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僻症的形成?

如题所述

孤僻即我们常说的不合群,指不能与人保持正常关系、经常离群索居的心理状态。在中学生群体中约占5%~8%。
孤僻的人一般为内向型的性格,主要表现在不愿与他人接触,待人冷漠。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 鄙视或戒备的心理。具有这种个性缺陷的人猜疑心较强,容易神经过敏, 办事喜欢独来独往,但也免不了为孤独、寂寞和空虚所困扰。因此,孤僻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害。孤僻的人缺乏同学、朋友之间的欢乐与友谊,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 内心很苦闷、压抑、沮丧,感受不到人世间的温暖,看不到生活的美好,容易消沉、颓废、 不合群,缺乏群体的支持,整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忧心忡忡,易出现恐怖心理。 这种消极情绪长期困扰,也会损伤身体。
一、孤僻的成因
1.幼年的创伤经验
研究表明,父母离婚是威胁当代儿童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父母的粗暴对待,伙伴欺负、嘲讽等不良刺激,使儿童过早地接受了烦恼、忧虑、焦虑不安的不良体验,会使他们产生消极的心境甚至诱发心理疾病。 缺乏母爱或过于严厉、粗暴的教育方式,子女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会变得畏畏缩缩、 自卑冷漠,过分敏感、不相信任何人,最终形成孤僻的性格。
2.交往中的挫折
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交际技能力和方法,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遭到拒绝或打击,如耻笑、埋怨、训斥,使他们的自主性受到伤害,便把自己封闭起来。越不与人接触,社会交往能力就越得不到锻炼,结果就越孤僻。
二、克服孤僻的方法
1.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和他人。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孤僻的危害,敞开闭锁的心扉, 追求人生的乐趣,摆脱孤僻的缠绕;另一方面正确地认识别人和自己,努力寻找自己的长处。孤僻者一般都没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有的自恃比别人强,总想着自己的忧点、长处,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短处, 自命不凡,认为不值得和别人交往;有的倾向于自卑,总认为自己不如人, 交往中怕被别人讥讽、嘲笑、拒绝,从而把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保护着脆弱的自尊心。 这两种人都需要正确地认识别人和自己,多与别人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享受朋友间的友谊与温暖。
2.学习交往技巧,优化性格。可看一些有关交往的书,学习交往技巧。同时多参加正当、良好的交往活动, 在活动中逐步培养自己开朗的性格。要敢于与别人交往,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同时要有与任何人成为朋友的愿望。 这样,在每一次交往中都会有所收获,丰富知识经验,纠正认识上的偏差,获得了友谊, 愉悦了身心,便会重树你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长此以往,就会喜欢交往,喜欢结群,变得随和了。可以从先结交一个性格开朗、志趣高雅的朋友开始,处处跟着他学,并请他多多提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11
孤僻症的形成是基因缺陷形成。天生就是喜欢孤僻。也许父母辈有人,也是比较内向。出生后没有及时干预。经常一个人自娱自乐。害怕见到陌生人。或者根本就没有跟陌生人打交道。所以孤僻症越来越重。可以通过强化锻炼,训练。来减小孤僻症。
第2个回答  2021-12-09
孤僻症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大脑失调症状。注意:它是一种失调,而不是一种疾病。这种失调到底有多普遍呢?人们对孤僻症患病率的评估各有不同,这取决于临床标准。
有些评估表明孤僻症的患病率很低,每10000 人中只有5例;但是也有一些评估表明患病率很高,每80人中就有1例。孤僻是指孤寡怪僻而不合群的人格表现缺陷。孤僻症患者具有三种典型症状:较差的社会交互性,口头和非口头交流障碍,不寻常或严重受限的行为和兴趣。更具体一点说,患有孤僻症的人可能更热衷于自己的想法,不能进行社会活动;他们可能还会有行为问题和语言障碍(如模仿语言)。另外,患有孤僻症的人常常会对声音、感知和其他感官刺激做出异常的反应。
孤僻症通常出现在儿童期的前三年中,并会在人的一生中延续。在很多儿童患者中,这些症状会随着外界的干扰或年龄的增长而得以改善。有些孤僻症患者最终会在正常和几近正常的状态中度过一生。有时候,可以将众多的孤僻症症状归类为泛自闭症障碍综合征或心脏神经官能症。
这种分类符合这样的理论:孤僻症患者通常会几种疾病并发。大约1/3的患有泛自闭症障碍综合征的儿童最终会患上癫痫症。有严重的认知问题和猝发中风症状的人患上这种病的风险性是最高的。不过,不用担心,患有孤僻症的人还是有希望过正常生活生菌为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