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申论技巧是什么

如题所述

备考体系
——专项能力提升 申论高分必达
参加申论考试的人分为两种:
一种是第一次参加考试,对申论一无所知,或是参加过一两次考试,对申论一知半解,即所谓的“菜鸟”;一种是考试的“老鸟”,参加过很多次考试,做了很多真题、模拟题,对申论如数家珍。
然而无论是哪种考生,心里都必定横亘着两个问题。
问题一:申论需要复习吗?
提出问题
“乱拳打死老师傅”
“申论需要复习吗?”这是2012年来很多考生心头的疑惑。因为部分考生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复习了很长时间,又是看书又是报辅导班,最终成绩反而比那些没有复习(坊间称之为“裸考”)的同学低,出现了“乱拳打死老师傅”的情况。
还有部分考生第一次参加考试时没有复习,申论分数也不低,第二次参加考试时进行了复习,学习了很多方法,背诵了很多范文,分数反而降了下去。
分析问题
“我想你不是真的懂我”
实际上理性思考一下,就会发现上述两种情况仅仅是个别现象,并不是所有复习过的考生分数都低于“裸考”者,也不是所有考生都是越复习分数越低。以上现象出现一定有其他的原因存在。
我们知道,任何考试无非都是对知识或能力的考查,而知识和能力是可以通过一定形式的学习、积累和训练得到提高的。因此也可以这样认为,任何考试都是可以通过复习提高成绩的。而之所以部分考生复习了不如没复习的,越复习越倒退,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理解申论。
我们在培训的过程中常常见到类似的考生。他们将申论看的很神秘,总觉得作为公务员考试的科目之一,申论考试必定有其密不可宣的玄机,因而畏首畏尾:作答唯恐不全面,内容唯恐不艰深,形式唯恐不复杂;不是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就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如试题要求概括某问题产生的原因,则必定在概括原因之余,还要答上背景、对策;如试题要求提出对策,则必定套用之前背诵的模版,最终与标准答案相差甚远。
解决问题
两条至高原则
公务员考试的竞争已经进入到“白热化”的程度,进入面试与没有进入面试之间的分数差别,也许仅仅是0.1分。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况,仍然寄希望于“裸考”无疑是危险的。
申论需要复习,但前提是必须真正理解申论。
其实,申论很简单。简单到什么程度?简单到申论作答的两条最高原则,其实就是各位考生很小的时候就学过的东西:
原则一:问什么,答什么。
原则二:答案都到材料中去找。
只要各位考生牢记这两条至高原则,审清题意,依照题目的要求到材料中去寻找答案,就能够保证各位考生不走冤枉路,不扣冤枉分,至少能够展示自己的真实水平。
问题二:申论要如何复习才能得高分?
提出问题
“年年岁岁花相似”
无论怎么复习,无论花多少时间,无论考几次,成绩就是没有变化,这是很多“老鸟”心头最大的“痛”,很多人戏称这种现象为“年年岁岁花相似”。
同时,这个问题也是很多“菜鸟”的顾虑所在,自己的复习方法是否正确?自己的付出到底能不能得到回报?到底存不存在一种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申论成绩呢?
分析问题
方法、储备、实战
古人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之所以很多考生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当然有临场发挥、身体状况等突发因素,但主要原因还是以下几点:
第一,方法错误。众多考生在备考过程中缺乏专业、有针对性的辅导,无重点的盲目复习,根本不清楚自己的“短板”,也不了解最容易提分的是哪一个方面。最终容易失分的地方没准备,准备充分的地方没答对,能答对却因为时间不够而没答。
第二,储备不足。众多考生不了解社会时事,不关心政府工作,对公务员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工作方式一无所知。
第三,缺乏实战。看教材、看真题、看模拟,就是没有真正拿起笔,在纸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写答案,更没有完整地在纸上写一篇文章。更有甚者从高中毕业之后,就再没有写过文章了。
解决问题
“专项高分”在中公
为真正提高考生成绩,中公教育推出了“专项高分”的备考体系和学习方法,将十几年实战教学辅导精华尽情展现,其核心要点是将公务员考试所考查的核心能力予以梳理,总结出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提高申论各项基础能力,并将这些要点充分全面地传授给考生,进而转化为考生自己的能力,“授之以渔”,从而最大化地解决考生普遍面临的“低分瓶颈”问题。
本方法核心优势在于:
第一,实现备考效益最大化。解决考生花费大、效率低的疑难,帮助考生快速定位其薄弱环节,补全“短板”,使复习效率最优。
第二,提升各项能力。从各个专项能力上构建系统的、完善的知识架构,培养“闻一知十”的思维能力。
第三,针对性实战演练。解决考生备考时间紧的问题,帮助考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必要的练习。
本书的编写过程,坚持了申论作答的两大基本原则,大量融入最新研发成果——“专项高分”的理念,全面讲解了“申论备考”、“申论基础”、“申论五大题型”、“申论热点储备”、“申论历年真题”等内容,相信定能帮助考生突破申论这道关卡,并希望这本书成为考生备考路上的良师益友!
中公教育专家与教材编研团队
2011年于北京
《申论》考情综述
下面介绍2009~2011年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情。“得申论者得天下,赢申论者赢公考”。申论作为中国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固定的两大笔试科目之一,对考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2年来,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的题量和题型较为固定,但提问方式较为灵活多变,增加了考生备考和作答的难度。我们在深入研究与分析国考申论历年真题的基础上,力求为考生呈现比较完备的国考申论考情综述,使考生能够全面掌握国考讯息,准确把握2012年国考申论出题方向。
书中附2009~2011年中国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题型分析表。
总体特点:题型题量趋于固定,命题更为科学。
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自2009年开始采用四题模式并延续至今,一般情况下,前三题属于字数要求比较少、分值比较低的题目,第四题为文章写作题。尽管大题为四道,但是2010年以后,中国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会在一道大题之下再出两道小题,所以实际作答的题量为五道,难度有所加大。
同时,虽然题目的提问方式千变万化,但始终没有脱离归纳概括、综合分析、提出对策和文章写作四大基本题型。自2010年以来,随着中国国家公务员考查能力发生变化——贯彻执行能力增加,试卷中出现了一种新题型——贯彻执行类试题,考生要多加练习此类试题,以做好万全准备。
2009年以前,中国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虽采用一套试卷,但试卷中部分题目仅限报考省级或市级的考生作答;2010年以来,国考申论根据职位的不同,分为省级和市级两套试卷,申论题材的选择也各有特点,体现了国考申论命题更为科学化的趋势。
■归纳概括类试题在中国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中出现得较早,可以说是申论考试中最为基础的题型之一。除了2003年申论考试中没有涉及归纳概括题以外,其他年份都对这种题型进行过考查。
书中附2009~2011年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归纳概括类试题考查情况分析表
■特点分析:
1.题量较为固定。从上表可以看出,国考中归纳概括类试题一般固定在一道或两道,分值在10分~20分左右。
2.题型难度提升。近几年,在国考申论试题中出现了词句理解阐释等新型试题,这种要求准确理解个别词语的题型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资料把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高了归纳概括类试题的作答难度。
■综合分析类试题重点考查综合分析能力,在中国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中出现较晚,从2005年开始,综合分析类试题才崭露头角,但是发展较为迅速,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中难度较高的一种基础题型。
书中附2009~2011年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综合分析类试题考查情况分析表
■特点分析:
1.题型变化多样。从图表中我们不难看出,综合分析类试题题型花样繁多且不断推陈出新,其中重点考查了启示型分析、评论型分析和阐释型分析三种题型,可见综合分析类试题的出题形式较为灵活,这对考生作答试题也增加了难度。
2.省级更为侧重考查此类试题。自2010年区分省级和市级两套试卷以来,省级试卷更侧重考查综合分析类试题,分值固定在20分左右,而市级近两年较少考查这类试题。可见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对省级考生的能力要求更高。
■贯彻执行类试题考查考生的贯彻执行能力,是近两年在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出现的一种题型。由于该题型出现较晚,故考题不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此类试题相对其他题型来说难度不会太大,考生只要掌握基本的作答流程即可。
书中附2009~2011年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贯彻执行类试题考查情况分析表
■特点分析:
1.仅在市级试卷中出现。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区分为省级和市级,市级考查能力中明确提出了贯彻执行能力,因此报考市级职位的考生一定要熟悉此类试题的作答流程和答题技巧,务必吃透,积极应对。
2.重点考查宣传通知类试题。虽然贯彻执行类试题分为宣传通知类和工作方案类两种题型,但近两年国考市级只考查过宣传通知这一类题型。贯彻执行类试题的命题还处于摸索阶段,变动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考生对工作方案类试题也不能掉以轻心。
■提出对策类试题考查的是考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一般在省级试卷和市级试卷中都会出现。2008年以来,提出对策类试题在国考申论中分值和作答字数逐渐稳定,已经成为国考申论中的一种基础题型。
书中附2009~2011年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提出对策类试题考查情况分析表
■特点分析:
1.分值较为固定。提出对策类试题是2012年来国考申论中的必考题型,分值较为固定,一般为20分左右。
2.题型复杂多变。2009年以前,国考申论的提出对策类试题多以常规型对策题为主,提问方式较为简单,难度较小;2010年以来,国考申论中出现了应用文型的对策题,提问方式也逐渐多样化,考生作答难度增大,这也体现了国考申论命题越来越科学化的发展趋势。
■文章写作类试题是国考申论的必考题型,一般为最后一道大题。作为申论试题的“压轴戏”,文章写作类试题在申论考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报考者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因此也是最容易拉开分数档次的题型。
书中附2009~2011年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写作类试题考查情况分析表
■特点分析:
1.省市级要求各不相同。虽然省级和市级两套试卷的文章写作类试题分数均为40分,但与市级相比,省级字数要求一般会多一些,能力素质要求也会高一些,这充分体现了国考申论命题的科学性。
2.考查难度有所提升。2009年以前,国考申论文章写作类试题的要求较为笼统,一般会出现“见解深刻”、“视野开阔”等字眼,难度适中;但2011年出现了一种新趋势,省级作答要求中出现了“有思想高度”、市级作答要求中出现了“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等字眼,这对考生的各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2年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高分备考策略
书中附2012年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高效备考计划表
高分备考指导一
1.注重平时练习。归纳概括类试题要求对整个材料或部分材料有全面的把握,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大量阅读文章材料,理顺段落间的关系,并概括文章主旨。通过经常训练对事件的基本理解能力,实现在考场上对材料的快速阅读。
2.培养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此类试题通常对作答字数有较高要求,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高分备考指导二
1.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加强对事件的分析和判断,多角度、全面地思考问题。
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条理清晰、层次鲜明、逻辑性强的答案最能体现考生严谨的思维,因此在平时要多注意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3.多方关注,增长见识。多关注《瞭望》、《南方周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报刊和网站的新闻时事,多看评论文章,学习其分析问题的方式和角度。
高分备考指导三
1.研究真题,多做练习,熟悉各种公文或事务文书的格式和结构要求,掌握规范语言的运用方法。
2.在生活中注意多接触各政府网站或其他渠道的政府文件,并通过实际操作加强对宣传通知类和工作方案类题目特点的理解和掌握。
高分备考指导四
1.把握常规型对策题和应用文型对策题的区别,勤做练习,掌握答题方法,保证对策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2.关注时政热点。申论的材料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围绕当前的时事热点展开的,考生平时多利用网络、报纸等媒体对身边或国家发生的热点事件进行搜集和整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对其提出的建议和对策进行分析、理解,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广阔的思路。
高分备考指导五
1.有意识地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平时多搜集一些适合申论文章的名言警句并背诵下来,以备考场之需,为文章增添亮点。
3.关注时政,对新出台的重大政策方针及领导人讲话都应有所了解,如能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可大大提高其理论高度。
4.平时多动笔。要想写出深度与文采兼备的好文章,只靠浏览和思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反复的练习才能够达到。无论是真题还是模拟题的范文都只是一种参考,考生需要的是从中悟出好的立意、结构、论证方式等,为己所用。但只有躬身实践,才能真正知晓自己弱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弥补短板。
临场应试窍门指导
(一)掌握答题顺序
国考申论的给定资料一般在6~7千字,设有4~5道题,因此考生在资料和题目到底先看哪部分才能更有效率这一问题上很是困惑。一般而言,首先要浏览题目,熟悉作答要求,树立问题意识;然后粗读材料,了解材料主题以及材料的基本走向,做到心中有数;最后对材料进行精读,并概括段落大意,带着题目重点阅读试题指定的材料,根据作答要求提炼要点,并完成试题的作答。按这样的顺序答题更加科学有效,既能节约时间避免出现答不完题的状况,又能保证阅读的效率和作答的准确性。
(二)合理分配时间
申论试卷满分100分,参考作答时间为110分钟(除阅读材料之外),因此我们不妨按照每个题目的分数来分配时间。一般前三道大题为60分,也就是需要一小时的时间来作答。这样就还剩下50分钟来写最后的文章写作题,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考场上有的考生看到其他人做得比较快心里就会发慌,导致本来可以做完做好的卷子反而因为紧张慌乱而草草收笔,最后剩了一大把的时间,这是十分不可取的。要沉着冷静,按照自己的计划有条不紊地作答试题。
(三)克服焦躁情绪
有些考生在遇到难题或者自认为比较得心应手的题型却答题效果不佳时,很容易紧张焦虑,从而影响申论水平的发挥。在遇到这些情况时,千万不要焦躁,很有可能是命题人加大了题目的难度。你要相信,和其他人相比,在你擅长的部分,你依然占据优势。因此从踏入考场的那一刻直到考试结束,都要保持充分自信的心态,相信自己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从容面对。

目录
编辑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2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大纲及大纲解读(申论)(1)
2009~2011年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情综述(9)
2012年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高分备考策略(14)
前言(1)
第一章 申论基础理论
第一节 申论考试规则(1)
申论考什么(2)
申论怎么考(2)
申论试题什么样(2)
申论试卷怎么评(4)
第二节 阅读给定材料(5)
阅读材料的一般流程(5)
阅读材料的核心技巧(7)
第三节 准确作出答案(10)
需按流程来作答(10)
到材料中找答案(10)
务必抓住采分点(12)
结构要求要重视(13)
注意语言风格(15)
第二章 归纳概括类试题
第一节 题型概述(17)
定义与趋势(17)
能力考查重点(18)
题型分类(19)
作答基本要求(21)
第二节 词句理解阐释(22)
作答方法(22)
典型真题详解(24)
第三节 归纳概括主要内容(29)
作答方法(29)
典型真题详解(30)
第四节 归纳概括主要问题(40)
作答方法(40)
典型真题详解(41)
第五节 归纳概括部分内容(52)
作答方法(52)
典型真题详解(53)
本章强化训练(57)
强化训练一(北京水资源危机)(57)
强化训练二(山东禁读全文《三字经》)(58)
第三章 综合分析类试题
第一节 题型概述(61)
定义与趋势(61)
能力考查重点(62)
题型分类(63)
作答基本要求(66)
第二节 启示型分析题(68)
作答方法(68)
典型真题详解(68)
第三节 评论型分析题(73)
作答方法(73)
典型真题详解(73)
第四节 概括型分析题(78)
作答方法(78)
典型真题详解(78)
第五节 阐释型分析题(84)
作答方法(84)
典型真题详解(84)
第六节 申发型分析题(88)
作答方法(88)
典型真题详解(88)
第七节 比较型分析题(92)
作答方法(92)
典型真题详解(93)
第八节 关系型分析题(99)
作答方法(99)
典型真题详解(99)
本章强化训练(105)
强化训练一(公车改革)(105)
强化训练二(垃圾焚烧)(106)
第四章 贯彻执行类试题
第一节 题型概述(109)
定义与趋势(109)
能力考查重点(109)
题型分类(110)
作答基本要求(111)
第二节 宣传通知类试题(113)
作答方法(113)
典型真题详解(116)
第三节 工作方案类试题(121)
作答方法(121)
典型真题详解(122)
本章强化训练(128)
强化训练一(低碳)(128)
强化训练二(城乡一体化)(129)
第五章 提出对策类试题
第一节 题型概述(133)
定义与趋势(133)
能力考查重点(134)
题型分类(135)
作答基本要求(136)
第二节 常规型对策题(139)
作答方法(139)
典型真题详解(144)
第三节 应用文型对策题(149)
作答方法(149)
典型真题详解(149)
本章强化训练(156)
强化训练一(社区养老问题)(156)
强化训练二(入园难)(157)
第六章 文章写作类试题
第一节 题型概述(159)
定义与趋势(159)
能力考查重点(160)
作答基本要求(161)
第二节 议论文的三要素(166)
论点(166)
论据(170)
论证方法(172)
第三节 选择文章结构(176)
分析问题型结构(176)
解决问题型结构(178)
评论型结构(179)
驳论型结构(181)
论证A与B的关系型结构(182)
第四节 文章的拟题、开头与结尾(184)
拟题(184)
文章开头(186)
文章结尾(188)
第五节 提高申论文章可读性(190)
名言警句(190)
语言(191)
第六节 范文点评(193)
煤矿安全生产主题(193)
城市病主题(197)
本章强化训练(201)
粮食安全(201)
第七章 必备理论政策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207)
科学发展观是什么(207)
为何提出科学发展观(207)
科学发展观包括什么(208)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20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11)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11)
和谐社会的六大基本特征(211)
怎样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212)
第三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1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21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215)
第八章 时政热点预测
第一节 经济类热点预测(217)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217)
城镇化(218)
民营企业发展(219)
区域经济发展(220)
现代能源产业体系(222)
城市病(223)
农村发展体制机制(224)
中小企业“用工荒”(226)
房地产市场(227)
工会(228)
第二节 政治类热点预测(230)
信息公开与政府公信力(230)
财税体制改革(232)
服务型政府(233)
干部财产申报制度(234)
国家赔偿法(235)
扩权强县(236)
户籍制度改革(237)
反腐倡廉(239)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240)
第三节 文化类热点预测(243)
学术造假(243)
文化遗产保护(244)
整治低俗文化(245)
文化创意产业(246)
第四节 社会类热点预测(248)
教育公平(248)
强拆(249)
物价上涨(251)
就业问题(252)
慈善事业(254)
事业单位改革(255)
社会保障体系(257)
“空巢”老人(258)
医疗改革(259)
新生代农民工(260)
校园安全(261)
食品安全(262)
第五节 生态类热点预测(264)
循环经济(264)
低碳经济(265)
生态环境保护(266)
节约型社会(268)
能源危机(269)
第九章 2011年国考申论真题及答案
2011年度中国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271)
适用于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
参考答案(278)
2011年度中国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283)
适用于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
参考答案(290)
第十章 考前综合演练
中国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前预测试卷(295)
适用于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
参考答案(304)
中国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前预测试卷(307)
适用于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
参考答案(314)
附录一: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专家解读(317)
附录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专家解读(326)
附录三:申论Q&A(338)
其实没有什么技巧,平时多关注新闻就可以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31

    读得懂材料
    想要作答申论,阅读理解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很多考生的申论之所以是短板,就是因为不看重材料阅读,认为时间很紧,需要把大量的时间用于作答,所以对材料就是走马观花。老二材料的阅读一定是要保证速度,也保证质量。
    首先一定要抓住材料当中的关键词进行阅读,比如表示问题、原因、对策等的词汇,这些词里往往包含着我们要寻找的要点;以及一些表示转折、并列、总结的词汇,这一类的词汇往往是用来提示要点的。这些词汇需要考生们在日常的做题过程中积累,在实战中是非常实用的。
    其次是要盯头瞄尾,申论考试,尤其是国考当中首句和尾句是非常重要的,通常都会起到总结的作用,因此通过头尾,我们可以判断出这一段的大致意思。
    最后,要把握住案例型、观点型以及数据型三种材料的阅读方法。一般而言,案例形式出现频率最高的,我们采用的是,主体+处境+做法+结果+启示的方法来进行阅读,重点关注案例型案例当中的做法以及启示。光典型材料则需要关注一些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法律政策,他们的观点具有权威性,需要认真阅读理解。最后的数据型材料出现频率较少,需要考生记住的是数据不是重点,而是数据后面所反映出来的本质,而数据也不是作答的要点,数据转化为文字表述,如材料中提到有“80%的人不了解文化遗产”,应当把80%转化为大多数。

    理得清逻辑
    对考试对很多考生而言,综合分析及贯彻执行是较为难的题型,因为这两种题型在作答时都要求逻辑。多数材料都是较为零散的,找到了要点,却无从下手,所以我们需要依靠自己的逻辑把它们串联起来,才能抓住文章的核心。在这里,我们推荐现状,问题原因,影响对策,这样的一个逻辑,这是综合分析以及贯彻执行,包括作文在内都常见的一种逻辑思维,能帮助考生快速梳理材料的脉络,突破无话可说的困境。

    抓得住要点
    抓要点一是指抓答案的关键点。一则材料通常会有一千字左右,所以需要从这一千字里面大致提炼出200到300之间的作答要点,自然不是每一句话都能抄,因此我们需要找到答案当中,关键的要点是谁,然后依据这个要点对答案内容进行扩充。
    二是指抓命题人的观点。不管是非作文题还是促文体,所有的观点都是出题人的观点,而不是考生自行主观臆断得出的,要注意关注细节,仔细分析,明确材料的意图。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4-0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