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国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如此缓慢

如题所述

主要原因有:
 基础薄弱的数据和信息统计
  当今社会,数据和信息已成为决策者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数据基础还十分薄弱。有关能源统计工作的基础和基层工作还十分薄弱;能源统计制度不健全;数据与信息统计缺失;能源统计工作在部分企业难于开展。在多重因素下,能源统计工作很难开展。
  高碳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
  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以黑龙江省为例,其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对能源依赖程度高、能源消耗大、生产效率低下。粗放型的发展经济导致了当前黑龙江省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仍以高碳为主,表现为:城市低密度蔓延、跳出旧城建新城、过早推动郊区化,家庭轿车大规模增长等。这些发展行为快速拉动了城市空间的拓展程度,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能源,同时也增加了碳排放量。
  高碳粗放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影响我国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的又一因素。目前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呈现高碳粗放式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以农业为主导的第一产业发展缓慢;以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数量偏多,比重过大;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比重较小。第二产业由于过度依赖石油等高碳化石能源,依然是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三高”发展模式。而且各地在发展中,盲目追求产业全面发展,忽视了对自身资源、环境等因素的考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高碳的能源结构和低效的能源利用
  能源结构以高碳为主和能源利用效率偏低是影响我国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仍以化石能源为主,环境污染严重,能源利用率较低,约为 36.3%,比发达国家低约 10%,能源消耗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浪费惊人。
  激进的城镇化模式
  激进的城镇化模式不利于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城镇规划缺乏统筹,对城镇经济、社会和环境缺乏统一协调规划,规划理念落后,城镇建设目标单一,过分重视城镇的硬件设施建设,而忽略了城市发展的软环境。另一方面,政府过于关注土地和经济的城镇化,长期以来盲目追求城镇的扩建和经济的高增长速度,忽视了人口的发展,最终导致土地和经济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淡薄的低碳意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中国人已经摒弃原有的简单生活,转而崇尚奢侈的生活,这种在社会行为取向和消费观念上的转变,将大大影响我国低碳经济模式的建立和发展。一方面,城镇居民虽然逐步养成了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但是在消费习惯方面低碳理念仍有待增强。另一方面,部分大、中型企业对引进低碳技术也持消极态度。
  不完善的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的不完善是制约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的又一因素。有些地区低碳机制建设不够完善,对污染较严重的企业和单位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其次,已经制定出的很好的节能减排措施,由于部门过度重叠和制度条例过分冗杂,实施时往往会因协调力度不够而备受阻挠,导致措施被搁置。再次,部门职责和利益的不同增加了城市的协调成本。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较弱的吸碳能力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带动了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工业三废的排放量也与日俱增,不仅污染环境,也严重危及居民生命健康。很多地方政府为满足当地短期利益,积极支持大量企业进行投资,包括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落后企业,忽视了这些投资将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
  城镇化过程中的消费结构升级
  碳排放的快速增长与我国消费结构升级是密不可分的。我国正在进行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这种升级转型带动着住房、交通等方面的相关产业的增长,导致交通和生活的碳排放总量将大幅增长。同时,居民的居住结构也在进一步升级,人均住宅面积迅猛增长,在建筑和使用过程中碳排放量和能耗大幅增加。随着旅游、交通消费的升级,私家车的应用更为普及,航空出行也更为普遍,这将成为碳排放量的主要来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7-29
一是理性增长理念。我省地处“胡焕庸线”下方的中心区域,人多地少,又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土地供需矛盾突出是我省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省情特点和最大问题。因此,无论在具体的城市建设工作中,还是在城乡规划编制及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理性增长理念,城市布局必须相对集中,城市规模扩张以节约用地、集约用地为前提,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注重内涵提升,实现理性增长。二是城乡统筹理念。城乡统筹、城乡一体是我省新型城镇化区别于传统城镇化的重要特点,我们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五级现代城镇体系,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覆盖,目的就是要在实现城镇现代化的同时,提高农村地区和农民的生活质量。我省是农业大省和农村人口大省,近6000万人口生活在农村,如果不解决好这部分人口的生活和就业问题,不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就无法实现全省的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因此,我们要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互动共进、融合发展的格局。三是以人为本理念。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必须把为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进城农民,认真解决就业、土地流转、社会保障、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实际问题,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住得下、过得好;对于留在农村的,也要享受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我们的各项建设,都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四是整体发展理念。整体发展理念强调的是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和区域协调,主要解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之间职能的合理分工、经济的协作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减少资源浪费和不良竞争,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在全省这个层面,我们已经把全省作为一个整体,全部纳入中原城市群,构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五级现代城镇体系。对各地来说,也要把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加强中心城市和县城县级市、县城县级市和小城镇、小城镇和农村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我们最近努力推进的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就是这个理念的具体行动。五是协调推进理念。城镇化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它包涵的内容非常广泛,人口转移、城镇建设仅仅是城镇化过程中的表象而已。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城镇化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和社会的整体进步。因此,城镇化工作的推进必须树立协调推进的理念,在人口转移过程中,综合解决产业布局、人口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实现城乡统筹、三化协调。六是紧凑城市理念。我们要在全省推行建设紧凑型城市,紧凑城市不等于拥挤和单纯的高密度,而是在容积率较高的基础上,同时满足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城市功能得到充分和正常发挥。一方面,我们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城市建设必须保持一定的开发强度,大城市要避免摊大饼式的无序蔓延,倡导组团式发展,避免郊区化,并在城市内部保留生态用地和开敞空间。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气完善城市功能,包括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住房、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等等,进一步提升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七是产城联动理念。要实现产业发展布局和城市建设的融合,一方面用通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魅力;另一方面,加强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的发展,强化城市发展的经济功能,提升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八是交通主导理念。交通对整个城市的健康发展和有序运营至关重要,城市建设和发展必须以交通为主导,城市规划应把解决交通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完善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城市土地开发也要倡导交通导向的开发方式(TOD)。我国香港、日本东京,都是世界闻名的国际大都市,香港总人口700余万,东京人口1200多万人,尽管人口密度大,建筑密集,但因为交通问题解决的好,城市始终有序发展,方便宜居。九是基础设施先行理念。推进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必须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建设的配套水平和服务能力,贯彻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城市建设理念。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先地下、后地上”这句话我们提了很多年了,但目前实践中的效果很不理想,有必要重新再提。法国作家雨果说过一句话“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我们有必要对我们以往的做法和效果进行反思。一个有效的做法,就是在具体工作中,在具体的规划建设中,我们要坚决把好这一关。十是生态城市理念。新型城镇化,就意味着在更高的生态环境约束条件下进行城镇化,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最近一段时期我国的雾霾天气越来越多,广大群众深受空气污染之苦。这有必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生态问题不能只是挂在口头上,我们在城乡建设工作中必须时刻注意节能减排,建设绿色建筑,发展低碳城市,改善生态环境,把住城市的生态底线,建设生态城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