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下的意思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4

1. 文言文中,“下”的意思,全部,谢谢

文言文的意思

xià

①下面;位置较低的处所。《劝学》:“上食埃土,~饮黄泉。”

②低。《采草药》:“此地势高~之不同也。”

③下等;次序在后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之耳者,受~赏。”

④地位低下的人;职务低的人;下级。《廉颇蔺相如列传》:“且相如素 *** ,吾羞,不忍为之~。”

⑤从高处到低处。《游黄山记》:“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又】使……下去。《李愬雪夜入蔡州》:“元济于城上请罪,进城梯而~之。”

⑥降下;落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纷纷暮雪~辕门。”

⑦下坠。《垓下之战》:“项王泣数行~。”

⑧到……去。多指从上游向下游、从北向南、从大城镇去乡村等。《谭嗣同》:“君乃自湖南溯江,~上海。”

⑨下达;颁布。《后序》:“维扬帅~逐客之令。”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事下四郡,四郡推公(袁可立)秉笔。”

⑩攻下;攻占。《陈涉世家》:“蕲~,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⑾少于;低于。《师说》:“今之众人,其~圣人也亦矣。”

⑿谦下;降低身份去交往。《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为人,仁而~士。”

⒀表示动作的次数。《口技》:“忽然抚尺一~,群响毕绝。”

⒁方面;方。柳宗元《驳复仇议》:“今若取此以断两~相杀,则合于礼矣。”

【下车】地方官员风到任。

【下处】临时居住的地方;寓所;客店。

2. 下 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1.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举例:下,底也。——《说文》在南山之下。

——《诗·召南·殷其靁》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豳风·七月》阴山下。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放之山下。——唐·柳宗元《三戒》愬至城下。

——《资治通鉴·唐纪》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2、地名。

举例: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山海经·西山经》又如:下鬼(地下之鬼;指死者);下世(阴间);下土(大地;天下;指人间);下都(神话传说中称天帝在地上所住的都邑)。

3、臣下;百姓;群众。举例: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左传·昭公十八年》4、特指湖泽。

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书·舜典》5、地表之下。

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礼记》6、里面。

众军心下大乱,不敢交战,各自奔走。——《三国演义》7、指时间、处所、范围。

及郡下。——晋·陶渊明《桃花源记》8、位在下的人。

不耻下问。——《论语》不忍为之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下齐同。——《资治通鉴》9、下来的意思。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下车引之。

——《世说新语·方正》10、落下;降下。下,落也。

——《尔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11、弯屈。

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之下。——《三国演义》12、卸下。

宾主下尘榻。——沈约《和谢宣城》下担捋髭须。

——《乐府诗集·陌上桑》13、发表、宣告。令初下。

——《战国策·齐策》诏既下。——清·梁启超《谭嗣同传》14、去;到。

便下襄阳。——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顺江东下。

——《资治通鉴》15、常指从北到南、从上游到下游、从城市到乡下、从上层到基层。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16、夺得、攻取、占领或攻占。皆下之。

——《史记·陈涉世家》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宋· 苏轼《前赤壁赋》17、歇宿;收留。

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店房。

——《西厢记》18、投降。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国之可下?——《韩非子》19、居人之下;谦让。

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三国志》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唐·韩愈《师说》20、安扎。各依本方下营。

——诸葛亮《兵要》21、拍。抚尺一下。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薄暮下管键。——清·方苞《狱中杂记》22、身分、地位低。

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23、次序或时间在后。

上下同欲。——《孙子·谋攻》下道齐桓。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下面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眷念着自己的家。

2、老百姓都以为是您吝啬呢(指以羊易牛之事)

3、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

4、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

5、沛公在哪里啊?

6、人在困苦穷尽时就会追念本原。

7、(只有半句无法翻译啊,这里给全句的翻译。全句为: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还是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

8、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

9、别人都讥笑我固执而不通达 但是我不觉得这是缺点 。

10、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

11、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12、孔子轻视他器量狭小 。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如果有解释不清的地方,请追问。

4. 文言文的什么意思是什么

什么:

表示询问某人、某物或某事的本身或性质

你从那里得到了什么消息

表示询问某物或某事的情况

告诉我你在找什么

虚指,表示不肯定的事物

闻到一种什么花香

表示否定

他算什么,你竟挂念他

表示责难

你笑什么?

表示询问在它前面的词或一系列的词中所未包括的可能性

这是爬行动物、两栖动物,还是别的什么东西

表示惊讶或激动

什么,不吃早餐啦!

摘自《百度汉语》

疑问代词。表示疑问。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公荐》:“奇章公始来自江黄间,置书囊於国东门,携所业先诣二公……韩始见题,而掩卷问之曰:‘且以拍板为什么?’”

《景德传灯录·法达禅师》:“祖又曰:‘汝名什么?’对曰:‘名 法达 。’”鲁迅 《呐喊·药》:“好香!你们吃什么点心呀?”

李广田《<;散文三十篇>;序》:“若问这些文章到底有什么意义,勉强说,也不过是多少地反映了那个旧社会的某些方面。”

疑问代词。表示无须,不必。

唐吕岩《劝世》诗:“衣食随缘,自然快乐;算是甚命,问什么卜?!”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四折:“若是 汉 天子早把书明降, 韩元帅 免受人诬罔……我蒯彻也粧什麽风魔,使什么伎俩!”如:你说呀,装什么哑巴!

摘自《百度百科》相关词条。

5.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白话文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当然,其他国家的古人也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的含义是什么?

1.文言文很精彩。这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对,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再放大去看,古典诗词都属于“文言”一类,它们在生活中并没有远离我们而去。只是在语言形态上,之乎者也离开了口头,成为文字之后,显然它对技巧的推敲,表意的扩展,有了确实的规范要求。它的“前途”,就在它的应用,也在它能唤醒含混的词源与典故。可以说,前途看好。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6. 文言文的具体含义或意思是什么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

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什么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

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

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

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

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

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

“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

“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

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

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

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

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

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7. 下面的文言文是什么意思(翻译+注释)

州盐井,后汉仙者沛国张道陵之所开凿。周回四丈,深五百(“五百”二字原缺,据

明抄本补)四十尺。置灶煮盐,一分入官,二分入百姓家。因利所以聚人,因人所以成邑。

万岁通天二年,右补阙郭文简奏卖水,一日一夜,得四十五万贯。百姓贪其利,人用失业。

井上又有玉女庙。古老传云,比十二玉女,尝与张道陵指地开井,遂奉以为神。又俗称井底

有灵,不得以火投及秽污。曾有汲水,误以火坠,即吼沸涌。烟气冲上,溅泥漂石,甚为可

畏。或云,泉脉通东海,时有败船木浮出。(出《陵州图经》)

译文:

陵州的盐井,是东汉仙人沛国的张道陵在那里开凿的。井口周长有四丈,井深五百四十

尺。在井边安置炉灶用井水煮盐,三分之二送入官府,三分之一进了百姓家。因为有利可

图,所以这里的人越聚越多,因人越聚越多,所以形成了城镇。武则天称帝后的万岁通天二

年,右补阙郭文简上奏请求出卖井水。一天一夜,就卖水得钱四十五万贯。百姓贪图井水的

利益,人用失业。盐井上面还有一座玉女庙,古老的传说说:庙中的十二个玉女,曾经为张

道陵指引开井的地点,于是把她们奉为神。当地的人又说井底有灵,不能往井下扔火和脏东

西。曾有人去打水,一失手把火坠落下去,立即发出吼声并沸腾起来,烟气往上冲,泥土飞

溅,连石头都被水卷了起来,非常可怕。有人说,井水的泉脉通东海。时常有破败的船木从

井水中浮出。

8. 文言文的会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动词义:

1、会意字。古文从合从彡。按彡亦众多意。本义:会合。

会,合也。——《说文》

会,聚也。——《广雅·释诂三》

会同有绛。——《诗·小雅·车攻》

会言近止。——《诗·唐风·杕杜》

会朝清明。——《诗·大雅·大明》

会诸其币。——《仪礼·聘礼》

以会天地之藏。——《礼记·月令·季秋》

然后天下会于一。——柳宗元《封建论》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

2、晤见;会见。

时见曰会。——《周礼·太宗伯》

相见于却地曰会。——《礼记·曲礼》

会者何,期辞也。——《公羊传·桓公十年》

留待作遗施,于今天会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与燕王会境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使协调一致;符合。

音韵清畅,又深会女心。——梁·吴均《续齐谐记》

4、(多指在饭馆、茶楼中)付(款)。如会钞、会钱。

5、领悟;领会。

6、应当;应须。如会须:当须;应当。会应:该当。

名词义:

1、器物的盖子。

《礼经》:器之盖曰会,为其上下相合也。——《说文·会·段注》

敦启会。——《仪礼·士丧礼》

命佐食启会。——《仪礼·士虞礼》

2、业务、社交或其他性质的集会。

会论虞常。——《汉书·李广苏建传》

来会计事。——《史记·陈涉世家》

乃罢会。——《资治通鉴》

3、时机。如适逢其会。

4、人物荟萃的地方;主要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如会垣:省城;都市。

5、为一定的目的而成立的团体或团体组织。如帮会、会同馆:明代接待各国使者的地方。

6、灾厄;厄运。

百六有会,《过》、《剥》成灾。——《后汉书·董卓传赞》

7、民间一种小规模经济互助形式。一般由发起人约集若干人,按期等量交款,首次由发起人使用,以后按议定或拈阄决定的顺序轮流使用。

正在各书店里约了一个会,每店三两。——《儒林外史》

8、中医经络穴位名。

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9、古代中国历法所用的单位,等于10800年。

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计三百六十年,为一运;三十运计一万八百年,为一会;十二会计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元。——邵雍《皇极经世书》

副词义:

1、必然;一定。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古乐府《孔雀东南飞》

长风破浪会有时。——唐·李白《行路难》

2、恰巧;正好。

会天大雨。——《史记·陈涉世家》

会其怒。——《史记·项羽本纪》

会幸苑中。——宋·王谠《唐语林·雅量》

会雨大作,因留寺。——《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会宾客大宴。——《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表示范围。相当于“皆”“都”。

弦、匏、笙、簧,会守拊鼓。——《礼记》

连词义:

1、相当于“与”“同”“和”。

上遣侍郎马尔泰会查郎河按治,于义坐夺官。——《清史稿·刘于义传》

会:kuài

动词义:

1、会意字。本义:计算;总计。本指年终结账。后泛指算账。

会,合也。——《说文》

会,岁计也。——《玉篇》

会,大计也。然则零性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孟子·万章下》正义

凡场务、仓库出纳在官之物,皆月计,季考,岁会。——《日知录》卷二十四

岁终,则会,唯王及后之服不会。——《周礼·天官》

听出入以要会。——《周礼·小宰》。注:“月计曰要,岁计为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