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其善者而从之的者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善者,是擅长的方面。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方法)
出自:
《论语‧述而》
全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
焉:是兼词,“于之”的意思。
三:文言文中泛指“多人”。
其:代“他们”。
从:追随。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值得效法的人。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
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众人皆知“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万章下》),然据史书记载,“孔子少孤”(《礼记.檀公上》)而“贫且贱”(《史记.孔子世家》),按当时的家境和礼制,孔子虽“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但他是不大可能进入当时的诸侯官学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那么孔子“金声玉振”的思想与学识从何而来呢?
子贡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孔子本人进一步阐释了“焉学”的途径和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学者学无常师,然时时处处有师。善者正面为师,不善者反面为师,洽闻强记,博物不穷,择不善而去,择其善而从。
孔子曾向当时声望显赫的郯子、苌子、师襄、老聃等人正式拜师学过官制、乐、琴术、礼等。对于“大德不官,大道不器”的田野山林之隐士,比如楚人接舆、荷丈人、长沮与桀溺,孔子也能慧眼识人不耻下问,或遣学生执礼问讯,或自己亲临请益。他还坦承“吾不如老农”和“吾不如老圃”(《子路》),谓“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子罕》)。“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任何人都不可能万事通达。高山之所以雄伟绵延,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小块石;大海之所以广阔无边,是因为它汇集了一点一滴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要敏而好学,见贤思齐。
从善或许可以如流,而见“不贤”“不善”又该如何“自省”“改之”呢?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意思是说,我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应反问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我管理别人而未能管理好,应反问自己的知识能力够不够;我礼貌地对待人而得不到回应,要反问自己态度够不够恭敬;任何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都应反躬自问,好好检查自己。荀子也说,“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不善在身,缁然必以自恶也”。对不好的品行,一定要忧惧地加以自我反省;如果不好的品行在身,一定要像被玷污一样厌恶它。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二十七章)。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禀承“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理念,“无一事不学,无一时不学,无一处不学”(朱熹,《续近思录》),尊重自己的老师,珍惜能够为我们所借鉴的人和事,做有大智慧的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1-30
选择优良的品质来学习。

希望能帮到你。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11-30
选择他们其中的优点并学习它
第3个回答  2009-11-30
选择好的一方面并且采取它.
第4个回答  2009-11-30
者的意思是.....的方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