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宣德年制边缘有佛经字样的铜制香炉

如题所述

真品难觅宣德炉
公元1428年,明宣宗朱瞻基审视了所有臣僚呈递的图样和样品后,下令使用暹罗国进贡的风磨铜,开炉铸造用于宗庙祭祀的鼎彝及内府的日常炉具。这些炉具的铜料经过六至十二次的提炼,造型则依据《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典籍,以及内府秘藏的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和宋元名窑产品。当时是宣德三年,国内安宁,四方向贡,宣德皇帝得以亲自监督此事,弥补内府的不足。然而,这种铜香炉仅铸造了一次,共打造了3000多座。由于其稀有且精美,当时便极为珍贵,后世纷纷仿制,使“宣德炉”这个名字被广泛应用,成为所有铜香炉的通称。自1990年代起,宣德炉已成为艺术品市场的新宠,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的收藏者争相收购,其珍品价格已达到几十万元人民币,比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涨了千余倍。宣德炉开启了中国使用黄铜铸炉的先河,其选料之精为中国历代铜制品之最。黄铜是一种会产生黄金般璀璨光芒的铜锌合金,这一特点无疑使宣德皇帝龙颜大悦。除了铜,宣德炉的原材料还包括金、银等33种矿物,使其经过多重冶炼后呈现出独特的风貌。专家表示,普通铜经过四炼后会出现珠光宝色,即使是品质最差的宣德炉所用的铜也经过六炼,显示出其颜色的独特性。明代文士冒襄在《宣德炉哥注》中描述宣德炉之美:“宣炉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正如美女子肌肤柔腻可掐。热火久,烂灿善变,久不着火,即纳之污泥中,拭去如故。” 宣德炉有栗壳、茄皮、棠梨、褐色和佛经纸等多种色泽,其中以佛经纸色为第一,炉体分为炉身、炉耳、炉足三部分。据传,宣德朝臣工共绘制了117种图谱,主要包括鼎、彝、炉等,造型各异,细节丰富。并非所有宣德炉都有炉耳,但有炉耳的都位于炉身两侧,炉身大部分无纹饰,尽显美丽古朴的铜色和庄重的造型。只有少数宣德炉在炉身上镶嵌一些小块金箔。根据炉身造型,宣德炉有圈足、三足、四足之分,炉壁厚重,上手有沉甸甸的感觉。宣德炉上的失蜡法铸造工艺被运用得淋漓尽致,所铸器物无范痕、垫片痕迹,耳、足处无范土。然而,真正的宣德炉得以流传至今的极为罕见,因此现在所见的多为后来仿制。仿制宣德炉自宣德炉铸成之日起就未曾断绝,其中精品足以与真器媲美,专家亦难以辨识。至今,尽管国内各大博物馆收藏有许多宣德炉,但无一被公认为真正的宣德炉。20年前,南京市栖霞区龙潭镇附近出土一件“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单框楷书款香炉,器型源自夏、商、周三代的簋式青铜器,有压手质感且炉体上的锈色厚实如老茧。即便如此,专家也只能鉴定其为明代不可多得的名器。宣德炉最早的仿制者是吴邦佐,据说他是宣德时参与铸炉的重要人员。宣德炉停烧后,他便召集原工匠自行铸冶,所做器物款字为“琴书侣”或直书其名。吴邦佐的宣德炉仿制品非常精良,后世所有仿制者都不能与其相比。在他之后,著名的仿制者还有学道、施念峰、甘文堂、苏州蔡家、徐守索、周文甫、汤子洋和清代的巴格之等。在当代收藏家眼中,这些仿制者的私铸炉使世人得以得见深宫的宣德炉之貌,功不可没。除了仿制,宣德炉的伪制品也特别多,工艺极高,常使人受骗。然而,伪制品无法做到的是颜色。伪制者分许多类,一类先收购市场中的铜炉,再放入有颜料的锅中煮五六天。这种伪制的颜色只有三种,即瓦灰、猪肝和土红,真正的宣德炉没有这些颜色。还有一些匠人自铸炉并使用颜料煮。这种匠人在工艺上没有更多变化技巧,常在炉上敷以金点,号称“金点炉”。现在,市场上所见的多为这类伪制。市场上还能见到一种黄绿颜色驳杂、看起来非常美丽的宣德炉,这通常是伪制品,制作方法是将旧炉磨光亮,再放在电炉上烧。最省力的制伪方法是将古代精良的私铸炉款挖下,另取合适的宣款铸上。这类器物不露丝毫破绽,与真品无异。真正的宣德炉款只有“宣”、“宣德”、“宣德年制”和“大明宣德年制”四种,各种字体都有,但以楷书为多,笔法自然流畅,庄重而威严。最初,有些真宣确实没有款,但流传至今,早已被各代添刻完毕,现在已绝对没有无款之物。在所有古玩中,宣德炉的辨别是最容易的。真宣因长时间随主人摩挲、珍藏,表面一般都有厚厚的包浆。另外,还有一些曾随主人周游阴界,经长时间土壤酸碱侵蚀,表面有严重腐蚀层。宣德炉造型以古雅、浑厚为上,有耳足的比无耳足的要好。以大小论,直径8-12厘米的炉最常见,15厘米左右的数量稍少,但价值要高。大于20厘米的炉非常罕见。同样尺寸,炉的质量越重价值越高。宣德炉历代仿制品当代仿:由当时监造者将原工匠集中铸造的炉,工艺精湛,形态更为多变,但铜质不及真器,底款字数增多,如“大明宣德五年监工部官吴邦佐造”之类。明代中期仿:铜色泛黄,器身开始铸有伊斯兰文。明末清初仿:造型灵巧,胎厚重,有暗红、橙黄等色;除大明宣德款外,有“袖云居”、“水云居”、“风月侣”等篆书方款。晚清民国仿:铜质粗、砂眼多、炉壁薄、分量轻。现代仿:有粗劣至极的,也有造型、重量与真品不相伯仲的。多用电解铜,色紫红,手摸无细糯感,且由于用抛光机械打磨,光泽过分激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