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姓氏的问题--很重要!!!

我本姓”窦”,但现如今却不得不写成”豆”。我们的村庄就叫窦庄,我爷爷那一辈的人都写“窦”,但到我父辈就有不少人写“豆”了,我们这一代的孩子大多一出生户口本上就写的是“豆”,我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因为“豆”字更好写一些?现在我已经19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我越来越觉得写这个“豆”字难受与愧疚,我很想改掉,但19年了,我户口本,身份证,各种档案上都是这个“豆”,要改是很麻烦的;但是连老祖宗留下的姓都改了,岂不是忘本?我跟家人说过这事,他们似乎不太重视,说难改,就这样吧。我现在每看到一个“窦”姓的人,我都不好意思跟人家说咱们同姓呀,很丢人的!
请问我该怎么办,是按家里人说的,反正姓、名也就是个称呼而已,就这样下去呢,还是不管多费时费力费钱尽快改过来呢?
当然改了之后还会有一系列的问题迎面而来,我真恨他们为什么要在我小时候,不敌情的情况下强改我的姓。

可以更改,但是比较麻烦,你可以在平时都用窦,正式时候用豆,可能是上户口的时候徒简单改的

窦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窦」出自「姒」姓。已事为氏,据《风俗演义》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夏朝夏后氏帝相失国被杀。其妃有仍方怀孕,从「窦」中逃出,奔归娘家有仍 (山东济宁市 ),生有遗腹子少康。后少康中兴,为夏王。二子曰「杼」,曰龙」,留居有仍,逐为「窦」氏。又 ; 古代氐族 (分布在陕西,甘肃,四川一带)亦有「窦」氏。

家族名人
窦太后 (前205 ~ 前135)中华帝国黄老学派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名「漪」,河北清河郡观津人,在吕后时被选入宫。吕后赏赐每个诸侯王宫女五名,窦漪也在被选之列。因家在清河,窦姬请求分配的宦官把她分到离家较近的赵国去。但宦官把事给忘了,她被分配到代国去,就这样她到了代国,但代王刘恒非常喜欢她,和她生了刘启和刘武。窦姬信奉黄老之学(道家学说,「黄」指黄帝,「老」指「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宽政待民) 在她的影向下,景帝刘启以黄老治国,在以后的日子里黄老思想成为治世的主流思想直到窦太后逝世为止,历经「文,景」二朝,再她逝世前汉武帝也不敢重用儒生。
窦宪 (? ~西元92)字伯度,东汉平陵人。窦融之曾孙。和帝时曾出塞三千里,大破匈奴,乃令班固作铭,刻石燕然山上,纪汉功德。还拜大将军,族党满朝,后因专权用事,为和帝赐死。
窦建德 (573~621)隋朝漳南人。隋末据河北,自称夏王,为唐太宗擒杀。

地望分布:陕西扶风郡,河北观津郡,河南河南郡。

窦姓起源参考之二
窦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窦姓起源古老,远祖始于夏朝。是大禹的后代。源于姒氏。夏朝国君相被杀后,到了王妃逃出窦地,逃回娘家有仍,生下了遗腹子少康。后来少康恢复了夏朝,史称“少康中兴”,少康的两个儿子杼,龙,仍然居住在有仍,就姓了窦姓。后来杼即位为下任夏王。发展和演变:古代的少数民族氐族(分布在今天的陕西,甘肃,四川一带)也有以窦为姓的。在汉朝时,清河观津的窦氏出了一个皇后,窦太后,她是文帝刘恒的妻子,景帝刘启的母亲,她一直执政到汉武帝时,清河窦氏也因此大兴,逐渐形成望族。此外,窦姓在发展过程中,还逐渐形成了扶风,河南两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窦姓世称扶风望,河南望,清河望。
窦姓人口虽不多,历史名人却出现不少。如西汉时有丞相窦婴,东汉有大司马窦融,大将军窦宪、窦武,北朝周有大将军窦毅,隋末有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五代有“建义塾,教贫士”的窦禹钧,“五子登科”说的就是他的五个儿子相继登科的故事。元代的窦姓名人则有医学家窦默。他们都不同程度地为本姓族作出了贡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9-04
去派出所问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