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的介绍

就是他的生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1-15
  梁实秋(1903-1987),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1]
  晚年梁实秋曾说过一生中有四个遗憾:一,有太多的书没有读;二,与许多鸿儒没有深交,转眼那些人已成为古人;三,亏欠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的情谊;四,陆放翁但悲不见九州同,现在也有同感。
  他是国家社会党党员,否认文学有阶级性。早期梁实秋专注于文学批评,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批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译”,不同意鲁迅翻译和主张的苏俄“文艺政策”,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这期间和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从1927年到1936年,论战持续了八年之久。1936年10月19日鲁迅不幸逝世,对垒式论战也自然结束。但是,这场论战所产生的影响既深且远。它不因鲁梁论战的结束而结束。论战所产生的影响实体己超出鲁梁本身,论战性质也己逾越了文学范畴,其余波扩涟到后来年代,以至于今。抗战年间,发生在重庆的那场“与抗战无关”的论争,虽不能说与这场论战有直接的关系,但也不能否认它们之间有着微妙的关联。
  生平概况
  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
  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
  1923年8月毕业后赴美留学。
  1924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
  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山东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
  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
  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
  1938年抗战开始,梁实秋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政府教育部小学教科书组主任,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战后回任北平师大教授。
  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
  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梁实秋先生在台湾
  1966年退休。曾携妻子游美,在美台两地轮流居住,其妻辞世后重返台湾。他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年,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1975年同韩菁清结婚。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梁实秋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著作

  《冬夜草儿评论》(评论)与闻一多合著,1923(自费刊印)
  [2]《浪漫的与古典的》(评论集)1927,新月
  《骂人的艺术》(杂文集)1927,新月
  《文学的纪律》(评论集)1928,新月
  《偏见集》(评论集)1934,台.正中
  《约翰孙》(评论)1934,商务
  《雅舍小品》(散文集)1949,台.正中
  《北平年景》(怀乡散文)50年代
  《实秋自选集》1954,台北胜利书局
  《谈徐志摩》(散文)1958,远东
  《梁实秋选集》1961,台北新陆出版社
  《清华八年》(散文)1962,重光
  《秋室杂文》1963,文星
  《文学因缘》(散文)1964,文星
  《谈闻一多》(散文)1967,传记文学
  《秋室杂忆》(散文)1969,传记文学
  《略谈中西文化》1970,台北进学书局
  《实秋杂文》1970,仙人掌
  《关于鲁迅》1970,台北爱眉出版社
  《实秋文存》1971,蓝灯
  《西雅图杂记》(散文)1972,远东
  《雅舍小品续集》 1973,台.正中
  《看云集》(散文)1974,志文
  《槐园梦忆》(散文)1974,远东
  《梁实秋自选集》 1975,黎明
  《梁实秋论文学》 1978,时报
  《梁实秋札记》1978,时报
  《白猫王子及其他》(散文)1980,九歌
  《雅舍小品》(3、4集)1982一1986,台.正中
  《雅舍杂文》 1983,台.正中
  《雅舍谈吃》(散文集)1986,九歌
  《英国文学史》1985,台北协志工业丛书出版公司

  翻译书目

  《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散文集)英国密尔顿著,1928,新月
  《结婚集》(短篇小说集)瑞典斯特林堡著,1930,中华
  《潘彼得》(小说)英国巴利著,1930,商务
  《西塞罗文录》 罗马西塞罗著,1933,商务
  《职工马南传》(长篇小说)英国哀里奥特著,1932,商务
  《威尼斯商人》 (剧本)英国莎土比亚著,1936,商务
  《奥赛罗》(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6,商务
  《哈盂雷特》 (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6,商务
  《暴风雨》(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 1937,商务
  《吉尔菲先生之情史》1944,黄河书局
  《情史》英国乔治.艾略特著,1945,重庆黄河出版社
  《呼哮山庄》 (长篇小说)英国 E.勃朗特著,1955,台.商务
  《百兽图》英国奥威尔著,1956,台.正中
  《莎士比亚戏剧集20种》 1967,文星
  《雅舍译丛》(诗文集)1985,皇冠
  《莎士比亚全集》(戏剧37集、诗3集)1986,远东
  《沉思录》 古罗马 马克斯·奥勒留
  [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9443.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11-15
梁实秋(1903-1987),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1]
晚年梁实秋曾说过一生中有四个遗憾:一,有太多的书没有读;二,与许多鸿儒没有深交,转眼那些人已成为古人;三,亏欠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的情谊;四,陆放翁但悲不见九州同,现在也有同感。
他是国家社会党党员,否认文学有阶级性。早期梁实秋专注于文学批评,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批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译”,不同意鲁迅翻译和主张的苏俄“文艺政策”,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这期间和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从1927年到1936年,论战持续了八年之久。1936年10月19日鲁迅不幸逝世,对垒式论战也自然结束。但是,这场论战所产生的影响既深且远。它不因鲁梁论战的结束而结束。论战所产生的影响实体己超出鲁梁本身,论战性质也己逾越了文学范畴,其余波扩涟到后来年代,以至于今。抗战年间,发生在重庆的那场“与抗战无关”的论争,虽不能说与这场论战有直接的关系,但也不能否认它们之间有着微妙的关联。
[编辑本段]生平概况
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
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
1923年8月毕业后赴美留学。
1924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
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山东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
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
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
1938年抗战开始,梁实秋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政府教育部小学教科书组主任,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战后回任北平师大教授。
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
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梁实秋先生在台湾
1966年退休。曾携妻子游美,在美台两地轮流居住,其妻辞世后重返台湾。他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年,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1975年同韩菁清结婚。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梁实秋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第3个回答  2009-11-15
梁实秋是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