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认知的三个观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7
最近这几年,“财富自由”这个闪闪发光的词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内心太渴望了。看到有关财富自由的话题就赶快竖起耳朵听,恐怕漏掉一次财富自由的机会。结果是课程没有少买,书也买了不少,依然看不到财富自由的曙光。结果把“奋斗”目标慢慢转化为焦虑,焦虑变得唯恐错过,缺乏专注的注意力,跌入做不成事的怪圈。

静下心来看书,发现自己不但误解了奋斗,更误解了财富自由。吴伯凡在《伯凡日知录》中说到——普通人说的奋斗其实是挣扎。奋斗是有目标,有方法,每天都走进一点点;而挣扎则是有目标、无方法,自然也是无结果的努力。挣扎也特别容易给恐慌和怨怼留下空间,从而产生焦虑,其特点是局部、节点的方向感汇聚成整体的混沌,众多的矢量之和趋近于零。

当我们坠入挣扎状态时,因为我们知道事不宜迟,知道不努力的后果,所以我们选择了快速、直接、看上去有用的应对方式,既节省时间又不用费脑子,最重要的是,这种让自己觉得自己在努力的状态,多多少少地缓解了我们的焦虑和恐慌。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觉,这就是我这几年的真实写照。其根深蒂固的原因还是因为没有真正了解什么是财富自由。

以前的想法就是很简单,当我拥有好多好多的钱,就是财富自由了。看到一个同事买彩票中奖20万,心中痒痒的,觉得一年要是中个几次就不用上班了,就跟着买一段时间彩票,发现用这种方法成为有好多好多钱的人太难了。看到别人随便弄个公众号,发表文章,然后开网课、训练营挣钱。就加入训练营想着学习后,自己也能做一个,最终成为了他人变现的基石。

如果脑子里的一个概念不准确、或者没有准确、正确的定义,那么我们必然没办法准确、正确地继续思考下去。进而产生的连锁反应是,因为定义不准确,所以思考范围模糊,选择依据缺失,进而行动错误……进而影响整个生活。李笑来老师在《财富自由之路》专栏明确给出财富自由的概念:某个人再也不用为了满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时间。

有了这个概念,我看到的不是自己拥有什么,而是自己想要什么!像林语堂所说的幸福无非是睡自己的床、吃父母做的菜,听爱人讲故事、陪孩子玩游戏。一天想要过得爽快,只需要睡得着、吃的香、拉的快,其他的都是外在的东西。

不过很多人很多人都意淫到——我要有钱了,我就……有种观点与其说想要过财富自由的生活,不如说是患上了彼得潘综合征。

要想理解什么是彼得潘综合征,先要区分自由与自在两个概念。虽说我们经常把“自由自在”两个词连在一起说。在吴伯凡老师看来,自由与自在很不一样。

在子宫、母体、伊甸园的状态下,是“自在”:你独自占有一个空间,不需要思考,不需要选择,你只是一个附庸,一个微不足道的终端,一切的事务都全权委托给那个母体了。

什么东西都由不得你自己,这不是自由的吗?不是。“自在”是你自己在那儿,甚至你连自己都没有,就像我们的某个器官,它显然不会有它的自我意识。

那自由是什么呢?自由就是什么都要由你自己来干,你自己来认知,你自己做选择、做决策、做判断,而且你要承担这个选择和判断的后果,这才是自由。自由说起来好听,但实际上自由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当你的自我建立起来的时候,你要承担种种责任。

著名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对这种欲望和情绪需求——在真实世界不愿意承担自由带来的痛苦,渴望回归到母体的现象,叫着:逃避自由。比如有些人想着挣许多钱,然后找个世外桃源,再也不干哪些烦人的事,看看白云蓝天,喝点淡茶小酒,读读书听听音乐,偶尔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这难道不就是想回归母体,逃避自由,这样的症状就是彼得潘综合征。

一个不愿意长大的小男孩,他一直希望自己生活在Neverland,一个不存在的,或者跟真实世界说“不”的那么一块土地上,在那里,他获得了某种自在。

生活中,我们看到不少的“妈宝男”,就是典型的例子。许多人追求的财富自由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妈宝男。拒绝接受这个真实的世界,想找一个没有饥饿、寒冷,无比舒适的世界,害怕真实世界的种种挑战。

看到这里,你心里可能会疑问,什么是真实世界的样子呢?不管是现代还是以前,不管西方还是东方,都有一些作品被我们看到的东西到底是真还是假这样的问题所纠缠。比如《红楼梦》《盗梦空间》“庄周梦蝶”……当我们身处一个场景,肯定要奋斗,要判断,做出改变,但是你不要忘记一个前提:你现在的身体,到底是在梦里,还是在现实当中呢?

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不知道,而你们也不知道,但是你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说的其实是一个梦的隐喻:虽然我的身体在一个虚幻的世界,但是我知道这是一个虚幻的世界——这就是你的认知比别人高一个维度的标志。所以能清醒地认知到你在哪里,能做什么很重要。

我们经常说“奋斗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扶手电梯里”:如果扶手电梯是往下走的,你的奋斗会是一件很悲催的事情,你应该选择一个向上走的扶手电梯。如果你不分青红皂白说要奋斗,随便就踏上一个扶手电梯,那可能会是一个非常悲剧的事情。你抢到的可能是泰坦尼克号上的头等舱。

梁宁《产品思维30讲》提供的答案,我觉得非常好。

假设有一对双胞胎,在2010年一起大学毕业,一个加入腾讯,一个进入报社。

7年之后,去腾讯的那位已经是年薪百万,而且满街都是挖他的猎头。投资人也在挖他,只要出来创业就给钱。去报社的那位,因为报社沉沦了,他曾经寄托理想的整个产业都没有了,他的人生可能一切都需要重来。

这里不是说双胞胎的素质或者能力有多大差异,也不是说他们分别跟随的领导的能力或者个人操守有问题。核心问题是这两个单位所附着的经济体,一个在快速崛起,一个在快速崩溃。这就是梁宁老师给我们谈的“点、线、面、体”概念。

所以,普通人和富人的区别是什么?

普通人勤恳努力、斤斤计较,他在意的是每一个当下的点,而任何一个点都不会产生过多的收益。

如果要成为中产,至少要获得一次线性周期的收益。 比如持有腾讯股票10年,什么都不用干,10万变1000万。

那么成为富人呢?就是一个点,要借助线、面和体的崛起。

做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能做的就是爱自己的家庭,对身边的人好。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努力爱上自己的工作,让老板付钱让自己快乐。最好的学习场所就是生活,而不是网络、阅读或吹牛。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工作、生活中,不介意干的多,也不介意短期没有回报。试着在生活和工作中撒下一些种子,种下一些树苗,哪怕要很久才开花结果。像园丁一样,享受劳作、期待和时间的收获。最后,发现所在的城市的秘密,美好的那一面,价值被低估的那一面,好玩儿的那一面。享受它,也试着能够做点儿什么,或者能发现点儿什么套利空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