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

如题所述

汉王朝建立以后,刘邦一方面翦灭异姓诸侯王,另一方面又大封同姓诸侯王,为以后诸侯王反对中央埋下了隐患。当时所封的同姓诸侯王有九人:楚王刘交、齐王刘肥、赵王刘如意、代王刘恒、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淮南王刘长、吴王刘濞和燕王刘建。同姓诸侯王的封国很大,占据了国土的大半。

诸侯王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国势力的膨胀,日益显露,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刘长举起叛旗。刘长是刘邦少子,自认为与高皇帝最亲,应立为帝。文帝即位后,他心怀不满,骄横无礼,不遵守法度。文帝对他一再容忍,也未能使他悔改。反而在封国内不用汉法,逐走中央派去的官吏,出入俨然似皇帝一般。文帝看在兄弟的分上,对他未加惩处,但这反而助长了刘长的气焰,准备勾结匈奴,谋反中央。但尚未行动即被发觉,最后在流放蜀郡途中绝食而死。诸侯王的这些活动,使一些有识之士感到问题严重。贾谊向文帝上疏《治安策》,提出必须削弱诸侯王势力。其办法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就是把诸侯王国划得小一点,多封一些诸侯,使每一个诸侯王国都因势力单薄,形不成割据势力,不能构成对朝廷的威胁。继贾谊之后,晁错在景帝时又提出《削藩策》,他主张借诸侯触犯法网时,削减诸侯王的封地。公元前154年,当吴国被削会稽郡时,吴王刘濞就借口晁错削藩骨肉,提出“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口号,联合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茁川王贤、胶西王印和胶东王雄渠等六国,发动“七国之乱”,起兵反叛中央。景帝听信谗言,诛晁错,以求吴王退兵,但刘濞不但不退兵,反而扬言要夺取帝位。

七国联军发兵西进,破梁军于棘壁(今河南水城西北),梁国吃紧,多次派人去中央求援。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联军。周亚夫会兵荥阳,固守梁国北面的昌邑,而不急于救梁。后以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今江苏洪泽境),截断吴楚粮道,使其陷入困境。吴楚多是步兵,利于险阻,汉军多车骑,利于平地。战事在淮北平原进行,吴军居于不利地位。梁国坚守睢阳,吴军也无法越过。吴军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周亚夫出军作战,吴军一败涂地,士卒都饥死叛散。周亚夫派精兵出击,吴王刘濞率败兵退至丹徒(今江苏镇江)。汉军又遣人至吴军营策动东越人反吴,结果吴王被东越人所杀。其余六王皆兵败自杀。吴楚七国叛乱三个月即被平定。这场战争,巩固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刘邦分封子弟为大国而引起的矛盾,并为以后汉武帝进一步解决诸侯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