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下面这首诗歌的翻译(文学在行的来,要原创。刷任务、求娱乐的人请走开)(诗歌原文在详细说明里)

十万羽林儿,临洮破郅支。杀添胡地骨,降足汉营旗。
塞阔牛羊散,兵休帐幕移。空馀陇头水,呜咽向人悲。

我个人认为这首诗是这样的,先看字面意思。
第一句写叙事,写的是十万军队在临洮击败郅支单于。
第二句是写事件发展,杀戮添加胡地的尸骨,降兵填满汉营军队。
第三句是事件结果,塞外广阔的草原牛羊稀少分散,战事停止了,帐幕也迁移了。
第四句是作者感慨,也是全诗的宗旨,古战场早已只剩下陇头河水,流淌的声音就像在向人呜咽,诉说悲伤。
赏析,当理解了全诗的主旨,再看这首诗,就会发现诗里包含丰富的内容和感情。
第一句是怀古,写的是汉将陈汤攻杀郅支单于的事,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郅支单于杀汉使节,招致身死国灭。汉人不是好欺负的。诗人所处唐朝同样面临与游牧民族冲突战争的情况,同样唐朝也是强大的。
这里我体会到了作者的强烈民族自豪感。而且,这头一句就很有分量,最好的样板我拿出来了,事实摆在眼前,不容争辩。
第二句开头一个杀字,简直杀气逼人。给人一个威慑力。加一个添字,境界更上一层楼。
杀还不够,继续杀,一次不够,第二次继续往上加,而且加的不是别的,是双方的死伤。为什么说双方,是从诗的主旨来看的。
因为畏惧中原的强大,许多胡地投降,而且非常多,这是种笼络的手段,而且非常有效,也预示着敌人土崩瓦解。
第三句表面上看,写的是眼前景色,其实是写了整个时空的推移,有物换星移,时过境迁之感。好像在说,战争有什么意义。才明白作者是以战止战。
最强硬的态度,其实并不是好战,而是止战。最强烈的杀气,并不是凶残,反而是出于怜悯同情。
这样就到了第四句,战争留下了什么?只有永恒的悲伤,就像永远流淌的河水,永远不停。预示着从前战争给双方带来苦难,现在带来苦难,将来还会带来苦难。这是一个解不开的结。很明显作者是一个反战的,爱好和平。他或许不知道到了今天,游牧民族,农耕文明会因为科技进步而共同和谐生活。这是作者的局限。但是战争现在就停止了吗,没有。作者的预见又是准确的。
以上是我的赏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07
手机打字,有别字请见谅,这是李白的诗作。写的是汉代与匈奴的战争。逐句来解读,羽林儿就是后世的御林军,一般由功臣的后代担任。十万是夸张数字,不必较真。临洮就是现在的甘肃岷县,古代叫狄道,郅支是匈奴的人名,名叫呼屠吾斯,是南匈奴呼韩邪单于的哥哥,此人颇有领导力,南匈奴在他的领导下国力壮大。而汉代军士在临洮这个地方大败匈奴,战死的尸骨堆满了胡地,降兵塞满了韩家的兵营。战后,匈奴撤兵,帐幕移走了,放牧的牛羊也都走了,徒留开阔的塞外和陇上的流水,仿佛哀怨的向着行人诉说着当年的战事和如今的悲凉。这首诗是李白路过临洮时的叙事作品。李白祖籍是陇西成纪,也就是甘肃静宁南一代的人,他出生地虽然在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一代,但他回过老家,同时周游了甘肃一带。这首诗就是路过岷县时怀古之作。
本次回答到这里,希望题主采纳。追问

回答的很好,但是颈联有些问题。 因为是对句,先看后一句“兵休帐幕移”这是因果逻辑。“兵休”是因,“帐幕移”是果。所以我认为前一句“塞阔牛羊散”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边塞辽阔,所以显得牛羊分散、稀少。“放牧的牛羊也都走了”令人费解。而且说匈奴撤兵,我觉得也要推敲一番。因为前两联已经明示了汉军(唐军)的胜利。所以匈奴应该是溃逃(撤兵虽然也包括,但是太泛)(没完事,多的超字数,我写评论区)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