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湘军有屠城之举,为何有人为他洗白?

如题所述

历史需要被正确对待,诸如曾国藩这类人应该客观来看。

他有平定乱世的功劳,有着至深的儒家学说理解,有着《曾国藩家书》这样人生导师类著作。

但是,他不是什么“千古第一完人”,他的成长史就是一部血淋淋的杀人史,“曾剃头”这个外号不是凭空得来的。儒家讲究“仁者无敌”,他曾国藩如何称得上一个仁字?

正如章太炎先生的那句评价:“誉之则为圣相, 谳之则为元凶。”

曾国藩作为晚清“中兴名臣”,靠的不是什么仁义道德,什么至深大理;而是杀人如麻,冤债满身。

他的湘军团勇不过是一帮儒生带领的农民军,为何能有如此战力,仅仅是家国大义吗?

不,是金钱掠夺的诱惑,是血腥杀戮的欲望,是“抢钱抢粮抢女人”带来的向心力。湘军每每攻下一城,必“大索三日”;所谓的“索”,即是烧杀抢掠,是原始的放纵。

根据《曾国藩奏折》记载,曾国藩将无辜百姓当做贼人惩罚。每擒住一人,不调查,不审问,不关押,一律处死。 或剖肠、或剥皮、或挖眼、或凌迟,南京城血流成河,恶尸满地,见者无不恐惧。 

根据《能静居士日记》记载,曾国藩发兵屠杀南京城,城中壮年男子被杀过半,街道两边尽是六旬老者的死尸,其孩童仅有二三岁的妇女抱着孩子在街边痛哭哀嚎,其乱如此,可为发指。

根据《谭嗣同全集》记载,谭嗣同游历南京时曾听说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在攻破南京城之后,士兵如同悍匪一般残忍,见人便杀,见女便辱。

曾国藩不仅屠了南京,还屠了安庆。

根据《十三峰书屋全集》记载,曾国藩所领导的湘军在搜杀“太平余孽”时,仅仅三天便屠了安庆城中百姓数万余人,城中血肉秽臭,蝇虫漫天,森森白骨,慑人魂灵,阴惨之气,犹凝不散!

曾国藩是晚清名臣没错,是一代枭雄,但我向来不认为是什么所谓的大圣人。

除《曾国藩家书》之外,曾国藩的思想以及行为,实在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南京屠城”更是曾国藩一生都无法抹去的污点。

后世对曾国藩的推崇,完全是出于对晚清政府的无奈。  

在一个充斥着黑暗的朝代中,诸如曾国藩、李鸿章这类的星星莹火,居然都能被后人称之为“名臣”,足见晚清政府所管辖的吏治有多么的腐败无能。

有句俗话叫做“矬子里拔将军”,在晚清腐败的政治环境之下,曾国藩在一群无能的“晚清愚臣”中显得鹤立鸡群。

与其说曾国藩被后世所推崇,不如说黑暗的时代造就了像曾国藩这样热衷于“投机主义”的人,但是曾国藩并没有做到诸如岳飞、屈原那样“出淤泥而不染”的程度,反而与时代同流合污,压迫本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百姓。 

曾国藩利用“太平天国起义”为跳板,采取“宁可错杀三千,不能放过一个”的策略,在南京大肆杀戮,虽然有效了制止了叛乱,但死在他手下的劳苦百姓不计其数,清政府为了嘉奖他的“功劳”,给予了曾国藩更为巨大的权力。

所以曾国藩的美名是建立在无数尸体之上的,曾国藩是“时势造英雄”的最佳范例,也是无数推崇者们心灵上的悲哀,我实在想不通后世为什么会推崇一个侩子手,难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可以解释一切的罪孽吗?

屠城杀人,在古代并不鲜见、什么刘邦、曹操还有李世民,那都屠过。战争嘛,哪有不死人的。但屠城滥杀无辜后还能被推上“圣人”,那也就他曾国藩了吧?

我并不否定他的功劳和能力,但他的德行是如何与圣人挂钩?我实在看不出来,就因为一本儿“日记家书”?那我们还读历史干嘛?


曾国藩不值得被如此推崇,他甚至不如文天祥、苏武等历史名臣的万分之一。

言而总之,曾国藩只不过是一个“日记家书写得好,立功立言却不立德”的人。

大部分人读了几章《曾国藩家书》后,便对他的为人佩服的五体投地,实际上“会说话”和“会办事”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当你真正的了解过曾国藩所犯下的罪孽之后,你会有一种“吃国宴时吃出老鼠屎”的感觉。

左宗棠骂曾国藩虚伪假道学,不是没有道理!

当然,你撇开他的战争黑历史不谈,仅仅从他的学识、他的表现出来的思想,他的为君为臣为人之道来看,你可以推崇他。

如果,你可以对历史视而不见的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