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的人物照片,为何有一种很僵硬、缺乏活力的感觉?

如题所述

我们看清朝的黑白照片会发现拍出来的样子和现在照片拍出来的样子完全不同,现在的照片人物的表情自然放松,而晚清时期的照片人物却是僵硬麻木的表情,这是为什么呢?

对于人的精神面貌,很多时候是由所处的社会条件决定的。如果社会整体是积极的、人民安乐的,正能量的,那么人们的生活水平高,生活质量好,那么精神状态必然肯定是昂扬向上的。


晚清却不是一个国泰民安的盛世,而是一个已经走向衰败、走向灭亡的封建王朝社会。

老百姓穷苦不堪,受到朝廷和在中国境内的西方列强兼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双重压迫。从生活来说,受战乱影响,受灾荒影响,颠沛流离,饿死的人数不胜数。连最基本的吃饭都是大问题,卖儿卖女也换不了几个钱。

清朝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赔款不计其数。朝廷只会不断地给西方列强兼帝国主义侵略者、东洋强国兼帝国主义侵略者割地赔款。


这些钱从哪里来?

老佛爷要奢侈的生活、满洲贵族要富贵的生活、当官的也要“丰富”的生活,那么只有牺牲老百姓的生活了,羊毛最后绝对不会出在统治者和官僚阶层身上,只能出在老实巴交、无法反抗的老百姓身上。

那么老百姓还能有富足的生活吗?肯定没有。

而且对于当时的人民来说,西方列强兼帝国主义侵略者一个比一个强大,而朝廷不仅昏庸无能还卑躬屈膝,人民只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在那个腐朽堕落、水深火热的愚昧时代,百姓能吃饱肚子就是这辈子最大的梦想了。

一个被苛捐杂税折磨的人,被腐化堕落的朝廷剥削与压迫的人,他的精神状态能好到哪去?


一个人要想精神状态好,必然是一个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一个懂得享受生活的人,必然是一个自信自爱的人;一个自信自爱的人必然是一个物质条件经济条件还不错的人,要是连最基本的温饱都难以解决的人,面色菜色发黄,那么精神状态如何能饱满?

为了生存四处奔波的人,能活着就是最大的幸运,他们为了活着拼尽全力,为了活着可以放弃尊严、放弃健康,这种人一直被生活所折磨,哪里还能培养出饱满的精神状态。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晚清时期的历史照片,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在来自那些西方列强的人眼中的中国,那些人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高贵的人,对其他族群的人心存蔑视,他们对其他任何族群都带有偏见,拍出来的照片也是为了说明他们自己想法的正确性用来满足自己那种自认为高贵的想法,所以很多人专门拍一些诋毁中国、诋毁中国人的内容,比如那些吸大烟颓废的人们,要不就是太穷在街边要饭的乞丐,这样显得自己是高贵的文明人,而别人都是等待他们这些救世主拯救的野蛮人。


第二种是某些极少数以客观的态度来探索中国这片神秘的东方土地,人家的确实事求是,但是正如前面所讲,晚清时期是中国百姓最为落后最为愚昧的时期,百姓被苛捐杂税压得抬不起头,连最基本的温饱也保障不了,哪里有什么活力,到处都是麻木不仁、愚昧无知的样子。

而作为中国的统治阶层,八旗子弟耽于吃喝玩乐、斗鸡遛狗,士绅官僚阶层却因为清朝大力实行文字狱,导致出现了一个万马齐喑的场面。当时士绅官僚阶层满地的溜须拍马、毫无古代士人君子的风采的谄媚者。因为在清朝,那些汉人士绅官僚阶层的人说真话肯定不行,说实话容易被皇帝搞灭,那就只能说假话、说好听的话了。


老百姓麻木不仁、愚昧无知,士绅官僚阶层不敢说、不能说,旗人子弟不学无术,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颓废之气,在照片里自然呈现僵硬、缺乏活力的麻木样子。


第三种就是大量皇室宫廷、满蒙贵族、地方大员的照片,比如慈禧太后,大太监李莲英,后宫嫔妃、宫女,王公大臣等人。

但是虽然清朝越来越衰落,但是他们身为上层人物的派头不能少,虽然生活在荣华富贵中,但是可能他们对新事物发生的接受程度不够,加上礼仪的束缚,他们的脸上没有任何笑容,只有庄重,显得依然是死气沉沉的一面。


最后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科技的发展。一百多年前的科技和现在的科技完全没法比,那个时代的相机技术也不够成熟,照片质量也比较差。很多人物照片不仅中国的,就是外国的也表情僵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1
因为那个时候他们经历了很多事情,对生活已经有点麻木了,再加上那时的拍照机器不够好,所以呈现出来的照片也不太好。
第2个回答  2020-10-01
最大原因可能受限于当时的摄影技术方面的局限,不像现在我们的手机相机有美颜的功能,随时摆拍,也有可能跟以前的社会环境风貌有关,当时是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都很木讷,无论是思想上还是穿着上,都是以很呆板的形象出现在镜头。
第3个回答  2020-10-01
因为他们都是摆拍的,对于拍照这种技术很陌生,拍照的时候都是怀着一种忐忑不安的心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