这么一个千古失足,为什么会有那一时让你压不住你自己,就是你看到这个世界上的鳄鱼,你看到这种凶险,你放大了这个世界上的丑陋,所以你自己卷进去了,不可自拔,是在我们没有看清事项的前提下,我们过分地放大了眼前一个局部元素。但是人在成长,到最后你才发现,这个世界固然很多鳄鱼,但是他也有一张制度的网,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都有他脚下的独木桥,可以从这端小心翼翼平稳地走到那一端。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讲,没有哪一个导师、哪一个教授为我们一盏一盏逐渐开灯让我们认清真相,只有我们自己心里亮起一盏通明的灯看清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什么叫做智者不惑呢,就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他可以自己最大限度地控制自己人生能控制的范围,他可以去把握机遇,他可以去安置的生命。他在能够对他人仁爱的前提下,他也能够很好地安顿自己。学生曾经问过老师什么叫智,老师的回答还是两个字,就是知人,了解他人,真正了解他人,我们可以避免多少这种冲动。所以人在这个世界上由误会所引发的这种冲突实在太多太多了。

丹青:接着于丹老师又分析了永者不惧,她说我们首先要认识什么是勇者。

于丹:这个世界上的勇敢有太多种,那种内心没有任何惧怕的坦然的君子之勇是什么呢,在庄子秋水篇里面记载过一段孔子的故事,孔子游学在匡这个地方,莫名其妙被一帮宋人给包围了,这些人拿着一些兵器把分子团团给围住,孔子在里面干什么呢,四个字,叫做旋歌不触,谈着琴唱着歌一点停下来的意思没有。这时候他的大土地子路指着老师说,何夫子之娱,你老先生在这傻乐什么呀,老师不慌不忙跟他说,来,你过来听我慢慢跟你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勇敢,在水中穿行不畏交融者那是渔夫的勇敢,在路地上不畏犀牛、猛虎、野兽,那是猎人的勇敢。另外还有一种处变不惊,每临大事有静气,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不顺,当一件大事突如其来的时候,平静地用自己的心度过难关,明辨是非,等待结局,这是君子的勇敢。结果他话音刚落外面的人进来了,给他作个揖,说对不起我们仇人是杨虎,我们围错人了,我们现在撤兵,如果按照子路的脾气,不管什么理由我得保护老师,拔出剑来先杀上十几个人,后来一天围错了,那会是什么结果,这场血战就一定要厮杀下去,所以老师的态度是什么,就是先弄清楚原委,少安毋躁,以自己勇敢的心去面对这个局面,陈清了以后再去下手行动。这是止怒,让自己的心在平静中看清是非。

大家都知道一个说法,说水像镜子一样,能照见世间万象,但是你想想水只有一种情况下能照得见,那就是他平静、静止的时候,如果水湍急、飞奔的时候周围什么也照不见,其实愤怒的心就像是奔腾的水,看不见自己的判断,看不见事件的真相。固然我们会遇到很多生活重大的抉择,但是人在愤怒的时候你的理性是被遮蔽的,血气方刚一时之勇,有可能就会带来终生之恨,真正的勇敢是一种心灵的力量,勇敢是一种从容,勇敢是一种坦荡,勇敢是一种生命的大境界。由于我们有仁爱的心灵,有聪慧的智慧所以我们明辨是非,穿越这个世界上许多的考验和困顿,知道我们的生命是尊贵的,让自己能够走过现在,拥有最好的远景,这是大勇敢。

丹青:于丹老师对广大服刑人员说了这样一句话,监狱是你们穿越的地方,如何看待和认识这段人生的低迷时光呢?

于丹:我们在大墙里边有很多人可能觉得蹉跎了时光,悔恨不已,觉得那么好的自由世界,这样一个春色的季节不属于我们,但实际上我们想一想,如果说真正我们拥有了一个机缘走出去的时候,大墙里面的岁月我们是怎么穿越的,我们是在悔恨中蹉跎的,还是在我们的内心里面真正地建立了一种对于人性的信念,建立一种对自己生命的尊严。这个质地是不一样的,走出去以后能拥有什么,也许想一想我们会感谢人还在曾经的过往上有过这么一段磨砺,有一个寓言说的很有意思,一座寺庙里,一座花岗岩雕成的佛像,静穆地坐在佛龛之上,每天人接受无数人的膜拜,还有一些花岗岩的台阶,这些台阶跟它取自同样一块山,台阶们越看越看心里不平衡,有一天联合起来跟佛像发难,我们本来都同是兄弟,凭什么你现在受人膜拜,而我们要被人踩在脚下呢,那个佛像就淡淡一笑跟他们说了一句话,你们都只是经过几刀就走上现在这个岗位,而我是千刀万剐终以成佛,其实大苦难一定来临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所有苦难的承担一定都有他的道理,我想走进这个大墙的人,我们反省我们的过去,你可以社会有客观的不公,有境遇上面偶然的元素,但是一定是有自己的很多的,一时的冲动,判断的失误,或者就是自己人性中确实有现在看来是不干净的东西,但是只要看到这个,古人说得好,知耻近乎勇,知道自己的耻辱,然后自己能用一生的清白来雪耻,雪耻之勇这就是金不换的未来。所以我相信经历了这样一番磨砺,生命毕竟还在自己的手中,我们祝福今天是为了走出大墙的明天,每一个生命都更好。

丹青:讲座结束后于丹老师和服刑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服刑人员:是什么力量使您在百忙当中专程来到这远离都市的监狱,特意为我们举行公益讲座,谢谢。

于丹:从接到邀请来我一直觉得这是我一个荣誉,人在这个世界上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永远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我就看着大家的眼睛我有一种很深的欣慰,因为我觉得我们是朋友,我们能沟通。不是说大墙外面的人心灵就没有伤痛,但这个地方我想是一个更需要阳光和温暖的地方,因为这个地方最需要春天最需要未来,不去任何地方来这里都是值得的。

服刑人员:论语中间有一个君子至行于天下,老子中间也说了无为而无不为,我想作为服刑人员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无为和无事谢谢您。

于丹:什么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其实是让自己的心放得简单,对于很多事情要有一种适应,因为这个世界有规则的,所谓的无为并不是一定指无所作为,在外在层面上不做,而是指一种顺应规则的前提下达到自然的和谐,儒家曾经提出过叫和而不同,每一个人生活方式是不同的,但最后世界是和谐的,每一个人在尊重制度,尊重他人的前期下再去完成自己,最后大家会构筑这么一个和而不同。所以道家还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叫外化内不化是庄子说的,所谓外化就是指一个人的顺应,所谓内不化就是自己内心的坚持。所以无为并不是指内心放弃自己的梦想,自己我知为我的信念,无为是指一种外在行为上顺应规则,尊重规律。所以只有这样顺应的人最后能够达到一个最高的境界。这就好像中国的太极拳,其实他对于对方吸引力,有一个词叫引进落空,他是就这个力量来的,也就是说不是拼死力气,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时候我们是需要了解他的规则以后,去提升这种效力。外化内不化这样一个人格境界跟儒家所说的七十岁才能够做到的从心所欲不欲惧,最后都是指人不再做外外在一些特意交情的欣慰了,以这样一种自然的方式达到一种大道合乎自然,谢谢。

丹青:一名服刑人员代表向于丹老师赠送了礼品,分别是由服刑人员亲手制作的民族乐器模型、印章和书画作品。

服刑人员:祝福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于丹:谢谢。

丹青:于丹老师也当场拿出了自己的作品《论语心得》,并签上这样一段话送给了这名服刑人员。

于丹: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服刑人员:谢谢于老师。

于丹:谢谢你们。

丹青:会后记者采访了一名服刑人员。

服刑人员:最深的感受就是勇者不惧,当时我们理解勇字可能比较片面,听了老师讲课以后这个勇字我们理解更深一点,对勇敢有新的体会,这才是真正的勇敢。

丹青:于丹老师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她寄语广大听众,人的一生要守住两条线。

于丹:古圣先贤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就是说不是听一句古训就可以让所有人都杜绝犯罪,没有任何一种经典有这样的功效,可以说我们这个社会是有两条线,最低一条线是以法制为核心的制度保障,他能够保障的是公民的安全感,他可以制裁那些犯罪,我们还有一条上线,是以伦理为核心的道德体系,他可以提升人的幸福感,对于经典的阅读、自省和一个人对于生命的认知,这其实是属于我们的上限,是让我们自律的,但是同时也要跟下限制度限同时发挥作用,我们都是在保障了安全感的前提下在不断提升着内心的幸福感,所以尊重社会制度,反省自己的这种生命,这样一种内醒的过程并不是一时的,而是终生可以自己感悟的。

丹青:听众朋友,目前老百姓最关注的法律之一就是即将实施的《物权法》,我们《法制天地》在本周专门开辟了小专栏解析《物权法》,每天播出一期,邀请北京一行律师事务所的著名律师刘宁,来为听众朋友解析这部法律当中和您生活密切相关的要点,欢迎您收听。

丹青:今天是专栏的第一期,我们也非常希望听众朋友首先了解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物权法》,制订《物权法》总的原则又是什么,请听记者采访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长,北京市司法局新闻发言人周信的录音。

周信:学习宣传《物权法》,有利于进一步弘扬宪法精神,确保宪法在财产关系领域的全面贯彻和实施,促进基本经济制度,在全社会得到更好的落实,第二个意义有利于人民群众深入地了解所有权,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土地承包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物权,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群众根本利益,激发创造财富的活力。第三点有利于明确物的归属,预防和减少物权纠纷,运用法制手段解决经济社会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切实划界一些不安定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第四个意义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物权观念,确保《物权法》得到全面遵守和真正实施。

丹青:制订《物权法》总的原则是什么?

周信:第一个原则就从我国国情出发,全面准确体现和坚持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第二个原则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对国家集体和私人的物权实行平等保护。第三个选择就是全面准确体现现阶段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第四个原则就是针对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规范的问题,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于丹:目前北京市法制宣传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司法局已经开始了在全市范围内学习贯彻实施好这部法律的活动。

周信: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人都是我们宣传的对象,重点对象是各级领导干部,行政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物权法》,认真学好《物权法》,牢固树立物权观念,要对本地区本单位宣传做出计划安排,提出要求。要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培训班,编发学习资料、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物权法》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争当学法用法的表率,强化法律意识,带头维护和实施好《物权法》。第二点要求要将《物权法》学习宣传列入五五化规划,作为五五期间一个重要的内容。各区县依法制区领导小组,和法律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包括各委办局的法制宣传教育领导机构要承担起学习宣传组织领导工作,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和各区县的司法行政部门要做好具体的组织协调工作,抓好重点宣传活动,保证预期的效果,各地区各单位要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农村要联系农村的实际,特别宅基地,土地使用权的使用。在城镇关于建筑物的区分所有权联系工作实际抓住重点。我们还提出要认真研究学习宣传《物权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第四点要求就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作用,全力配合《物权法》宣传,报刊、广播、电视、网络要发挥资源优势,加强《物权法》主要内容、基本观点、基本概念的宣传。市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还要聘请专家为各区县理论学习中心组举办专题讲座,编写宣传资料,针对乡镇街道、村居委会。

丹青:下面就请北京市一行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刘宁,来为听众朋友解析《物权法》当中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要点。今天他首先要谈到不动产的征收问题。

刘宁:这个不动产征收在我们以前讲主要是拆迁,拆迁到底他矛盾在哪,法律界限在什么地方,这次《物权法》出台对这个问题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物权法》把这个叫征收,在《物权法》42条这么说,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权限和程序,肯定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的房屋和其他不动产。他确定一条原则,这种征收一定要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处于商业利益的需要,这就不叫征收了,这个是种自愿的,比如我现在要这块地,我现在想请你们走,这完全是个商业的问题了,你要跟人家谈人家说不愿意走,那你这块用不了,这个就不叫征收了。所谓征收就是你必须走,但是征收的前提是一定要有公共利益。

这次我们《物权法》的规定没有对公共利益做出一个界定,现在不好做一个界定 ,现在你有这么一个公共利益,不言而喻肯定有不是公共利益的拆迁或者这些东西,但是这些就不能叫征收,比如100户,我现在没有别的意思,这100户放在这儿也很好,人家住的也挺好,我现在就要把这100户拆了盖高楼住200户,这纯粹是商业问题,100户里只要有1户不走,就拆不了,因为你不是征收。但是你比如说我现在一条路,或者这块地方没有医院,我要在这儿盖一个医院,这种情况下我需要这块地方,可能就是公共利益。

第二个原则就是在征收的时候怎么补偿,过去我们有拆迁条例,我们有其他的法规,有的说是补偿,有的是给予合理的补偿,这一次在《物权法》对这个问题做了正确规定。他说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依法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等费用,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那么在这一款中主要是针对征收农村的集体所有土地的,那么他用了一个词以前没有用过,叫足额补偿。足额补偿是什么意思,它原来的市场价格是什么东西,你要予以充分的补偿,这一百块你补偿九九块不行。

第二个意思就是说你不光要补偿他这块地的市场价值,因为这块地对于农民来说他处理有他的经济价值,这块地还是农民社会保障的基础,如果你把这块地征收了,那么你要给他足额交纳社会保障,保障他以后的生活。这是《物权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2-18
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儒解]孔子说:
“仁和的人不忧虑,
智慧的人不迷惑,
勇敢的人不畏惧。”

有人解释说:人的才智性格各异,
在修养自己的时候,
哪些地方需要特别用力也互不相同,

但有三个方面是人人都需下工夫的,
即如何做到不忧、不惑、不惧。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这是儒家人格要求的三个基本要素。

康有为解释这三个方面说:
“人之生世,
忧患、迷惑、恐惧,
乃共苦者。

极乐、大明、无畏,
乃神明之至,人道之极。

孔子深得极乐之道,
随入黑暗,皆光明四照,
而永无迷失者也;

浩气独立,随入危险,皆定安从容,
而绝无畏惧者也。

故仁智勇三者,乃度世之宝筏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
修养,重要的有三点,缺一不可。

智慧,我们要注意,"知"在东方文化里并
不是知识。书读得好,知识渊博,这是知
识。智慧不是知识,也不是聪明。研究佛
学,就看出来了。照梵文的音译,"般若"
这两个字,中文来解释,相当于智慧。当
时我们翻译佛学经典中的《金刚般若波罗
蜜多经》,其中的"波罗蜜多"、"般若"都
是梵文译音。"般若"的解释是智慧,为什
么不译成《金刚智慧波罗蜜多经》呢?因
为中国过去翻译有"五不翻",外文有此意
义而中文无此意义的不翻,为"五不翻"中
的一种。

现在对外国学生上课,就常有这
种情形。譬如"境界"一词,外文里就没有
这个字,勉强翻成"现象",但并不完全是
境界的意义。"现象"是科学上的名词,"境
界"是文学上的名词。譬如说有人常引宋代
辛稼轩有名的词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那就是境界,若隐若现。再
说诗的境界,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
火对愁眠。姑 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
客船。"好境界!如改作"飞机轰轰对愁眠"
那是噪音不是诗了。李后主词的名句"无言
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若是"月如团,红烧鸭子一大盘。"那就没
有境界了。这是讲文学的境界。如把境界
翻成现象,就只有"月如团,红烧鸭子一大
盘",才是现象。

又如中国文字的"气"如何
翻译?西方文字不同,氧气、氢气、瓦斯
气,究竟用哪一种起来代表?中国字就不
同了,一个"电"字,就有许多的妙用。在
外文就不得了,现在外文有十几万字,真
正常用的几千字而已。外文系的学生可不
得了,新字一年年增加,我看照这种情形
下去,七八十年以后,谁知道要增加到多
少字,将来非毁弃不可。而中国只要一个
"电"字就够了,发亮的是电灯,播音的是
电唱机,可以烧饭的是电锅、电炉,还有
电影、电视、电熨斗,只要两个一拼就成
了,谁都懂。外文可不行,电灯是电灯的
单字,电话是电话的单字,所以他们的物
质越进步,文字越增加,增加到最后,人
的脑子要爆炸的。所以现在中文翻外文,
就是采音译的方法,然后加注解。我们过
去的翻译,不像现在,尤其南北朝佛学进
来的时候,政府组织几千个第一流的学者,
在一起讨论,一个句子原文念过以后,然
后负责中文的人,翻译出来,经过几千人
讨论,往往为了一个字,几个月还不能解
决。古人对翻译就是那么慎重,所以佛法
能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现在的人学了
三年英文,就中翻英、英翻中,谁知道他
翻的什么东西?所以翻来覆去,我们的文
化,就是这样给他们搞翻了。当时"般若"
为什么不翻成"智"?因为中国人解释"智"
往往与"聪明"混在一起,所谓"聪明"是头
脑好,耳聪目明,反应很快就是聪明,是
后天的;而智慧是先天的,不靠后天的反
应,天分中本自具有的灵明,这就叫智慧。
他们考虑梵文中这个字有五种意义,智慧
不能完全代表出来,所以干脆不翻,音译
过来成"般若"。

这里孔子说的"知者不惑"的"知",也等于
佛学中智慧的"智",而不是聪明。真正有
智慧的人,什么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
不会迷惑。

"仁者不忧",真正有仁心的人,不会受环
境动摇,没有忧烦。

"勇者不惧",真正大勇的人,没有什么可
怕的。

但真正的仁和勇,都与大智慧并存的。
第2个回答  2009-12-19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孔子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和水的特点也反映在人的素质之
中。因此他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
仁者寿。”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
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
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
善,也可以为恶;难于追随,深不可测,不可逾越。聪明人和水一样
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
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
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他们
总是活跃的、乐观的。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
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
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
以能够长寿。

智、仁、勇是儒家人格的最高理想。勇是智和仁的结果。像山一
样坚忍不拔,像水一样勇往直前,这就是一个崇高的人,一个有价值
的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长寿的人。直到现在,爱山、爱水,以山
和水为自己人生的楷模仍然是我,也是许多中国人的最高追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