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太极拳论》~王宗岳著!的翻译!

如题所述

刊於 《体育科技》 ( 4 )1980年。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於1980年7 月出版。

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的山西人 ( 故称山右 ) 。1792年他在河南洛阳教 书,1795年在河 南开封教书。他的武术著作有 《太极拳论》 一篇,解释长拳 和十三势内容的残稿一 篇,修订了 《打手歌》 一篇和《阴符枪谱》,共四种。

《太极拳论》 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十三势 "以八卦、五行立说; 《阴符枪谱》 以阴符 立说。阴指暗,符指合,故阴符意为 "静处为阴动则 符 ",正如阴符枪法的原则 "静如 处女,动如脱兔 "。

王宗岳少年时读过经史,也读过 《内经》 、 《道德经》 及兵法等书,兼 通击刺之术 ( 击剑、刺枪 ) ,枪法最精。

《太极拳论》 实际上是概括性很强的总结推手经验的论文,它所依据的 理论是我国 古代哲学朴素的阴阳学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 ",以此作为太极 拳的基本理论,就使 太极拳在广泛流传中不致练成刚拳、硬拳,也不致练成 柔拳、软拳,而是大家公认的 有柔有刚、刚柔相济。这应该说是《太极拳论》 的主要贡献。

下面,对 《太极拳论》 逐句逐段试作解释。

(一)、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 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 ( 《易系辞》 )。 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阴阳两气,混沌未分。也有人解 释"太极" 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 象徵著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无极而生 " ,周敦颐 ( 1017一1073 )所著 《太极图说》 说 :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 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 根。分阴分阳,两仪立 焉。

……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王宗 岳说 : "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 《太极 图说》 而立论的。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 "阴阳之母 " 。

(二)、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分阴分阳 , 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亦即 "动之则分"。静时仍然是一个混圆体,阴阳变化虽然 相对 静 止 ,但阴阳的道 理完全具备,所以叫做"静之则合"。

上面五句话,讲的是太极拳的理论,下面就根据这种理论来阐明太极拳 推手的要领, 方法。

太极拳创造於清初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创造人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 陈家沟人陈王 廷。他写的太极拳的原始理论 《拳经总歌》 有 : "纵放屈伸人 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两句话,王宗岳据此进行了发挥。

(三). "无过不及,随屈就申"

推手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屈伸进退,要随看对方的动作而采取攻防动 作,不可主 观,不可盲动,要随对方的屈伸而屈伸,人屈我伸,人伸我屈 ,要和对方的动作密切 不离,不要过与不及,要不顶不丢 ; 对方进一寸 , 我退一寸 ; 进一分,退一分。退的 少了成 为"顶",退的多了成为"丢 " 。

¨直来横去,横来直去"是武术各流派的共同经验,太极拳推手还有形象上 缠绕绞转 的"粘随"特点,可练习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以利了解对方的动向 、力点和快慢,作 出判断来克制对方。这比单凭目力来判断对方动向的拳种 ,多了一种侦察能力 "听劲 "。

(四)、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

推手时要放松,攻和防都如此,逐渐练出一股"柔劲"来。刚劲好像一根硬木 头,坚实 但变化少。

柔劲好比钢丝绳,变化多。俗语说软绳能捆硬柴。但从理论上讲,柔能克刚, 刚也能 克柔。

单纯的柔是不够用的,太极拳主张"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粘与走都要以柔 为主, 柔久则刚在其中,人以刚来,我以刚去对抗,这是两方相抗,不是"引 进落空"、"借方 打人"的技巧,而应该"人刚我柔"地把对方力量引开,使之落空 不得力。

所以学太极拳推手一开始就要放松,心身都要放松。对方刚来,我总是柔应 ,便对方 不得力,有力无处用,这叫做"走化",目的是我走顺劲,造成有利於 我的形势,使对 方走背劲,造成不利於对力的形势。

当对方来劲被我走化形成背劲时,我即用粘劲加力於其身手,使之陷入更不 利的地 位,从而无力反击。粘好像胶水、生漆粘物一样,粘走相生,刚柔相 济,这是推手的 重要原则。

粘这个字,是三百余年前俞大猷、戚继光等提出来的,武术书上最初见於明 朝俞大 猷的《剑经》,在他的对打棍法(不是套路的对打)中有时用粘字。到清 初,太极拳推 手就完全用粘劲,於是"粘 "的用途日广。

练粘 可使人的反应变快,触觉灵敏,所以能做到随对力来劲粘走相生,克敌 制胜。

(五)、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动作快慢要决定於对力动作的快慢,不能自作主张。首先,手臂放松,触觉灵 敏,才 能急应缓随,处处合拍。 只有触觉灵敏了,才能做到 "彼微动,已先动 ",才能制人 而不为人所制。 ?

(六)、"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

动作虽然千变万化,而粘走相生,急应缓随的 道理是一贯的。

(七)、 "由看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

这是太极拳推手功 夫的三个阶段 :即著熟、懂劲、阶及神明。

一 、 著 熟 著是打法、拳法、拳势,譬如看棋。中国武术各拳种的套 路,就是各个不同的" 势"联贯组成的,每"势"都有它的主要攻防方法和 变化方法,错综互用,这就称 作 "拳术"、 "拳法"、 "拳套"。不讲技击 方法的套路,称作体操、舞蹈、导引或 八段锦。有些拳种只讲姿势优美,实 用性差,称作花拳绣腿,是表演艺术性的 武舞( 讲究实用性的称作武艺 ) 。 练太极拳推手,首先是身法、手法、步法.眼 法和每势的著法(攻击和防御 的方法)要练得正确、熟练;特别是练拳架,首先姿 势要正确,拳套要联贯 熟练和呼吸配合好。然后在推手、散打中进行试用,捉 摸每个看法用得上, 还是用不上 ;用上了,用劲对不对等。这是前人教太极拳 的次序,即首先要 懂得每势的看法和变化,不可瞎练,漫无标准地划圈。
二 、 懂 劲 看法练熟即可逐渐悟出用动的粘随.刚柔、虚宜、轻重以 及屈中求直.蓄而后 发等道理。现在有些人学推手好谈懂劲,但不研究看法, 这是跳班、越级的方 法。只追求劲,不讲求看法,往往无从捉摸,不看边际。 因为, "劲附著而 行,劲贯著中",看法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舍近就远, 劲也就随著"看法"而失去 应有的作用。 懂劲以后,著法的使用才能巧妙省力。看法和懂劲都要和呼吸自 然结合, 不属拳法的动作不可能结合呼吸,例如两个吸或两个呼凑在一起的动 作就不 可能结合呼吸。 懂劲质量愈高,推手时威胁对方的力量也越大,看法的 使用也更能得机 得势。 懂劲主要是从推手实践中悟出来的。只练拳不练推手, 对懂劲是谈不上 的。想象出来的懂劲,一接触实际就不行。
三 、 阶 及 神 明 "阶及"意即逐步上升,亦即台阶、梯子,须一步一涉 爬上去。 "神明 "意即神妙 高明,随心所欲,形成条件反射,熟能生巧。 "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 及神明 "这句话,总的意思就是踢、 打.跌、摔、拿等著法熟练后,逐渐悟出 " 劲"贯看中的技巧,掌握"劲" 这个总钥匙, 不求用著,而著法自然用得巧妙,最 后达到 "妙手无处不混然" 的程度。

(八)、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用力 系指练功夫,不 是指用力气。全句意为 : 不经过勤学苦练,就不能豁然贯通 忽然完全悟解 ) 。

坚持练拳推手,钻研掌理,会有好几次"豁然贯通",功夫是没有止境的。

青年时期、壮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各有一次或多次对拳理的"豁然贯通"。

通过向有经验的师友学习、交流和反复研究掌理,功夫才能练到自己身上,对疗病 保 健,增 强体质才有帮助。

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的传统套路有陈、杨.武、吴、孙等五式,陈式 还有老架.新 架和赵堡架三种,都是讲究每势的著法的。传统套路都有这种 讲究著法、运气的特 点。

懂得著法,拳套才容易练正确,不致练得千奇百怪, 也才能和呼吸结合得好, "气与 力合",疗病健身的效果较高,又可节省练 拳的时间。

(九)、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

虚领顶劲意为头顶要轻轻领起往上顶著,便於中枢神经安静地提起精神来指 挥动 作。

关於气沉丹田,说法不一。这裏可能是指腹式深呼吸,吸时小腹内收,隔肌上 升,胃 部隆起,肺部自然扩张。呼时小腹外突,隔肌下降,胃部复原,胸廓自 然平正。

身心兼修, 内外并练,著重在内壮,这也是被称作 "内功拳 "的太极拳的一个特点。

气沉丹田不可硬压丹田,也不可一味"沉气",而要"气宜鼓荡",并且练拳时的腹 式 呼吸只能用逆式,不能用顺式。

顺式是吸气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呼气时小腹内收,结合在拳套内就只能始终 "气沉 丹田",有降无升,所以一定要用逆式。

如果用顺式腹式呼吸,对练拳推手都是无益的,因为攻的动作都要借地面反作用 力, 必须气沉丹田,劲才能往前发。那能有劲要往前发,而呼气时小腹卸内收之 理?

逆式深呼吸是引进时吸气,小腹内收 ; 发劲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

内 功拳种的"形意". "八卦". "南拳 "、 "内家拳",都是用腹式逆呼吸 的。

王宗岳高度概括了太极拳的理论(那时只有陈式太极拳一种,没有流派),对呼吸运 气 只讲了一句 "气沉丹田 "。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基本上概括了太极拳对立身中正.松静自然地运气练拳和推 手 的要求。

(十)、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不偏不倚是说身体姿势不要歪斜而失去中正。不偏是指形体上、神态上都要自 然中 正,不倚是不丢不顶,不要依靠什麼来维持自己的平衡,而要中正安舒,独 立自主。

忽隐忽现是说行气运劲要似有宜无,忽轻忽重,虚宜无定,变化多端,使对方难 於 适应 顾此失彼。

( 十一)、"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承上文,既要做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还要做 到,对方从左方用力攻来,我左方虚 而化之,虚而引之 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 ; 如对方从右方用力来攻,则我右方虚而化 之,虚而引之,也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 这就是不犯双重之病。

练到处处能虚而化 之,虚而引之,就是棋高一著,从而使对方缚手缚脚。

虚 和 "杳 "都是 不可捉摸的意思。

( 十二)、"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

弥字作"更加"解释。我运用粘化划弧的引进落空的方法,对方往上进 攻,我高以引 之,使有高不可攀,脚跟浮起,凌空失重的感觉 ; 如对方往下 进攻,我低以引之,便 有如临深渊,摇摇欲坠,愈陷愈深的感觉 ; 若对方前 进,我渐渐引进,便其摸不到我 身上,有进之则愈长而不可及的感觉,经我 粘逼进攻,对力越退越感觉不能走化。

这四种情况都是粘走相生,不丢不顶我顺人背,我得机,得势,彼不得机、 不得势而 出现的。

上述推手技巧只要认真实践,人人都可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但这种推手 技巧可说是无 止境的,因之可说是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健身防身的技术。

推手双方功力相等,不容易发挥出这样的技巧,如果差距大了 ( 例如力量、 耐力.速 度.灵敏.技巧等相差大了 ) ,这种高级技巧就会显示出来。

( 十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如我,我独知人 "

这是形 容触觉、内体感觉的灵敏度极高,稍微触及,便能感觉得到,立即走化。 功 夫练到技术高了,便能做到 :一恨鸡毛,一只苍蝇或一只小虫轻轻触 及人体任何部 位,都能感觉得到并立即有行动对付 ;在推手时,便能做到他 不如我,我能知他。

( 十四)、"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这句说明王宗岳是唯我独尊的。他生於二百多年前,那时,中国武术家还认为 近身搏 斗技巧在战场 上还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 十五)、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

这种拳术技巧的门派是很多的,它们虽然姿势动作不一样,但不外乎是力大 打力小, 手脚快打手脚慢。

( 十六)、"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 ( 为)也"

所谓有力打无力,大力胜小力,手快胜手慢,都是先天赋有的本能,不是学出 来的。 看来,这两段话,有宗派观点,有形而上学的论点。 说其它拳种是 .旁门 ",而自己是 正门,是正宗,这确是宗派观热。

力大胜力小,有力打无力,手快打手慢,是一种规律,但力量和速度也 不是先天自然 之能,也需要学习锻炼才能加大力量,加快速度。因此, "非 关学力而有( 为)也"这句 话是错误的。

太极拳从名字的含义来讲是有柔有刚,有轻有重,有快有慢,既要栋习 。 四两拨千 斤",又要练习"混身合下力千斤",所以单纯强调一方面,就有片面性, 就是知其一而 不知其二了。

( 十七)、”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 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 为"

察 (打手歌) 裏有 "四两拨千斤"一句话,显然不是用大力来胜人; 看到年纪耄 ( 意为 七,八十岁)或耋(意为八、九十岁)的人还能应付众人的围攻,取得胜利, 可是老人体 力比较差,动作 此较迟钝,还能御众取胜,说明 "快"也不一定能取胜。

过去认为《打手歌》是王宗岳的作品,有人从拳论中 "察四两拨千斤之 句 "的.察 "字来 判斯《打手歌》是王宗岳以前人的作品,这是很对的。后来核对了陈家沟原 有的四句 《打手歌》,才断定现在六句的《打手歌》是经过王宗岳修订的。

这四句话是强调小力胜大力的技巧作用。

(十八)、"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始终保持平衡,身法端正,要像秤准一样;身手圆活如车轮旋转.,不但不受 来力, 还能把来力抛出去;无论来力多麼直大,要粘著走化,不要顶抗,如果 粘著处放 松走 化不受力,这叫做 "偏沉 ",能做到 "偏沉 ",就能顺随,使对方 有力也不得力,有力 无处用,推手时要避免两方相抗,如果两方相抗,不能够 ¨偏沉则随",动作就会滞 钝,结果还是力大者胜力小者。

( 十九)、 "每见数年钝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常常见到勤练太极拳推手多年的人,不能很好领会"懂劲 "和"粘随走 化 "的道理,往往 不能制人,反而被人所制,这都是用力顶抗,犯了双重" 之病而不自觉所致。

王宗岳这段话是在二百年前讲的,那时候太极拳不作为老弱病人练的拳, 而是体格强 壮者练的拳,他们不懂双重之病,不能制人,大都为人所制。而 现在练推手的大都是 力量不大的人,基础薄弱的人,加上不懂"双重"之病 不懂著法,难怪有些练摔跤的人 或练拳又硬又快的人说.一般练太极拳的是豆 腐架子。

(二十)、"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 离阳;阴阳相 济,方为懂劲"

要避免这个"用力顶抗,不能走化"的毛病,就要懂得阴阳的变化。阴指柔、虚 、轻、 合、蓄势、吸气等 ; 阳指刚、 实、重、开、发劲、呼气等。

粘逼中随时可以走化,所以粘也是走;走化中随时可以转化为粘逼,所以走也是粘。

有开有合,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有虚有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样虚实、 刚柔、 开合.变化灵活,才可以使对方顾此失彼,不知所 措,应接不暇,处 处被动。 阳刚 不能离开阴柔,阴柔不能离开阳刚。

有阴有阳,有虚有实,有 柔有刚,阴阳相济,虚实页互变,柔刚错综,才算 是懂 劲。

( 二十一)、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懂劲以 后,粘走相生,越练越细巧精密,一面实践,一面多思考,常常默想捉 摸 其 中道理,学思并用,就能逐渐做到从心所欲,身手更为轻灵,威胁力更大, 搭手即能 判断对力力量的大小、长短、动向、快慢,依著何处即从何处反击。

( 二十二)、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学者不可不 详辨焉。是为论"

推手本来是舍己从人的技巧,顺应客观规律,不自作主张;如果自作主张用固定 的手 法,逆客观规律,必然会出现丢、顶、硬撞,不能引进落空,反而引进落 实,造成失 败,这是多误於舍近求远。差之毫厘,结果是谬之千里。

练拳、推手也是这样,学的人要详细辨别这个 道理。

参考资料:《太极拳论》解本文为顾留馨之文,《体育科技》1980年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於1980年7 月出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1-19
杨澄甫注《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不动为无极,己动为太极。空气磨动而生太极遂分阴阳,故练太极先讲阴阳,而内包罗万象,相生相克由此而变化矣。太极本无极生,而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练太极,心意一动则分发四肢,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九宫,即(PENG)(NV) 挤按(CAI)(NIE)肘靠进退顾盼定。静本还无极心神合一,满身空空洞洞,少有接触即知。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无论练拳对敌无过不及。过,逾也。不及,未到也。过与不及皆失中心点,如敌来攻顺化为曲,曲者弯也。如敌攻未呈欲退,我随彼退时就伸,伸者出手发劲也。过有顶之敝,不及为丢,不能随曲为抗,不能就伸为之离。谨记丢顶抗离四字,如功能不即不离,方能随手凑巧。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

比如两人对敌,人力刚直,我用柔软之手搭上敌之刚直上,如皮鞭打物然实实搭在他劲上,他想摔开甚难,他交就是胶皮带缠住他能放能长,如他用大力,我随粘他手腕往后坐身,手同时不离往怀收转半个圈为之走化也,向他左方伸手使敌身侧不得力,我为顺,人为背,黏他不能走脱矣。昔有一轶事,有不法和尚善头者,与一人较,人知其用羊抵头之法无敌焉,甚惧。其人见和尚新剃头,忽想一法,去屋用湿毛巾一条仿焉。和尚施其法,此人用湿毛巾摔搭头上往下一拉,和尚随倒,是即以柔克刚之理也。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今同志知其柔化,不知急应之法,恐难与外功对敌。急,快也。缓,慢也。如敌来缓则柔化跟随,此理皆明。如敌来甚速,柔化乌能取哉?则用太极截劲之法,不后不先之理以应敌。何为“截劲”?如行兵埋伏突出截击之。何为“不后不先”?如敌手已发未到之际,我手截入敌膊未直之时,一发即去,此为迎头痛击。动急由急应,此非真传不可。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与人对敌,如推手或散手,无论何着数,有大圈,有小圈,半个圈。阴阳之奥妙,步法之虚实,太极之阴阳鱼,不丢顶之理,循环不息,变化不同,太极之理则一也。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着者,拳式也。今同志专悟懂劲,故不能发人。先学姿势正确,次要熟练,渐学懂劲。古人云:“不揣其本而其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此句先求姿势后悟懂劲,不难而及神明。神明言拳精巧。豁然贯通,即领悟得拳奥妙,能气行如九曲珠,太极理通焉。非久练久熟,何能及此境耶?!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

顶者,头顶也,此处道家称为“泥丸宫”,素呼“天门”。顶劲非用力上顶,要空虚,要头容正直,精神上提,不可气贯于顶。练久眼目光明,无有头痛之病。丹田在脐下余,即小腹处,一身元气总聚此地位。行功如气海发源,环流四肢。气归丹田身与气不偏倚。如偏倚,犹磁瓶盛水瓶歪倒,则水流出矣。丹田偏倚,则气不能归聚矣。此说法佛家称“舍利子”,道家称“练丹”,如此练法气壮多男,工夫外有柔软筋骨,内有坚实腹脏,气充足,百病不能侵矣。

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隐者,藏也。现者,露也。隐现之法,与人对敌,犹神明难测之妙。如敌来击至我身,我身收束为忽隐,使敌不能施其力;如敌往回抽时,我随跟进为忽现。敌不知我式高低上下,无法敌当我手。练太极如河中小船,人步临其上,必略偏忽隐,又裹步必随起,忽现,犹龙之变化,能升能降,降则隐而藏形,现能飞升太虚与云吐露。此理言太极能高低,隐现即忽有忽无之说。重者,不动也。与人对敌,不动可乎?如用拳必以身体活动,手脚灵捷,然后可以迎敌。敌如击我左方,我身略偏虚无可逞;击我右方,我右肩往收缩使其拳来无所着,我体灵活不可捉摸,即左重左虚,右重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弥长,退之则愈促,

仰为上,俯为下。敌欲高攻,吾即因而高之而不可及;敌欲押吾下,因而降使敌失其重心。与己说,仰之弥高眼上看,心想将敌人掷上房屋;俯之弥深,想将敌人打入地内。 班侯 先生有轶事,六月某日在村外(即北方收粮地方)场乘凉,突来一人拱手曰:“访问 班侯 先生居处。”答:“吾即杨某也。”其人疾出大食中三指击之,班侯师见场有草房七尺高,招手说:“朋友,你上去罢。”将其掷上,又言:“请下罢,速回医治。”乡人问曰:“何能掷其上?”曰:“仰之弥高。”乡人不解其说。北方有洛万子从学焉,习数年,欲试其技。班侯师曰:“将你掷出元宝式样可乎?”万笑曰:“略试之。”较手如言,两手两脚朝天,右胯着下如元宝形,入地不能,将胯摔脱矣。医好,至今腿略颠跛。此人拳甚好,其人至今还在,常曰:“俯之弥深,利害极矣。”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练工久感觉灵敏,稍有接触即知。犹如一鸟毛之轻,我亦不驮,蝇虫之小亦不能着落我身,即便着落琉璃瓶内,光滑不能立足,我以化力,将蝇虫分磋矣。如此可谓太极之功成矣。昔 班侯 先生有一轶事,六月行功时,常卧树荫下休息。或有风吹一叶落身上不能存留,随脱流而落地下。自常试己功,解襟仰卧榻上捻金米(即小米)少许置于脐上,听呼一声,小米犹弹弓射弹一样,飞射瓦屋顶相接。 班侯 先生之功可为及矣,同志宜为之。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与人对敌,不出有一定架式,使敌无处入手。如诸葛用兵,或攻或守,敌莫能预测。谚云:“不知我葫芦卖的是什么药。”敌不知我练太极有审敌之法,如搭手素熟懂劲,我手有灵动知觉,敌手稍动我早知来意,随手凑巧以发即出。如离远用审敌法,以望即知其动作。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此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虽拳类繁多,各门姿式用法不同。总而言之,盖注重手快力大则一也。此种说法,人生就有,非学而得也。各拳著名人亦甚多,但未有太极之理之精微奥妙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圣人云:“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学艺能无力打有力,手慢胜手快,以巧治敌,能使人实地心服,亦不愧学艺之苦心矣。练太极能引进落空,虽千斤力无所用矣。能灵活才有落空之妙,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妙得矣。昔有一轶事,京西有富翁庄宅如城,人称为“小府张宅”。其人爱武,家有镖师三十余人。性且好学,闻广平府杨禄禅名著,托友武禄青者往聘。及请至,张见其人瘦小,身未五尺,面目忠厚,身衣布衣,遂招待其礼不恭,宴亦不盛。禄禅先师会意,遂自酌自饮不顾其他。张不悦曰:“常闻 武哥谈 先生盛名,不知太极能打人乎?”禄禅知谦不成,遂曰:“有三种人不可打。”张问:“何为三种?”答曰:“铜铸的,铁打的,木作的。此三种人不容易打。其外无论。”张曰:“敝舍卅余人,冠者刘教师,力能举五百斤。与戏可乎?”答曰:“无妨一试。”刘某来式猛如泰山,拳风飕声。临近,禄禅以右手引其落空,以左手拍之,其人跌出三丈外。张抚拳笑曰:“先生真神技矣。”遂使厨夫,从新换满汉盛宴,恭敬如师。刘力为牛,不巧安能敌手。由此知彼显非力盛,之能为功也。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七八十岁为耄耋,能御众人,指练拳言。不练拳,即年壮,敌一二人难矣。用功人自学拳日起,至老未脱功夫,日久筋骨内壮,气血充足,故七八十岁能敌众人。犹战定军山,老黄忠言:“人老马不老,马老刀不老。”其言甚壮。练太极拳人老精神不老,能敌多人,概此意也。昔建侯太师遗事,有日天雨初晴,院泥水中一小路,可容一人行,门生赵某立其间观天,不知老先生自屋出,行赵后焉,欲为戏,伸右膊轻轻押赵右肩上,赵某觉似大梁押肩,身弯曲侧坐,移出路。老先生笑而不言,行出。又一日,足立院中,言与众捕为戏。有门生八九人齐拥上来,见老先生几个转身,众人齐跌出,有丈余的,有八九尺远的。老先生年近八十,耄耋御众,非妄言也,快何能为?此快字言无着数之快谓之忙乱,忙乱之快无所用矣。非快不好,快而有法然后可用矣。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立如平准,即立身中正不偏,方能支撑八面,即乾坤坎离巽震兑艮,即四正四斜方向也。活似车轮,言气循环不息。古人云:“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腰如车轴,四肢如车轮,如腰不能做车轴,四肢不能动转,自己想使车轴转,可多浇油腰轴,油满方好。同志细细体会,自得之,勿须教也。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前说有车轮之比,犹如用一脚蹬轮偏,自然随之而下。何为“双重”?犹如右脚蹬上右方,左脚蹬上左方,两力平均自滞而不转动。此理甚明,勿须细说。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最浅解说,同志得许多宜处。譬如有几人练太极日日用功五六年,与人较,反被敌制。同志问曰:“你用功五六年,可为纯工矣。何其不胜?请表演十三式观之。”见其练法骑马坐裆握拳怒目咬牙,力大如牛,气也未敢出,此为双重练法。同志笑曰:“专驾未悟双重之病耳!”又一人曰:“我不用力练五六年,为何连十岁顽童也打不倒?”同志请演十三式,见其练法毫不着力,浮如鹅毛,手足未敢伸,眼亦未敢开大。同志笑曰:“尊驾为双浮误矣。双重为病,双浮亦为病。”众笑曰:“却实练法,何能得之?”

预避此病

双重双浮之病。预避此病,现今易耳。有此拳书容易知之。此书阅法先阅一遍,拳理甚多,不能一阅就全懂。日后可练十日拳阅一日书,慢慢此书功效大著矣。如有一节悟明料难,可问 高明 老师可也。

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阴阳即虚实,总而言之,粘连走化懂敌之来劲。前解甚多不必多叙。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能懂敌之来劲,加以日日习练,即久练久熟之意。揣摩就是悟想老师教的使用法,极熟,出手心想即至,从心所欲得之矣。

本是舍己从人

与敌对手,知要随人所动,不要自动。吾 师澄甫 先生常言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便得落空之妙。由己不能由己,能从人就能由己。此理极确实,极奥妙。同志功夫练不到此地位,恐不易知耳。此说极明显,佛经云:“我说牛头有角,”即明显之意也。

多误舍近求远。斯谓“差之厘毫,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与敌对手,多是不用近,而用远。静以待动,机到即发为近;出手慌忙,上下寻处击敌为远。太极之巧,分寸之大,厘毫之小,所以不可差也。如差厘毫,如千里之远。练拳对手同志不可不注意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