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被称为“巾帼”,具体有哪些由来吗?

如题所述

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巾帼不让须眉”,说的意思就是指女子也可以有所作为,建功立业,不一定比男子差多少。在这个成语中。“须眉”指的就是男子,“巾帼”指的就是妇女。

所谓的“巾帼”,原是古时的一种配饰,宽大似冠,内衬金属丝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扎成各种新颖式样,外裱黑色缯帛或彩色长巾,使用时直接戴在头顶,再绾以簪钗。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这种冠饰,戴在头上,罩住前额,围在发际,两侧垂带,结在项中,勒于后脑。既不似于发式,也不同于裹巾,而且可以随时取下(如脱帽),也可随时戴上(只需系紧侧带)。先秦时期,男女都能披戴巾帼,用作首饰。到了汉代,才成为妇女专用。

汉代以后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实际上,“巾帼英雄”也是在古代中国,男权社会里,男尊女卑的现实生活中,对有所作为的妇女的一种认可与尊重。

从古至今,无论是正史记载,好事民间传说。其中涉及到的巾帼英雄,杰出女杰,宛若恒河沙数,灿若晨星。

远古,有史料记载的如: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不仅能够率领军队东征西讨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还主持着武丁朝的各种祭祀活动。因此武丁十分喜欢她,她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谥曰"辛",商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

民间传说中的古代女英雄花木兰,以代父从军击败北方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在后世影响深远。其事迹被多种样式的文艺作品所表现,尤其是电影、电视剧多次重拍,甚至影响波及美国和全世界。

还有唐朝的樊梨花,北宋的穆桂英,南宋的梁红玉,以及近代发出强烈呐喊“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号称鉴湖女侠的秋瑾。

到了当代,女子半边天,更是涌现出了无数的女子先进个人和集体。就在春节期间夺得女子亚洲杯冠军的中国女子足球国家队,捍卫了中国足球的荣誉,一样可以称之为“巾帼英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2-18

众所周知,妇人一词常被用于女性,多用来形容女性中的强者和英雄,如女中豪杰 "女侠",妇人是我国古代妇女的一种假发髻,它是用金属架制成,裱上黑丝来代发,使用时直接戴在头上,然后婉转为簪子。在古代,贵族妇女在举行祭祀仪式时,常戴一种用丝绸或头发制成的头巾。这种头巾叫女式头巾,上面还饰有一些金珠玉石制成的珍贵首饰。女子的种类和颜色很多,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 "剪头女";用黑中透红的颜色制作的叫 "绀珠女"。

由于女人是古代女性的高贵装饰,所以人们称女人的英雄为 "女中豪杰",后世则以 "女人 "作为女人的称号。裴松之在《魏氏春秋》中引用:"梁国不仅屡遣使臣送信,而且还装饰妇女以激怒宣王。" 虢国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假髻。它由金属架制成,并以黑缯为框,代替头发。使用时,直接戴在头上,用发卡扎住。因为它只用于女性,所以被推广到女性。


唐代元稹《酬洛特东南行》诗中写道:"椎髻掷女"。这就是说,南方妇女只梳发髻,不戴头巾和发饰。因为女人是戴着的,所以在古代被呈现在男人面前,以羞辱他们。三国志-魏书》记载,诸葛亮走出山谷,多次向司马懿挑战,但司马懿避而不出。诸葛亮没有办法,只好给司马懿送去女人的饰物。一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怒火;二是为了嘲笑司马懿没有男子汉的英雄气概。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第2个回答  2022-02-18
具体的由来就是一些历史记载以及一些古代传说的由来。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 ,所以经过可以代表一些妇女,一些妇女在生活中是毫不逊色于男人的,所以才会有这些由来。
第3个回答  2022-02-18
这个词原本指的是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在三国时期,诸葛亮挑衅司马懿,后来他将妇女的头饰送给了司马懿,也是在羞辱对方。后来这个词被隐身了。
第4个回答  2022-02-18
巾帼”由来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