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统治时期,非正式的内阁制度,如何彻底架空了六部?

如题。

明朝内阁如何架空六部?首先要从内阁的由来说起。

明朝设立内阁,始于朱元璋时期,其目的就是为了将相权收拢在皇帝身上。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控”,宰相使用一点小权力,他就不自在。宰相要是大规模使用权力,他会气得直跳脚。在这种气氛下,胡惟庸等几个丞相都被他先后治罪,最终朱元璋不再设宰相之位,自己干起了事实上的宰相。

胡惟庸

朱元璋是放牛娃出身,勤奋无比,经常一天工作7、8个时辰。但一个人能力再强,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政务全部干过来。所以他设立了内阁,几名内阁大学士就是为皇帝出出主意。这时内阁的首辅其实就是朱元璋自己。

朱元璋勤奋、能力强,但他的后辈没他这本事啊!这时,宰相已经裁撤,朱元璋命令日后不能再设。

六部遇到问题,只能向皇帝请示。各地的紧急公务也都送到皇帝的案头。

面对汗牛充栋般的奏章,皇帝处理不完怎么办呢?朱元璋之后的皇帝,开始越来越器重内阁大学士。

他们渐渐地从秘书角色,渐变成权臣。内阁由虚变实,正式凌驾于六部之上。

从嘉靖开始就设立了首辅大学士,至此,明朝的内阁制正式形成。

说得直白一点,内阁的形成,在与皇权的让渡。皇帝强势了,内阁就是虚的,皇帝懒惰,内阁就强势。朱元璋以后,明朝出了木匠皇帝,几十年不上朝的嘉靖等奇葩皇帝,而这也给了内阁制肥沃的“土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25

内阁制起源于朱元璋时期,众所周知朱元璋废除了丞相,直统六部。但是由于一个人处理政务过于劳累,就算是朱元璋也挺不住了。于是,他设立了殿阁大学士,辅助他处理政务,但是重要的政务还是由他亲自审批,殿阁大学士们无权参与政治决策,没有很大的权力。

到了成祖时期,大学士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明成祖虽然也是一个厉害人物,但是绝不像他老爹朱元璋那样,是个“铁人”。这样殿阁大学士们开始入值宫内的文渊阁,开始参与政治决策,内阁正式出现。

到了明朝中期,内阁拥有了票拟的权利,主持内阁的首席大学士,更是能力压群臣。而且发展到后期,到了张居正时期,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直接大权独握,六部几乎都变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不过说到底,内阁大学士只是皇帝的代言人,并没有真正的实权,他们只是皇帝权力的执行者。不过最后的决策权还在皇帝手里罢了。

第2个回答  2019-10-24

明朝的内阁是明朝独具特色的存在,虽然内阁古已有之,比如狄仁杰就被称为狄阁老,但像明朝这样的内阁,历史上非常少见。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还要从皇权和相权的争锋说起。

一、皇权相权的争锋

丞相自古以来,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开始,丞相一直把持着行政大权,于是,历朝历代名相辈出,这些丞相,虽然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皇帝的权力,这种分化,从制度角度来说,可以减少君主独裁,避免因为君主的昏庸而影响到国家的发展。但却让皇帝寝食难安。

从秦朝开始,皇权和相权就开始了明争暗斗,而削弱相权最成功的制度,应该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这种接近于议会的议政制度,实际上平衡了宰相的权力,因为无论是尚书省、中书省还是门下省,这些部门的最高官员级别一样,只不过分工不同,就形成了互相牵制的局面,而牵制的结果就是相权的削弱。 

在中枢处削弱相权的同时,在下游,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相权,那就是六部制度,六部制度的出现,很完美的将宰相的权力分散给了兵部、吏部、礼部、刑部、户部、工部这六个部门。在决策层通过三省实现了权力牵制,在执行层通过六部,实现权力分散。于是相权被最大限度削弱。唐朝以后,宰相权力遭到严重打击,直到明太祖朱元璋,直接废除宰相,形成内阁,彻底将相权打压下来。

二、朱元璋的失策

朱元璋是一个很有魄力的皇帝,因此,他做事很果断,却也很过分。尤其在处理相权方面,显得过于简单粗暴。没有了宰相,那就意味着皇帝什么事都要做,而朱元璋的身体很好,他的儿子朱棣也是一样,他干了宰相和很多大臣应该干的活,他们异常的勤政,让国家一直高速运转。

但意外还是发生了,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朱元璋或者朱棣那样是一个劳模,后来的明朝皇帝,很多非常的懒,但皇帝懒了不要紧,国家的各项工作还要开展。可朱元璋父子开了一个好头,把很多大臣该做的事情,统统揽了过来,当皇帝突然撂挑子不干了,大臣们反而措手不及,不知道谁来干这些活,又该如何干。这时候,作为皇帝以下的内阁,开始了自己的逆袭之路。
 
内阁有首辅、有次辅,一般要三到五个人不等,有时候可能会更多,这些人当仁不让的把皇帝懒得干,百官们不知道如何干的工作揽在内阁的手中。于是,内阁替代皇帝,成了国家各项工作的实际操作者。而内阁首辅,渐渐拥有了超过以前宰相的巨大权力。而文武百官,只能在内阁的要求下,循规蹈矩的干着自己的工作。国家依旧缓步发展,但相权在内阁的逆袭下,再次达到巅峰,于是像张居正,徐阶,严嵩这些内阁首辅,无一不成为国家权力的实际控制者。

朱元璋废除宰相,建立内阁,根本目的是让皇权进一步加强。但他忘记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工作狂。当他的后人开始慵懒之时,内阁不但架空了六部,也在一定程度上,架空了皇权。

第3个回答  2019-11-09

对于明朝的内阁制度,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内阁大学士们,其实原本食欲明朝皇帝的顾问和秘书,帮助皇帝整理文件、处理那些无感紧要的事情。但是,从明朝中前期开始,内阁制度逐步壮大,到了明朝统治的中后期,内阁开始凌驾于六部之上,并且侵蚀了六部大部分权力,几乎架空了六部尚书。那么,其实并不正式的内阁制度,如何能够架空朝廷的六部呢?其实,这与明朝的皇权变化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我们看看内阁和六部出现的时间。早在唐朝统治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三省六部制度。三省指的是: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六部则是: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经历宋元两代王朝的磨砺,三省制度已经支离破碎,六部制度则完全保留了下来。在元朝统治时期,朝廷建立了中书省,分为左丞相和右丞相,负责管理六部。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随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北伐,并且成功驱逐了元朝势力。

不过,明朝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元朝的官员制度。在明朝统治的初期,李善长担任左丞相,徐达担任右丞相。但皇权与相权的碰撞,从秦朝一直延续到了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丞相们很不满,因为丞相侵占了属于皇帝的权力。公元1380年,朱元璋杀掉了最后一任丞相胡惟庸,并且废除了丞相制度。在此以后,朝廷所有的大小事务,都由皇帝朱元璋亲自负责。

根据计算,朱元璋每天需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繁杂的政务让朱元璋不堪重负,在这样的环境下,朱元璋建立了内阁大学士制度。内阁大学士分为:华盖殿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和东阁大学士。大学士仅仅是五品官,充当皇帝的顾问和秘书,帮助皇帝整理文件,处理无关紧要的琐碎事务等等。由于朝廷撤销了丞相制度,六部尚书从正三品晋升为正二品,并且直接向皇帝负责。在这一阶段,内阁的地位远远不如六部。

燕王朱棣造反成功以后,自己成为了皇帝,但缺乏处理政务的耐心和能力。从朱棣在位时期,内阁的地位开始提高,虽然仍不如六部,但毕竟出现了重大变化。到了明仁宗、明宣宗在位时期,内阁大学士们已经开始帮助皇帝处理公文。当然,需要皇帝进行朱批和认可。由此可见,此时内阁已经开始慢慢超越六部。在明英宗朱祁镇之后,由于明宪宗、明武宗几代皇帝的怠政。

内阁大学士们开始负责朝廷的日常事务和公文的起草,皇帝疏于政务,但又不能让内阁一家独大。为了制衡内阁,司礼监的太监们拥有了批红的权力,也就是替皇帝在奏折上进行批阅。这就形成了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的模式,截止明朝嘉靖皇帝在位时期,内阁制度和司礼监制度已经基本确实。内阁分为首辅、次辅和群辅,司礼监分为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

内阁和司礼监形成了明朝政治的新格局,从名义上来说,内阁并不是一个正式机构,内阁无权管理内阁,但在实际运作中,内阁已经凌驾于六部之上。按照《明史》的记载:“明制,六部分莅天下事,内阁不得侵。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逡巡请事如属吏,祖制由此变。”原本属于六部的权力,被内阁侵蚀大半,出现了“凡百政事,非下部必不可行,不能行”的情况,例如兵部的调兵权、工部的营造权、户部的度支权等等。从六部尚书改任内阁大学士属于升迁,因为进入了决策最高层。

一些观点认为内阁大学士是唐宋宰相群体的延续,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政权。对于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史料评价为:“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实。”明朝历史文献记载:“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所以说,内阁大学士并不属于宰相或者丞相,而是明朝皇权独大框架下出现的特殊产物。在六部中,吏部掌握人事考核和任免的权力,属于六部中硕果仅存者。其他五部,权力都被侵蚀严重。京城的中低级官员们,见到高级官员,一般拱手施礼,但见到内阁大学士和吏部尚书,则是下跪请安。在日常的称呼中,官员们称呼内阁大学士为“阁老。”内阁大学士总计有5位,但内阁大学士内部并不和睦。

在5位内阁大学士中,大部分权力都集中在首辅的手里,至于其他的内阁大学士,空有“阁老”的名号,在实际权力方面,不一定能够比吏部尚书强。为了夺取首辅地位,阁老们相互争斗不断,史料记载:“嘉靖以来之首辅,莫不由倾轧排挤而得之。”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属于内阁的辉煌时期。到了明朝统治的末期,天启皇帝在位时期,阉党的势力迅速扩大,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完全压制了包括内阁在内的文官集团。

进入崇祯皇帝在位时期,崇祯皇帝朱由检是一个喜欢亲力亲为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内阁的权力开始缩小。清朝入关以后,虽然保留了内阁大学士制度,但已经成为赏赐官员的虚职。如果一位高官仅仅拥有内阁大学士的头衔,而没有军机大臣的头衔,基本上属于位高权低的荣誉型官员。曾国藩、左宗棠等重臣,得到了协办大学士的头衔,但仍然不能进入军机处,这是明清两朝大学士最大的差别。

第4个回答  2019-11-09

对于明朝的内阁制度,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内阁大学士们,其实原本食欲明朝皇帝的顾问和秘书,帮助皇帝整理文件、处理那些无感紧要的事情。但是,从明朝中前期开始,内阁制度逐步壮大,到了明朝统治的中后期,内阁开始凌驾于六部之上,并且侵蚀了六部大部分权力,几乎架空了六部尚书。那么,其实并不正式的内阁制度,如何能够架空朝廷的六部呢?其实,这与明朝的皇权变化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我们看看内阁和六部出现的时间。早在唐朝统治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三省六部制度。三省指的是: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六部则是: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经历宋元两代王朝的磨砺,三省制度已经支离破碎,六部制度则完全保留了下来。在元朝统治时期,朝廷建立了中书省,分为左丞相和右丞相,负责管理六部。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随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北伐,并且成功驱逐了元朝势力。

不过,明朝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元朝的官员制度。在明朝统治的初期,李善长担任左丞相,徐达担任右丞相。但皇权与相权的碰撞,从秦朝一直延续到了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丞相们很不满,因为丞相侵占了属于皇帝的权力。公元1380年,朱元璋杀掉了最后一任丞相胡惟庸,并且废除了丞相制度。在此以后,朝廷所有的大小事务,都由皇帝朱元璋亲自负责。

根据计算,朱元璋每天需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繁杂的政务让朱元璋不堪重负,在这样的环境下,朱元璋建立了内阁大学士制度。内阁大学士分为:华盖殿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和东阁大学士。大学士仅仅是五品官,充当皇帝的顾问和秘书,帮助皇帝整理文件,处理无关紧要的琐碎事务等等。由于朝廷撤销了丞相制度,六部尚书从正三品晋升为正二品,并且直接向皇帝负责。在这一阶段,内阁的地位远远不如六部。

燕王朱棣造反成功以后,自己成为了皇帝,但缺乏处理政务的耐心和能力。从朱棣在位时期,内阁的地位开始提高,虽然仍不如六部,但毕竟出现了重大变化。到了明仁宗、明宣宗在位时期,内阁大学士们已经开始帮助皇帝处理公文。当然,需要皇帝进行朱批和认可。由此可见,此时内阁已经开始慢慢超越六部。在明英宗朱祁镇之后,由于明宪宗、明武宗几代皇帝的怠政。

内阁大学士们开始负责朝廷的日常事务和公文的起草,皇帝疏于政务,但又不能让内阁一家独大。为了制衡内阁,司礼监的太监们拥有了批红的权力,也就是替皇帝在奏折上进行批阅。这就形成了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的模式,截止明朝嘉靖皇帝在位时期,内阁制度和司礼监制度已经基本确实。内阁分为首辅、次辅和群辅,司礼监分为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

内阁和司礼监形成了明朝政治的新格局,从名义上来说,内阁并不是一个正式机构,内阁无权管理内阁,但在实际运作中,内阁已经凌驾于六部之上。按照《明史》的记载:“明制,六部分莅天下事,内阁不得侵。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逡巡请事如属吏,祖制由此变。”原本属于六部的权力,被内阁侵蚀大半,出现了“凡百政事,非下部必不可行,不能行”的情况,例如兵部的调兵权、工部的营造权、户部的度支权等等。从六部尚书改任内阁大学士属于升迁,因为进入了决策最高层。

一些观点认为内阁大学士是唐宋宰相群体的延续,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政权。对于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史料评价为:“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实。”明朝历史文献记载:“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所以说,内阁大学士并不属于宰相或者丞相,而是明朝皇权独大框架下出现的特殊产物。在六部中,吏部掌握人事考核和任免的权力,属于六部中硕果仅存者。其他五部,权力都被侵蚀严重。京城的中低级官员们,见到高级官员,一般拱手施礼,但见到内阁大学士和吏部尚书,则是下跪请安。在日常的称呼中,官员们称呼内阁大学士为“阁老。”内阁大学士总计有5位,但内阁大学士内部并不和睦。

在5位内阁大学士中,大部分权力都集中在首辅的手里,至于其他的内阁大学士,空有“阁老”的名号,在实际权力方面,不一定能够比吏部尚书强。为了夺取首辅地位,阁老们相互争斗不断,史料记载:“嘉靖以来之首辅,莫不由倾轧排挤而得之。”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属于内阁的辉煌时期。到了明朝统治的末期,天启皇帝在位时期,阉党的势力迅速扩大,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完全压制了包括内阁在内的文官集团。

进入崇祯皇帝在位时期,崇祯皇帝朱由检是一个喜欢亲力亲为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内阁的权力开始缩小。清朝入关以后,虽然保留了内阁大学士制度,但已经成为赏赐官员的虚职。如果一位高官仅仅拥有内阁大学士的头衔,而没有军机大臣的头衔,基本上属于位高权低的荣誉型官员。曾国藩、左宗棠等重臣,得到了协办大学士的头衔,但仍然不能进入军机处,这是明清两朝大学士最大的差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