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名的战争

如题所述

1、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

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2、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英文: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3、秦始皇灭六国

秦灭六国之战又称秦朝统一之战,指中国战国末期七大诸侯国之一的秦国进行消灭其它六个诸侯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秦王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先后按顺序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

4、英法战争

百年战争(Hundred Years' War)是指英国和法国,以及后来加入的勃艮第,于1337年 - 1453年间的战争,是世界最长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116年。

百年战争中,发展出不少新战术和武器。战争胜利使法国完成民族统一,为日后在欧洲大陆扩张打下基础;英格兰几乎丧失所有的法国领地,但也使英格兰的民族主义兴起。

5、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国家称: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日甲午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年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灭六国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次世界大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二次世界大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8-29
  1. 涿鹿之战,指的是距今约4600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它也是我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原始社会中晚期,逐渐形成了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其中华夏集团以黄帝、炎帝两大部族为核心。它们分别兴起于今关中平原、山西西南部和河南西部。经融合后,遂沿着黄河南北岸向今华北大平原西部地带发展。与此同时,兴起于黄河下游的今冀、鲁、豫、苏、皖交界地区的九夷部落(东夷集团的一支),也在其著名领袖蚩尤的领导下,以今山东为根据地,由东向西方向发展,开始进入华北大平原。这样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之间的一场武装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了。涿鹿之战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爆发的。

  据说蚩尤族善于制作兵器,其铜制兵器精良坚利,且部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擅长角牴,进入华北地区后,首先与炎帝部族发生了正面冲突。蚩尤族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用武力击败了炎帝族,并进而占据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即“九州”。炎帝族为了维持生存,遂向同集团的黄帝族求援。

  黄帝族为了维护华夏集团的整体利益,就答应炎帝族的请求,将势力推向东方。这样,便同正乘势向西北推进的蚩尤族在涿鹿地区相遭遇了。当时蚩尤族集结了所属的81个支族(一说72族),在力量上占据某种优势,所以,双方接触后,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势众、武器优良等条件,主动向黄帝族发起攻击。黄帝族则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龙、鸮等为图腾的氏族,迎战蚩尤族,并让“应龙高水”,即利用位处上流的条件,在河流上筑土坝蓄水,以阻挡蚩尤族的进攻。

  “战争”爆发后,适逢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这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所以在初战阶段,适合于晴天气环境作战的黄帝族处境并不有利,曾经九战而九败(九是虚数,形容次数之多)。然而,不多久,雨季过去,天气放晴,这就给黄帝族转败为胜提供了重要契机。黄帝族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鼙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震慑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驱众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敌人,并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区)擒杀其首领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战后,黄帝族乘胜东进,一直进抵泰山附近,在那里举行“封泰山”仪式后方才凯旋西归。同时“命少皞清正司马鸟师”,即在东夷集团中选择一位能附众的氏族首长名叫少皞清的继续统领九夷部众,并强迫东夷集团同自己华夏集团互结为同盟。

  涿鹿之战的结果,有力地奠定了华夏集团据有广大中原地区的基础,并起到了进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族首领黄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并被逐步神化。涿鹿之战为我们中华民族在发轫时期决定日后基本面貌的历史性“战争”。
  2.  牧野之战,就是商周之际周武王在吕望等人辅佐下,率军直捣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在牧野(今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大破商军、灭亡商朝的一次战略决战。

  公元前1027年(一说前1057年)正月,周武王统率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万5千人,浩浩荡荡东进伐商。同月下旬,周军进抵孟津,在那里与反商的庸、卢、彭、濮、蜀(均居今汉水流域)、羌、微(均居今渭水流域)、髳(居今山西省平陆南)等方国部落的部队会合。武王利用商地人心归周的有利形势,率本部及协同自己作战的方国部落军队,于正月二十八日由孟津冒雨迅速东进。从汜地(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渡过黄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折而东行,直指朝歌。周师沿途没有遇到商军的抵抗,故开进顺利,仅经过6天的行程,便于二月初四拂晓抵达牧野。

  周军进攻的消息传至朝歌,商朝廷上下一片惊恐。商纣王无奈之中只好仓促部署防御。但此时商军主力还远在东南地区,无法立即调回。于是只好武装大批奴隶,连同守卫国都的商军共约17万人(一说70万,殊难相信),由自己率领,开赴牧野迎战周师。

  二月初五凌晨,周军布阵完毕,庄严誓师,史称“牧誓”。武王在阵前声讨纣王听信宠姬谗言,不祭祀祖宗,招诱四方的罪人和逃亡的奴隶,暴虐地残害百姓等诸多罪行,从而激发起从征将士的敌忾心与斗志。接着,武王又郑重宣布了作战中的行动要求和军事纪律:每前进六步、七步,就要停止取齐,以保持队形;每击刺四、五次或六、七次,也要停止取齐,以稳住阵脚。严申不准杀害降者,以瓦解商军。

  誓师后,武王下令向商军发起总攻击。他先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即让吕尚率领一部分精锐突击部队向商军挑战,以牵制迷惑敌人,并打乱其阵脚。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心向武王,这时便纷纷起义,掉转戈矛,帮助周帅作战。武王乘势以“大卒(主力)冲驰帝纣师”,猛烈冲杀敌军。于是商军十几万之众顷刻土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尽去,于当天晚上仓惶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周军乘胜进击,攻占朝歌,灭亡商朝。尔后,武王分兵四出,征伐商朝各地诸侯,肃清殷商残余势力。

  牧野之战是我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殷商王朝的六百年统治,确立了周王朝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秩序,为西周奴隶制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对后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3. 长勺之战,发生于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春天,它是春秋初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之间进行的一场车阵会战,也是我国历史上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
  4.鄢陵之战
  楚军的失败,使晋国得以重整霸业。此战,晋军根 据楚军阵势和地形特点,当机立断,改变部署,加强两 翼,击败楚军,是中国古代灵活用兵的著名战例。
  5.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初冬发生的泓水之战,是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一次作战,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因思想保守、墨守成规而导致失败的典型战例之一。
  6. 战国时期,齐军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歼灭魏军的著名伏击战。

  周显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魏发兵攻韩,韩向齐求救。齐应允救援,以促韩竭力抗魏。但鉴于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过早出兵对齐不利,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危急,魏军也十分疲%E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战役是:长平之战、官渡之战和淝水之战。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

  一,长平之战。
  周赧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62年),秦军围攻韩国上党(今山西沁河以东地区)。上党郡守冯亭不敌,献上党于赵,借赵军抗秦,引发了秦赵之间的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战。
  一开始,赵王命廉颇为将,廉颇依凭险要地势坚壁增垒,采取固守不战的策略。秦军久攻不下,历时三年。周赧王五十年(公元前260年),秦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国不怕廉颇,只怕赵括。赵王中计,改任赵括为将。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夸夸其谈,只会纸上谈兵,而没有实战经验。秦利用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交战时假装不敌赵军,连续后退。赵括以为秦军已败,率领赵军开垒出击,长驱直入,攻击秦军营垒。秦军早有防备,赵军不能攻下其营垒。此时,白起派出两支奇兵,由左右两翼迂回,切断赵军退路。赵军被围困,只得筑垒坚守。赵王大惊,忙派兵增援。秦王知道赵派援兵后,便往河内(河南黄河以北地区)征发年满十五岁的男丁参加长平之战,堵截赵国援军,断其粮道。九月,赵括将赵军分为四队,轮番冲击,企图杀出一条血道,但未成功。赵括被射死,四十余万士卒被迫降秦。白起怕赵军日后反叛,只让年少体弱的二百四十人归赵,其余全部坑杀于长平。
  秦赵长平之战,结果以赵国的惨败而告终,赵军先后死亡达四十五万人,秦军也死亡过半。赵国实力由此大为削弱。

  二、官渡之战。
  袁绍与曹操之间的战争,袁绍是采取攻势的一方。他进攻的目的是直捣许都,劫夺汉献帝,企图通过进攻曹操心脏而迫使曹操中途堵截,最后达到消灭曹操的目的。袁绍当时有“精兵十万,骑万匹”(《后汉书•袁绍传》)。曹操的军队最多不超过三、四万人。200年初,袁绍大军开到黄河北岸黎阳,从这里派大将颜良率军渡过黄河,包围白马(今河南滑县东)。曹操采取声东击西之计,领兵佯攻延津(今河南延津北)。袁绍中计,大军西调,准备堵击曹军。曹操却立即调头东向,率轻骑前往白马解围。颜良被杀,袁军几乎全军覆没。袁绍不接受教训,下令全军渡黄河,直扑延津。曹操一边撤退,一边故意将辎重丢弃路上,引诱袁军四散抢夺,趁机反击,打败袁军。袁绍另一员大将文丑被杀。白马、延津二战,是官渡之战的前哨战。鉴于敌强我弱的形势没有根本改变,曹操决定诱敌深入,撤退到官渡一线设防。袁绍自恃兵多粮足,自延津南下。双方在官渡相持。曹操自知兵少粮缺,应该速战。就在得到袁绍军粮在乌巢的确切消息后,亲自带领5000步骑兵,打袁军旗号,穿袁军服装,夜行军混过一道道袁军防线,直插官渡东北方、袁军之后的乌巢,将袁绍军粮全部烧光。袁军人心动摇,不战而乱。曹操全军进击,大获全胜。黄河以南袁军7万人全军覆没,袁绍丢弃大批珍宝,只带800骑兵渡过黄河。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袁绍从此一蹶不振。

  三、淝水之战。
  公元383年,东晋和北方的前秦之间发生了一场实力差距极为悬殊的大战——淝水之战。在这一场生死存亡的大战中,东晋竟以八万之众,大破前秦近百万大军,成为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

  自从西晋灭亡之后,北方的胡人政权割据纷争。公元351年,氐人苻健(317-355)创建了前秦,都于长安,势力渐渐强大起来。东晋桓温在354年首次北伐时,曾与前秦交兵,一度攻入关中。公元357年,苻坚(338-385)即前秦帝位,他废除苛政,整顿吏治,兴修水利,加强军备,使前秦成为北方诸国中最强大的势力。从370到376年之间,前秦先后攻灭了前燕、前凉等国,统一了北方,国势一时大振。苻坚想进一步统一全国,但东晋也有一定的防御能力,如谢玄(343-388)在京口训练了一支兵——「北府兵」,曾屡屡挫败前秦南侵之企图,最后苻坚亲率大军南下,想一举灭掉东晋,于是淝水之战乃起。

  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坚亲率步兵六十五万、骑兵二十七万、羽林军三万南下侵晋,东晋丞相谢安(320-385)乃命弟谢石(327-388)、侄谢玄等率军八万人迎战,苻坚和苻融登上寿春城头,遥望淝水彼岸之晋军,但见「部阵整齐,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心生畏惧,于是苻坚便遣被俘的晋将朱序(?-393)到晋营劝降。朱序将秦军情况密告谢石,谓「若秦百万之众皆至,则莫可敌也。及其众军未集,宜在速战,若挫其前锋,可以得志」。晋军遂立即部署,从容应敌。

  当时秦、晋两军列阵相持于淝水两岸,晋军不得渡,谢玄乃遣使要苻融令军队稍稍后退,以便晋军渡河决战。苻坚等想乘晋军半渡淝水时加之截击,遂麾军后撤。谁知秦军一退遂「制之不可止」,朱序等也乘机在阵中大呼「秦兵败矣!」。秦军一时大乱,「(苻)融驰骑略阵,马倒被杀,军遂大败」。晋军不断渡河勇攻,大获全胜。在晋军的追击下,秦军溃散四逃,死亡大半。「(苻)坚为流矢所中,单骑遁还于河北」,后来收拾残兵,大概只剩下十余万人。

  淝水之战是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一次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南北战争。苻坚败后,前秦瓦解,北方再度陷于混乱,而东晋的偏安则更形稳固,南北对峙成胶着状态。

  淝水之战,前秦军看见草木和听见风声、鹤鸣,都以为是晋军,可见苻坚和前秦军在形势逆转之时,不但未能沉应付,还自乱阵脚,最后落得兵败国亡的下场。可见「处变不惊,沉着应付」这八个字,是时刻需要牢记的。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949年1月31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科学地分析了战争形势,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有利时机,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同蒋介石集团进行了空前的战略大决战,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东北解放军集中主力70万人,发动了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中国革命形势由此进入新的转折点;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以及部分地方武装共60万人,发起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1948年11月23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共100万人,联合发动了平津战役,基本解放华北全境。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事主要力量,为全国解放奠定了基础。

  中国历史三大以少胜多的战役
  2006年12月30日 星期六 下午 05:13
  濉水之战:项羽三万人大胜刘邦六十万人,濉水被血染成红色,尸体遍野,濉水被其阻塞,为之不流。汉军全军覆没!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不足五万大战曹军八十万大军,溃起仅百余人,挟主狼狈北逃。
  淝水之战:东晋八万之众对阵前秦百万大军,前秦大败,秦主被杀,国灭。
  中国历史上兵力最悬殊而以少胜多的战役
  2009-08-10 01:45
  先秦时期
  牧野之战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 全军覆没
  柏举之战 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阴晋之战 吴起 5万——50万 大败秦军
  伊阙之战 白起 12万——24万 全歼
  鄗代之战 廉颇、乐乘 20万——60万 大败燕军
  秦汉时期
  巨鹿之战 项羽 2万——40万 歼灭
  彭城之战 项羽 3万——56万 歼20万
  井陉之战 韩信 3万——20万 灭赵,俘赵王歇
  潍水之战 韩信 数万——20万 灭齐,
  昆阳之战 刘秀 不足2万——42万 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祝阿、临淄之战 耿弇 数万——20多万 灭张步,平齐
  赤亭之战 虞诩 3千——数万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兖州之战 曹操 数万——数10万 迫降30万
  官渡之战 曹操 2万——10余万 歼7万余人
  赤壁之战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合肥之战 张辽 7千——10万 大败吴军
  夷陵之战 陆逊 5万——数10万 蜀国从此衰落
  凉州之战 马腾 3500——数万 平定凉州
  前秦灭前燕之战 王勐 6万——30万 歼敌近20万
  淝水之战 谢玄 8万——97万 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
  金乡之战 于仲文 8千——10万 全歼敌军
  隋唐五代时期
  虎牢之战 李世民 3500——10余万 歼灭窦建德
  太原之战 李光弼 不满万人——10万 城邑保卫战,歼敌7万余人
  睢阳之战 张巡 6800——13万 城邑保卫战,歼12万人
  象牙潭之战 周本 7千——数万 俘5千
  六合之战 赵匡胤 2千——2万 歼5千
  宋辽金夏蒙元时期
  护步达冈之战 完颜阿骨打 2万——70万 大败辽军主力
  和尚原之战 吴玠、吴璘 数千——10余万 俘万余,大败金军
  顺昌之战 刘锜 1.8万——10余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郾城之战 岳飞 数千——1.5 大败金军精锐
  陈家岛海战 李宝 3千——10万 海战,全歼金军
  采石之战 虞允文 1.8万——17万 水战,大败金军
  纳忽山、不黑都儿麻之战 成吉思汗 4万——8万 全歼
  迦勒迦河之战 哲别、速不台 不足3万——8万 全歼
  赛约河之战 拔都、速不台 不足5万——10万 全歼
  鄂州之战 伯颜 20万——60万 大败宋军
  丁家洲之战 伯颜 10万——13万 大败宋军精锐
  厓山海战 张弘范、李? 数万——20万 海战,全歼
  虎啸山之战 张庭瑞、焦德裕 5千——数万 大败宋军
  鄱阳湖之战 朱元璋 20万——60万 水战,全歼
  明清时期
  白沟河之战 朱棣 1O余万——60万 死伤10多万
  上峰岭之战 戚继光 1500——2千 歼敌倭寇300余人
  浑河之战 努尔哈赤 4人——800 奇迹
  萨尔浒之战 努尔哈赤 4.5万——约11万 歼敌约5万人
  甯远之战 袁崇焕 不满2万—13万(或五六万,或10余万)
  贵阳之战 王三善 2万——10万 扭转了平叛战局
  清征达瓦齐之战 阿五锡、巴图济尔噶勒 22——2千余人 奇迹
  浑河之战 长龄 4万——10多万 收复南疆西四城
  近代、现代时期
  南京之战 徐绍桢 约万人——约2万人 攻坚战
  第一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约4万——约10余万 歼1.2万
  第二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3万——20万 歼3万
  第三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3万余人——30万 歼3万
  第四次反围剿 朱德、周恩来 约7万——近40万 歼万余人
  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 徐向前 近8万——20万 歼8万人
  黄桥战役 粟裕 7千——1.5万余人 歼敌1.1万余人
  苏中战役 粟裕 3万余人——12万 歼敌53700人
  晋中战役 徐向前 6万余人——约13万人 歼敌100370人
  淮海战役 粟裕、刘伯承 60万——80万 歼敌555570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1-03
滑铁卢战役:拿破仑·波拿巴在那里“不败的神话”被英国的威灵顿公爵为统帅的欧洲联军,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双方投入的兵力14万多人,战局几经反复,厮杀异常激烈,田野一片血红。这场决战持续了大约12个小时,第二天清晨,一只皇家信鸽衔着报捷信飞进了伦敦的白金汉宫,欧洲各国的君主们此时此刻总算松了一口气,他们终于知道自己的军队战胜了那位不可一世的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
1815年,在比利时的滑铁卢,拿破仑率领法军与英国、普鲁士联军展开激战,法军惨败。随后,拿破仑以退位结束了其政治生涯。滑铁卢被用来比喻惨痛的失败。
这次战役是近代史上比较叼的啦。
第3个回答  2019-04-17
涿鹿之战(黄帝.炎帝对蚩尤)
炎黄大战(炎黄战争)
两次雅克萨之战(中俄战争)
料罗湾海战(中荷战争)
明清战争
宋元战争
魏蜀战争(三国鼎立)
中日战争(抗日战争。甲午海战开始,日本投降结束)
中法战争
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对英国.法国)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战争)
太平天国战争
万历援朝战争(中国.朝鲜对日本)
进军西藏
解放战争
金门炮战
中苏战争(珍宝岛战役,铁列克提事件)
中印战争
中越战争
第4个回答  2006-09-23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有比这个更出名的才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