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进军乌克兰,莫斯科为何天天放礼炮?

如题所述

1943年8月,朱可夫在库尔斯克会战中,运用大纵深防御体系,挫败了德军的“堡垒计划”,并“转守为攻”,开始了战略性反攻。由于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进攻意大利,德国不得不面临着两线作战的窘境,在苏德战场上全面走向防御态势。

完全掌握主动权的苏军,下一步的战略目标就是解放全苏联。然而,随着德军一路颓势,苏联统帅插手军事的毛病,再次显现。好在苏军占据着绝对优势,实力越来越雄厚,所谓的“瑕不掩瑜”,朱可夫也只能是无奈地执行。

苏军实力不断加强,苏联统帅决定连续攻击,战略意义更大。

如果说苏联能够取得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不得不说英、美两国的军事援助。按照美国《租借法案》的内容,大批美式坦克、汽车、火炮等装备运抵苏联,甚至是整套的工业生产线,不仅增强了苏军的战斗力,而且加快了苏军武器的研发。

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的重装备是打坏一辆少一辆,而苏军坦克往往是打坏一辆,增加三辆。这样的装备补充,换做是谁,都能轻易获得胜利,这也就解释了苏军虽然获胜,但伤亡惨重的原因。也就是说,苏军更看重结果,损失大小不重要。

眼下的大好形势,对于苏联统帅来说,是希望尽快将德军赶出国境,解放更多的领土和遭受德军蹂躏的国民。当然,政治影响也是他更多考虑的一面,英、美两国迟迟不开辟第二战场,就是希望“二虎相争”,他要证明的就是苏联越打越强。

朱可夫自然也明白统帅的想法,但他更倾向于如何更多的、更快捷地将德军的有生力量消灭在本土,为以后攻克柏林创造条件。两人的想法不在“一条线上”,分歧是迟早的。果不其然,朱可夫的提议遭到了统帅的反对,但他无可奈何。

在苏军最高统帅部的决定下,朱可夫协调两个方面军,开始向第聂伯河的德军发起进攻。士气正旺的苏军,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许多部队找来木排、小船等,甚至在晚上强渡第聂伯河,德军防线很快被突破,苏军大踏步地向前推进。

到了年底,朱可夫率领的乌克兰1、2方面军,对节节抵抗的德军“穷追猛打”,并解放了基辅,以及一个个大、小城市。在入冬前将德军的中路和南路集团,击退了300多公里暂停了下来,利用冬季的空档期进行休整,积蓄能量。

让对手想不到的是,朱可夫“反其道而行之”,解放乌克兰全境。

1944年初,苏军统帅部决定从列宁格勒到克里木的广阔战线上,展开全线反攻。朱可夫负责协调的乌克兰1、2方面军,大胆穿插、分割、包围了当面的德军,并发出了最后通牒,但遭到拒绝,随即发起了总攻,仅一周10万德军被消灭。

为了挽救被围的部队,德国统帅部抽调了15个师前来解围,在他们看来,这么一支重兵集团,足以打开包围圈,解救自己的部队。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当面的苏军多达39个师,还占据着空中优势,营救部队不仅被赶回出发地,而且再也不能动弹。

3月的苏联冰雪融化、道路泥泞,根本不适合装甲和机械化部队机动展开,苏军的进攻会暂停一段时间。德军决定利用这个难得的“休战期”,增派兵力、巩固防御。他们认为,只有稳定乌克兰的局面,才能更好地配合其他防线的防守。

然而,朱可夫决定利用对手的错误判断,“反其道而行之”,命令部队继续进攻。尽管有诸多困难,但士气高涨的苏军,硬是在沼泽地里铺出一条条进攻路线,快速向德军纵深挺进。经过短暂的较量,乌克兰地区的德军大多束手就擒。

朱可夫的快速动作,致使战地记者也跟不上他的前进速度。按照苏联的传统,每逢攻占一座重要的城市,莫斯科都会鸣放12至20响礼炮。那段时间,首都城内天天放礼炮,新闻广播里也不再播发详细内容,只说:“解放了240个地方”。

短短一个月,朱可夫展示了其高超的指挥水平,解放了乌克兰全境,他再一次荣获“胜利勋章”。要知道,这枚勋章是苏维埃设立的最高奖章,获得的人很少,只有包括苏联统帅在内的3人获得过两次,而朱可夫是获得“胜利勋章”的第一人。

可是,朱可夫还是和以往一样,哪里有麻烦,他就去哪里。

1944月4月,朱可夫的第一方面军已经推进到了,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的边境。他奉命回到苏军最高统帅部,商量夏季攻势的方案,面对胜利在望的局面,与会人员都显得十分轻松。更让人提气的是,盟军计划6月份在诺曼底登陆。

这可是加速德国灭亡的好消息,他们已“回天乏术”了。朱可夫将目光放在了白俄罗斯,在那里的德军重兵集团,到了“该收拾”的时候了,这就是“巴格拉季昂战役”。苏联统帅表示同意,并由他负责指挥,但依然监管乌克兰第一方面军。

朱可夫负责指挥白俄罗斯方面军,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形成合围之势。但让他深感意外的是,面对这样的危险态势,德军不仅不撤退,反而加强了反攻力度。这可是歼灭其主力的最佳机会,朱可夫怎能放过,最终10万德军被歼灭,并解放了明斯克。

朱可夫的部队,马不停蹄地向波兰的维斯瓦河挺进。但他敏锐地感到东普鲁士地区,还有一股德军的重兵集团,应该予以消灭。他提议从110万人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里,抽调部分兵力攻占东普鲁士,但遭到了苏联统帅的拒绝。

这样的结果,让朱可夫很担心,在他看来,东普鲁士的德军不除,会成为苏军向柏林进攻的最大隐患。为此,他再次建言,给路过此地三个方面军增派兵力,并设计了进攻路线和具体战术,希望能顺带除掉这个隐患,但再一次遭到拒绝。

事后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正是没有及时的进攻东普鲁士,给对手留出了加强戒备的时间,致使在后来的战役中,苏军损失惨重。朱可夫对最高统帅多次插手军事的战法颇有微词,但“官大一级压死人”,更何况是“喜怒无常”的人。

随着苏军的胜利追击,最高统帅插手战斗行动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似乎向世人表明,他也拥有高超的战术水平。好在此时的德军已成“惊弓之鸟”、士气低落,让这样的“乱指挥”没有形成太大的“恶果”,朱可夫也就没再坚持。

同时,盟军登陆法国,在太平洋战场重创日本,减轻了苏军的压力,消除了对德、日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借此良机,苏军连续发动了10次战役(在苏联史上被称之为“十次打击”),解放了苏联全境,并将战火引向了东欧和德国本土。

俗话说得好,“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福”。尤其是上下级,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虽不能说其是“卸磨杀驴”,但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威,武断行事,只怕是落不了什么好口碑,苏联统帅就是很好的证明。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朱可夫传》、《回忆与思考》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14
因为朱可夫是带领苏联军队,对德国进行进攻的,所以当他攻入乌克兰,沿途攻占了许多城市之后,莫斯科放礼炮庆祝,这是苏联的传统,占领后放礼炮庆祝。
第2个回答  2020-03-14
因为当时乌克兰已经被德国占领,而乌克兰对于德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粮仓,而对于俄罗斯来说,有着同样的地位,所以当朱可夫进攻乌克兰的时候,莫斯科的人民有着很大的反应,他们才会天天放礼炮。
第3个回答  2020-03-14
因为当时苏联有个传统么,每攻占一个重要城市,莫斯科都会鸣放12至24响礼炮 。那段时间首都天天放炮。但是大家都知道解放了240个地方。
第4个回答  2020-03-14
因为在当时苏联的传统中,每解放一座城市就要放礼炮,而朱可夫每天都能解放城市,所以天天放礼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