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练习答案

文学常识填空

1.《出师表》作者是 ,字 ,是 蜀汉 、 。

2.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 。该文是作者率师北上伐魏时写给后主 (姓名)的一篇表文。这篇“表”中写到的“先帝”,指的是 (姓名)。南宋诗人陆游高度评价这篇表文,说道“ , ?

……………………

这张的答案、、谁有?

不准写太多!

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出师表》作者是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2.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该文是作者率师北上伐魏时写给后主刘禅(姓名)的一篇表文。这篇“表”中写到的“先帝”,指的是刘备(姓名)。南宋诗人陆游高度评价这篇表文,说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他写这篇文的目的是: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全文的主旨是:使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略)

三.解释句中加点的实词:

1、中道崩殂(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2、益州疲弊( 人力物力缺乏) 3、不懈于内(懈怠)

4、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实在) (这里是“时”的意思)

5、忠志之士(忠诚有志) 6、追先帝之殊遇(追念)(优待,厚遇)

7、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这里是要后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

8、以光先帝(发扬光大) 9、恢弘志士之气(动词,发扬扩大。也作“恢宏”)

10、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指自轻自贱,自暴自弃)

11、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失,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

12、以塞忠谏之路(堵塞) 13、陟罚臧否(陟,奖励。臧,善。否,坏、恶。)

14、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15、付有司论其刑赏(给予,交付)(罚)

16、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昭,显示。)(平,公平。明,明察。)(治)

17、不宜偏私(偏爱) 18、此皆良实 (善良诚实的人)

19、志虑忠纯(忠诚无二) 20、是以先帝(以是,因此)

21、简拔以遗陛下(选拔)(给予)22、愚以为(自称的谦辞。我)

23、悉以咨之(咨询) 24、裨补阙漏(增益补阙)(通“缺”,过失)

25、性行淑均 (淑,善)(均,平)

26、晓畅军事(明晓、通达) 27、举宠为督(推举)

28、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军队行阵)(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29、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原因) (轻浮、衰败)

30、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怨恨、遗憾)

31、贞良死节(贞,坚贞。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

32、躬耕于南阳(亲自) 32、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保全)

33、不求闻达(显达,有名望) 34、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出身卑鄙)

35、猥自枉屈(辱,这里是降低身份的意思)(屈尊就卑)

36、由是感激 (感动 奋发) 37、遂许先帝以驱驰 (奔走效劳)

38、后值倾覆 (遇到)(兵败) 39、尔来(那时)

40、寄臣以大事(托付) 41、夙夜忧叹(早,早晨)

42、以伤先帝之明(损害) 43、深入不毛(谷物,这里是动词长庄稼)

44、庶竭驽钝 (希望)(比喻才能平庸。驽,劣马,走不快的马。钝,刀刃不锋利)

45、攘除奸凶(排除、铲除)(奸邪的势力)

46、斟酌损益(损,除去。益,兴办、增加)

47、责攸之、袆、允等之慢(怠慢、疏忽)

48、愿陛下亲之信之(亲近)(信任) 49、以彰其咎 (表明)(过失)

50、咨诹善道(询问) 51、察纳雅言 (明察)(接受)(正言)

52、临表涕零 (落泪)

六.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诚宜开张圣听 扩大 店铺开业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遗憾 极为憎恨

3.先帝不以臣卑鄙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言行恶劣

4.由是感激 感动奋发 深刻的感谢

5.晓畅军事 通晓,熟悉 明白通达

6.临表涕零 眼泪 鼻涕

7.遂许先帝以驱驰 奔走效劳 驱车赶马

七.一词多义:

益:有所广益 (好处) 斟酌损益(增加)

遗:以光先帝遗德 (遗留)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效:恐托付不效 (奏效) 讨贼兴复之效 (任务) 不效则治臣之罪 (实现)

行:性行淑均(行为)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

为:俱为一体(判断动词,是)举宠为督(动词,做当)

能:先帝称之曰能(能干,有能力)必能使行阵和睦(能够)

道:中道崩殂(道路)咨诹善道(办法)

遗:以光先帝遗德(遗留)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判,判定)每与臣论此事(议论,谈论)

八.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必得裨补阙漏 阙通缺,缺点、疏漏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整数后的零头

九.词类活用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时,时期 (时候,时刻)。

2、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这里指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

3、猥自枉屈 猥 这里指:降低身份

4、此皆良实 良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

5、庶竭驽钝 驽(劣马)钝(刀锋不锋利)比喻才能平庸,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6.此皆良实: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7.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8.深入不毛:名词用作动词,长苗,长庄稼。

9.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10.优劣得所:形容词作名词,指能力强的与能力弱的人(好的差的)

十.重点语句翻译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

*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6、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9、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在先帝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10、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希望陛下把讨伐*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

12、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大概是(因为)追念先帝的特别厚待,想报答给陛下啊。

十一.理解性默写

1.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1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3.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临崩寄臣怪大事”

4.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8.《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0.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1.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12.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4.《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5.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6.作者是怎样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的?

*遂许先帝以驱驰

17.作者受命以后,为什么“夙夜忧叹”?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北定中原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19.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①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②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1)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3)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

(6)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8)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2)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13)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6)《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7)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条件是: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19)“深追先帝遗昭”中“遗昭”指的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本文中的一句名言: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上级任命郑兴为厂长,以拯救濒临倒闭的工厂,人们说郑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用《出师表》中的名句填写)

十二.基本要点:

1、《出师表》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表” 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文体。文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表达了“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文章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2、文中回顾了三顾茅庐和临崩托孤两件事。表达了受恩感激之情。

3、文中的“臣”是指诸葛亮,“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4、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古代一种向帝王上书言事的文体,即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内容大多是陈述自己的愿望,请求和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常用议论、记叙和抒情。

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了三条建议,都是治国之大计,这三条依次是:广开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项建议的核心。

6、《出师表》中的成语:开张圣听、妄自菲薄、作奸犯科、三顾茅庐、优劣得所、引喻失义。

7、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共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竞的统一大业。”

8、另外诸葛亮着重回顾了有关先帝的“三顾茅庐”和“临崩托孤”两件大事,

十三.课文内容梳理。

第一部分(1-5)分析当前形势,指明危机,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向他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第一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

时刻,希望刘禅“思危”后说有利的主观条件,即“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由此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第二段: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第三段:说明出师前在内政上的安排。

第四段:说明出师前在军政上所作的安排。

第五段: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首句从正反两面概括两汉的历史经验教训;次句引先帝故事,说明“亲小人”必将导致亡国;末句祉荐贤臣,说明“亲贤臣”才能使国家兴旺发达。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表达“受恩感激”之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六段:自叙本志及先帝“三顾茅庐”之恩。先自叙本志(淡泊名利,无意功名),次叙先帝“三顾茅庐”一事,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并表明兴复汉室的决心。首句述白帝城托孤事;接着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再转说目前情况,提出出师的战略目标;末句补说出师手国内政事的安排,启发后主亲贤纳谏。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点明全篇主旨。

第八段:归纳各方面的责任。首先严于律己,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最后也向后主提出“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的希望。

第九段:表文结束语。

十四.相关链接:

(一)相关诗句: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3.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4.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陆游《武侯书堂》)

5.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陆游《病起书怀》)

(二)《三国演义》中反映诸葛亮聪明和智慧的典型事例有:

空城计、七擒孟获、草船借箭、舌战群儒、摆八封阵、三气周瑜

十五.五开放性试题

1、、《出师表》情词恳切,有不少脍指标炙人口的名句,请写出你欣赏的一句。结合文章内容,说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4分)写出文中任一名句,得2分。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亲贤臣,远小人”。对人物的把握能从文中章中找到依据,可得2分。如:忠君报国,深谋远虑。

2、成语及名句: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下面是杜甫的一首七律《蜀相》,诗中哪些句子的意思与文章意思是一致的?请把它摘录到横线上。(2分)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2分)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1)六出:六出祁山 (2)七擒:七擒孟获 (3)东和:东和孙吴

(4)北拒:北拒曹魏 (5)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 (6)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任意答出其中两个,意思对即可)

5、回忆全文内容,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不宜偏私”、“宜自谋”、“不宜妄自菲薄”、“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教导中,你悟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自私,要自信、自立、自强,要审慎交友。(除此四点外,有新的感悟也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15
(1)先帝:指刘备。因刘备此时已死,故称先帝。创:开创,创立。 业:统一中国的大业。未半:没有完成一半。(未:没有)
(2)中道:犹言半路。崩殂(cú):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3)今:现在。益州疲敝:指蜀汉贫困衰弱,处境艰难。益州,今四川省一带,这里指蜀汉政权。疲弊,人力缺乏,物力缺无,民生凋敝。三分:天下分为孙权,曹操,刘备三大势力。
(4)此:这。诚:的确,实在。之:的。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5)然:然而。侍卫之臣:宫廷里守卫(您)的臣子.侍,侍奉。卫,护卫。懈:松懈,懈怠。于:在。内:皇宫中。
(6)忘身:奋不顾身。
(7)盖:连词,表推断原因。(可以翻译为,大概 原来是。)追:追念殊遇:优待,厚遇。
(8)宜,应该。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与下文“塞”相对。
(9)光:发扬光大。遗德:留下的美德。
(10)恢弘:发扬扩大。恢,大。弘,大,宽。这里是动词,也做“恢宏”。
(11)妄自菲薄:过随便看轻自己。妄,过分。菲薄,微薄,轻视有志之士,有抱负的文臣武将。气,志气。之,的
(12)引喻失义:讲话不当。引喻,称引、譬喻。喻:比如. 义:适宜、恰当 违背大义。以,以至,从而。塞,阻塞。谏,劝谏。路,言路。
(13)宫:指皇宫。府:指朝廷(老版书、易中天品三国中解释为“相府”)。
(14)陟(zhì):提升。罚:惩罚。臧(zāng):好。否(pǐ):坏。臧否(pǐ):善恶。这里作为动词,意:奖励好的惩罚坏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只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不同。
(15)异同:偏义词,偏义于异。
(16)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作奸,做了奸邪的事情。科,科条,法令。及,以及。为,做。
(17)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应交给主管官吏,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刑,罚。
(18)昭:显示,表明。平:公平,明:严明。理:治。
(19)偏私:偏袒,有私心。
(20)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内外:指朝廷内外。异法:刑赏之法不同。这几句话,据《三国志•蜀志•董允传》可能是指刘禅偏袒宦官黄皓讲的。
(21)侍中、侍郎:都是官名,皇帝的亲臣。郭攸之:南阳人,当时任刘禅的侍中。费祎(yī):字文伟,江夏人,刘备时任太子舍人,刘禅继位后,任费门侍郎,后升为侍中。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人,刘备时为太子舍人,刘禅继位,升任黄门侍郎,诸葛亮出师时又提升为侍中。
(22)志:志向,虑:思想,心思。忠纯:忠诚无二。
(23)简:同“拣”挑选。拔:提升。遗(wèi):给予。
(24)悉以咨之:都拿来问问他们。悉:全部。咨(zī)之:征求郭攸之等人的意见。咨,询问,征求意见。之,指郭攸之等人。
(25)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裨(bì):补。阙:通“缺” 缺点,疏漏。.
(26)有所广益:增益实效。广益:增益。
(27)向宠:三国襄阳宜城人,刘备时任牙门将,刘禅继位,被封为都亭侯,后任中部督。
(28)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淑,善。均,平。
(29)晓畅:明达,通晓了解。
(30)试用于昔日:据《三国志•蜀志•向朗传》记载,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在秭归一带被东吴军队击败,而向宠的部队损失却甚少,“试用于昔日”指当此。
(31)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
(32)营:军营、军队。
(33)行(háng)阵:指部队。陈,“阵”的古字。
(34)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35)先汉:前汉,即西汉。所以: ......的原因
(36)后汉:东汉。倾颓:倾覆,灭亡,衰败。
(37)桓、灵: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他们都因信任贪官,而加深了政治的腐败。
(38)侍中: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尚书:这里指陈震,南阳人,公元二二五年(建兴3年)任尚书,后升为尚书令。长(zhang shi)史:这里指张裔,成都人,刘备时曾任巴湘乡人,当时任参军。诸葛亮出驻汉中,留下蒋琬、张裔统管丞相府事,后又暗中上奏给刘禅:“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39)死节:为国而死的气节,能够以死报国。
(40)隆:兴盛。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日不远。计:计算。
(41)布衣:平民。
(42)躬:亲自,耕:耕种。南阳:指隆中,在湖北省襄阳城西。当时隆中属南阳郡管辖。苟:姑且。全:保全。
(43)闻达:显达扬名。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44)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浅陋。卑,身份低下。鄙,见识短浅。
(45)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枉驾屈就。诸葛亮认为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对刘备来说是屈辱,自己不该受到刘备亲自登门拜请的待遇。这是一种客气的说法。
(4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顾”即指此事。 顾,看,拜见。
(47)感激:感动奋发。有所感而情绪激动(苏教) 许:答应,许诺。 驱驰:指奔走效力。
(48)后值倾覆:以后遇到危难。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打败,退至夏口,派诸葛亮去联结孙权,共同抵抗曹操。本句,连同下句即指此事。
(49)尔来:从那时以来。即从刘备三顾茅庐到诸葛亮出师北伐以来。
(50)大事:指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临终前嘱托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大事。
(51)夙夜:日日夜夜。夙,清晨。 效:实现
(52)五月渡泸:建兴元年(公元223年)云南少数民族的上层统治者发动叛乱,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师南征,五月渡泸水,秋天平定了这次叛乱,下句“南方已定”即指此。泸,泸水,即金沙江。
(53)不毛:不长草木,此指不长草木的荒凉地区。毛,(长)草苗。
(54)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帅。三军:古代诸侯国的军队分上、中、下三军,三军即全军。
(55)庶:希望。竭:竭尽。驽(nú)钝:比喻自己的低劣的才能。驽(nú),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
(56)攘(rǎng)除:排除,铲除。奸凶:奸邪凶恶的敌人,此指曹魏政权。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57)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
(58)斟酌:商讨,考虑。 损益:增减,兴办
(59)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托,委托,交给。效,重任。
(60)不效则治臣之罪: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效,成效。
(61)慢:怠慢,疏忽。
(62)彰:表明,显扬。 咎:过失。
(63)咨诹(zōu)善道:征求好的建议。诹(zōu),询问。
(64)察纳:考察采纳。
(65)雅言:正确的进言。
(66)深追;深切地追念。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刘备临死时曾对刘禅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67)临表涕零:面对着《表》落泪。涕零,落泪。
(68)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赋于人。”
段意:
一:在分析蜀汉优势劣势的基础上,向刘禅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开张圣听)
二:向刘禅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赏罚分明)
三:亲贤远佞
四:自述身世,回顾三顾茅庐至临危受命以来与先帝共同创业的历程,表明自己淡泊的志趣,与对先帝的无限感激。
五:追述白帝托孤以来的心情及做法,阐述自己兴复汉室的策略和忠心。以表报先帝忠陛下之情。
六:再次强调每个人的分工与职责,表明自己出师的决心和信心。

[编辑本段]古今异义
出 句┃ 古今异义词 ┃古 义┃今 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秋 ┃ 时 ┃指四季中的秋季
诚宜开张圣听 ┃ 开张 ┃ 扩大 ┃指商店开始营业
引喻失义 ┃义 ┃适宜,恰当 ┃正义,意义
陟罚臧否 ┃ 否 ┃ 恶,坏,批评 ┃表示否定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 ┃……的原因(表原因)或表方式方法 ┃表示因果关系
先帝不以臣卑鄙 ┃ 卑鄙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现指品质低劣
猥自枉屈 ┃ 猥 ┃辱,有降低身份之意┃卑鄙下流
庶竭驽钝 ┃ 庶 ┃希望,期望 ┃众多
晓畅军事 ┃ 晓畅 ┃ 精通,熟练 ┃通顺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痛恨 ┃ 痛心遗憾 ┃十分憎恨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 感激 ┃ 感动振奋 ┃意指激动感谢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偏私 ┃ 偏袒和私心 ┃照顾私情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布衣 ┃ 平民 ┃用布做的衣服
先帝知臣谨慎 ┃ 谨慎 ┃ 严谨而慎重 ┃小心慎重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涕 ┃眼泪 ┃鼻涕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任务 ┃效果
不效则治臣之罪 ┃实现 ┃效果
不宜异同┃异同┃偏义词,偏义于异┃1不同;不一致。 2 引申为反对。 3 反对意见;异议。
当奖率三军┃奖┃激励┃奖励,奖品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 ▏奔走效劳 ▏速度快
[编辑本段]通假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 通“拣”,挑选)
必能裨补阙漏 (阙 通“缺”,缺点,疏漏)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整数后面的零头 )
[编辑本段]重点字(应区分)



俱为一体(是)
众议举宠为督(担任)



以光先帝遗德(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先帝不以臣卑鄙(认为)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因为)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编辑本段]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名词“躬”用作动词“耕”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方法:亲身)
北定中原(方位名词“北”用作“定”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北)
2、形容词作动词
愿陛下亲之信之(形容词“信”,原义为“言语真实”,在此用于代词“之”前,用作动词:相信,信任)
不宜妄自菲薄(形容词“菲薄”带前置宾语“自”,用作动词:轻视,看不起)
庶竭驽钝(形容词“竭”带宾语“驽钝”,用作动词:用尽)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
3、名词作动词
恐托付不效(名词“效”受否定副词“不”修饰,用作动词:奏效,有效果。下文“不效则治臣之罪”中“效”同此)
4、使动用法
以光先帝遗德(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光,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恢弘,发扬扩大)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亲,亲近;使……远,疏远。下文“亲小人,远贤臣”、“愿陛下亲之信之”中“亲”、“远”同此)
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全,保全)
5、动词作名词
恐托付不效(动词“托付”作“恐”的宾语,用作名词,托付的事)
6、形容词作名词
此皆良实(形容词“良”、“实”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谓语,用作名词:善良笃实的人)
攘除奸凶(形容词“奸”、“凶”作“攘除”的宾语,用作名词:奸臣恶人)
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
[编辑本段]相关成语
三顾茅庐:《出师表》;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妄自菲薄:毫无根据的看轻自己。
作奸犯科: 做奸邪事情,触犯法律条文。
危急存亡:谓情势危险急迫,关系到生存或灭亡。
临危授命:指在自己危难之际委托他人完成、达到某件事。
计日可待: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开张圣听:原意指扩大圣明的听闻。现在的意思是要后主广泛的听取别人的善意的意见。
引喻失义:指说话不恰当,不合道理。
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感激涕零:因感激而流泪。形容极度感激。
[编辑本段]倒装句
①不求闻达于诸侯(“于诸侯”为介宾短语后置,这句意思是“不希求因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陈述句:于诸侯不求闻达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于草庐之中”为介宾短语后置,这句意思是“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陈述句:于草庐之中三顾臣
③受任于败军之际(“于败军之际”是时间状语后置,意思是“在军事失败的时候接到任务”)陈述句:于败军之际受任
④奉命于危难之间(“于危难之间”是时间状语后置,意思是“在情况紧急时受到委任”)陈述句:于危难之间奉命
[编辑本段]关于《出师表》的诗句
文天祥:“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出师表》写得非常真挚,震撼人心,催人泪下。
陆游: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出师表》的艺术成就无人能比。
陆游:“《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出师表》非常值得学习研究,汲取教训。
陆游:“《出师》一表千载无”(《游诸葛武侯台》)
——《出师表》的艺术成就无人能比。
陆游:“一表何人继出师”(《七十二岁吟》)
——《出师表》的艺术成就无人能比。
陆游:“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感状》)
——《出师表》字字珠玑,是篇不刊之论。
杜甫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第2个回答  2009-10-13
1.《出师表》作者是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2.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该文是作者率师北上伐魏时写给后主刘禅(姓名)的一篇表文。这篇“表”中写到的“先帝”,指的是刘备(姓名)。南宋诗人陆游高度评价这篇表文,说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参考资料:http://blog.163.com/fish07310731@126/blog/static/34407912200991303017702/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10-13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曾隐居躬耕于南阳卧龙岗十年。诸葛亮是三国时蜀汉丞相,历史上有名政治家、军事家。
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其时蜀汉已从夷陵(今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还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你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9790.htm

第4个回答  2009-10-31
1、《出师表》作者是诸葛亮,字孔明,是 三国时期蜀汉 军事家、政治家。
2、2.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 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古代)。该文是作者率师北上伐魏时写给后主 刘禅(姓名)的一篇表文。这篇“表”中写到的“先帝”,指的是刘备(姓名)。南宋诗人陆游高度评价这篇表文,说道“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希望这个答案对你有帮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