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坏老板才是真正的好老板读后感

读坏老板才是真正的好老板读后感

今天读了一篇题为《在“坏老板“手下”百炼成钢》的文章,觉得很实际,很有道理,也有了一些感触。
文章讲的是一名叫于扬的大学生毕业后进入北京一家图书公司做编辑,在就业压力非常大的今天,能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应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她却很郁闷,原因就是该公司有一个对员工非常严格,简直严格到苛刻地步的老板。
老板要求编辑不但要约稿、改稿、校对,还要写好这本书的宣传策划。作为刚参加工作的于扬老说,对工作自然是非常认真,严格按照公司的要求完成了自己第一本书的约稿、改稿、校对和宣传策划,并顺利通过了部门主任的审核。可当她把自己的处女作交给老板审查后,满以为可以得到老板的肯定,结果却被老板严厉的训斥了一顿。说里面有两处语句不通顺,要求重新修改后再上交。于扬鼓足勇气问老板是哪两处语句不通顺,老板却生气地瞪了她一眼,怒气冲冲的说:“哪两句不通顺?这应该问你自己,这是你作为编辑的职责,你自己挑吧,自己挑出的毛病记忆才会深刻!以后不要把不通顺的句子给我看!”可当于扬经过反复修改认为没有问题并交给老板审查后,却又遭受到了老板更加严厉的训斥:“我告诉你有两句不通顺的地方,你就仅仅查找句子?这么一本书,我发现了二十多个错别字,你怎么看不出来?”于扬感觉很委屈:“二十多万字的书才二十多个错别字,那些大报都允许有错别字,规定差错率可以在万分之几以内,咱们咋要求这么严格?”老板生气地说:“虽然大报规定了可以有万分之几的差错率,但是,真正出版了的报纸,你能看到几个错字?你不要再狡辩说什么人家有专业的校对员!校对员是人,编辑也是人,为什么编辑就不能具备校对员的专业素质?”尽管嘴上不说,但于扬心里还是对老板充满了怨恨。
为了减少老板的训斥,于扬下定决心已定要把这本书里的语句、错别字全部进行修改校对。她通过上网查找、翻阅书籍,连《咬文嚼字》都用上了,并对存在的错位一一作了记录,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完成了修改、校对。也就是这次经历,让于扬的校对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二十万字左右的书稿,经过她校对后,错别字不会超过十个,这种校对水平简直比专业校对员都厉害。一年的磨练,让于扬练就了专业编辑、专业校对、专业图书宣传策划三种本领。后来,一家著名出版社招聘编辑人员,于扬参加了应聘,面对几百位名牌大学毕业生竞争两个名额的激烈场面,于扬凭借自己在原公司一年来的工作经验,顺利的通过了面试,并被录用。
此时的于扬回想起曾经工作的单位和老板,觉得正是由于老板的严格才使她得到了锻炼,能力得到了很快的提升,具备了更加全面的专业素质,心中对老板的怨恨一下子转变为感激……。
其实,我们在工作中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由于工作完成的不好或出了什么差错被领导训斥的,当时还不理解,很委屈,觉得自己尽管干的不好,但也努力了,不表扬不肯定也就算了,还要听领导的训斥,看领导的脸色,甚至想撂挑子,不干了。其实回过头想想,有时候批评是善意的,要求严格一点,只会促使我们把工作做得更细,促进我们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其实做任何事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但关键是我们有时候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又听不得批评。如果我们能虚心接受批评,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我们就一定能出色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当然,每个人的人生观不同,理想也不同,不要求自己有多高的素质,也没有过高的追求,认为只要把自己的活干完就行了。但时间长了,人就会形成惰性,这也不想干,那也没意思,觉得天天在单位坐着简直就是浪费时间,说不定哪天还得遭到领导的训斥。这时候就需要有严格的制度去约束和督促,尽管有些被动,但时间长了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学会了自我约束,自我督促。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去思考怎么才能把工作干好,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更不会觉得没意思,反而会感到更充实,更有激情。
嵩阳高中在学生管理方面提出了“严管真爱”的管理理念。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思想比较活跃,只有严格的管理才能培养出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的学生;才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此而言,“严管”就是对他们的“真爱”。尽管有些学生把嵩阳高中比作监狱,那是他们还没有体会到严管中的爱,等到他们一个个以优异的成绩步入大学,以良好的素质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一定会心存感激的说声:“谢谢你,母校!”。
其实,对于我们来说,严格的管理不是为了约束我们的行为,严厉的批评也不是跟谁过不去,而是为了督促我们不断的学习,认真的工作,提升素质,成长进步。
工作中,对员工业务水平、工作能力要求严格的“坏老板”其实很值得员工们理解和珍惜,因为这样的“坏老板”能让你在工作中飞速进步,能让你在工作中“百炼成钢”,学得一身真本领的员工怎能不对老板充满感激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8-23
历史往往是由"坏人"创造的,比如:半个"流氓"出身的刘邦、从小调皮捣蛋的曹操、逼父造反的李世民、没皮没脸的朱元璋。

  无数证据表明,"坏老板"领导团队的执行力远远胜过"好老板"。

  更有点评称,历史往往是由"坏人"创造的,比如:半个"流氓"出身的刘邦、从小调皮捣蛋的曹操、逼父造反的李世民、没皮没脸的朱元璋等,因为只有"坏人"才敢起来造反和变革。创造好公司或许也是如此,因为"坏老板"有更坚强的神经,更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敢于打破常规的圈囿,突破习惯的桎梏和传统的束缚。商业竞争毕竟是一场"打硬球"的游戏,狭路相逢"坏"者胜,归根结底是"坏人"(硬汉)和"坏人"(硬汉)之间的竞争。

  以下盘点那些成功的"坏老板",并分析如何做好一个"坏老板"。

  1.史玉柱:只问功劳,不问苦劳

  中国有句老话叫"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一般情况下,若是什么事情没有做好,当事人多半会给自己找这样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人们多半也是会用这句话来安慰当事人。

  但是,在史玉柱的脑海里,却不是这样的。史玉柱奉行的是:在公司只认功劳,不认苦劳。这句话也是巨人企业文化中的第一条。

  这听起来有些无情,不过,史玉柱是这么做的。史玉柱说,在巨人第一线的销售人员做不好连300元的底薪也难保,如果做好了就可以拿到高得惊人的销售提成。

  史玉柱还制定出十分特别的激励政策:对于完成销售任务最好的前5位,史玉柱给予金光灿灿的奖杯以示表扬,而对于末尾的5个市场开拓团队,则交以黑色锦旗一面,上书烫金的"倒数第X名"字样,令人无地自容。史玉柱的激将法果然奏效,得到"倒数第X名"黑旗的团队,羞耻感更有助于其发愤图强、迎头赶上。

  史玉柱提到其做产品、做营销都会做详尽、真实的消费者访谈,但是访谈会有作假。为了保证访谈报告的真实有效,史玉柱出台了访谈作假惩罚法。假如他叫张三,开全国大会时,拎出来作假的他在台上连讲100遍"张三没有信誉,张三没有信誉"。下次就不敢了。

  这些做法听起来都有些"变态",不过,史玉柱确实打造了一支在全中国竞争力都数一数二的营销队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