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管理学原点 先不考虑怎么管理而思考什么是管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09-29
作为把管理作为专业研究对象的管理学理论学习者,经常有人对我提出这样的疑问,“管理学是干什么的?”“学习管理学有什么好处?”“怎么样才能做好管理?”往往对于这些问题我都一笑了之,因为,首先管理是人类社会中最简单最常见也是最复杂的一种现象,我真的很难用简单的语言说明管理是什么?(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我自己都不一定能明白什么是管理);其次,在专业理论领域里,对于很多基本的概念和一般社会的认知是不同的,存在和非专业人士的牛头不对马嘴;最后,我个人认为管理是个和社会发展、人性变化息息相关的社会现象,是柔性的历史的产物,不能用简单的定律和方法来涵盖它。因此,微笑或者含糊其词成为了我回答上述疑惑的基本武器。但是,到底什么是管理?管理学能告诉我们什么?或者学管理学有什么用?现在管理学和相关管理的各种书籍和理论甚嚣尘上,书店里充斥着《管理就这么几招》、《管理大师如是说》《N周学会管理》等等“垃圾”书刊。不好意思,我确实将此类书刊列为“垃圾”,因为如果几本书就能学会管理,那全世界都是管理大师了,而这些写书的作者更是大师的老师了,还需要学管理吗?大家都已经是管理的顶级人才了!除了这些书外,我们的老师和教授们在教我们管理学的时候,也没有告诉我们以上问题的答案,这让学了管理学的人(比如我)如何去面对“管理无用论”(“管理学无用论”)的观点呢?对于这些问题,我的个人答案是这样的: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现在而言,是一个典型的经验主义科学。由于缺乏完整严谨的理论假定和基本定律,因此,现代管理学基本上是利用经济学的某些观点,对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管理现象、管理方法和管理结果进行总结,从而形成针对某一方面的管理学理论。比如,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等。但是,就是由于管理学无论任何一方面都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研究假定、定律和研究方法,因此管理学从开始成为一个研究方向到现在,出现了大量的管理学理论和方法,身在在二十世界初中期呈现管理丛林的现象,而任何一种管理理论都很快湮灭在历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因为这些理论都不是归纳推理得出的一般规律,更多是对当时具体管理现象的解释,虽然中间也蕴含着某种原始的规律性的东西。基于这样的理论基础,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现在如何热火的管理学书籍(尤其是我所谓的“垃圾”书刊)都是针对某种具体情况、某个阶段的某种管理需要而衍生出来的,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遍规律,因此,无论是哪种管理学理论绝对不能告诉你,怎么做一定就对。也就是说,某些《N周学会管理》的东西是完全没有必要看的。但是,并不是如此说,管理学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反而管理学的价值就在于此。虽然管理学不能告诉你什么一定是对的,但是,由于管理学是一门典型的经验科学,所谓经验科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试错的科学。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固然有很多管理经验和理论来自于成功的管理结果,但更多是来源于失败的管理过程。因此,管理学在某种程度上,从历史案例的角度已经总结出来,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采用某种管理手段的结果是失败的。也就是说,管理学不能教你什么一定是对的,但能告诉你什么一般是错的!二、管理学没有定律,只有人性和利益的变迁管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从人类出现组织和团体活动开始就存在了,但是作为管理学而言,在某种程度上,是产生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过程中,为适应日益普遍的工业化大生产而出现的,其初始的理论来源,是来自于古典经济学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学的科层理论。因此,在管理学出现初期,出现了大量关于管理的定律——包括管理学大师法约尔的十三定律。但是,实际上,由于管理学不能教你什么一定是对的,而且管理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部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历史上曾经成功的科层管理、命令链等等管理定律,在上个世纪末就已经被证明是不能随处适用的了。同样,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高度丰富、通信高度发达、全球化和多元化不可阻挡的今天,作为“组织、领导、控制组织内的成员为达成组织目标而努力的”管理,首先遇到的困惑就是,社会剧变导致的不同地区(甚至相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甚至相同年龄段)的组织成员的个人偏好和对利益的判断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必然就导致了不同的组织群体,所需要采用的成功(正确)的管理方法也必然是不同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现代管理学已经没有定律,只有充分地了解组织成员的个性偏好,同时充分运用组织内可以分配的利益资源去满足组织成员的个性偏好,才能获得(形成)正确的管理方法。因此,管理学之于管理者,就好像原材料之于厨师,任何一种原材料的搭配都可以提供出一种菜肴,但只有端出去的菜符合客人的口味,才是合适的正确的菜肴做法。管理学也是如此,管理学可以告诉你很多别人曾经做过的做法,但并不能告诉你,哪种具体的管理方法能帮助你解决你自己这个具体组织的管理困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