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指教《维摩诘所说经》中对须菩提所说的这段话的意思、思想

佛告须菩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其舍从乞食。时维摩诘取我钵盛满饭。谓我言。唯须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若须菩提。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不坏于身而随一相。不灭痴爱起于明脱。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解不缚。不见四谛非不见谛。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离凡夫法。非圣人非不圣人。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乃可取食。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彼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住于八难不得无难。同于烦恼离清净法。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时我世尊。闻此语茫然不识是何言。

我也闻此语茫然不识是何言,维摩诘想要表达什么

原文:
【弟子品第三】
这时,维摩诘居士示现有病卧床休息,心想佛大慈大悲,一定也能关心我的病。
........................
这时,佛对须菩提说,你去其家中问候一下吧!须菩提说,我担当不起这样的重任。因为,我往昔到维摩诘居士家乞食,维摩诘居士亲自给我盛满钵饭后对我说,你如果是真持戒修行,不是混饭吃,不是混日子,就能对的起饭食,对得起诸法;对得起诸法,也就对得起饭食。只有这样修行于道,才能消化此饭食所携带的业力。如果你能现不断淫相,不断嗔痴相,又能离淫怒痴,又不让其毒性害其身;让现像与离相于一体,又示现欲爱,又能证得解脱;或像提婆达多一样,现五逆相,而证得解脱;既证得解脱,又现不解脱身,又不被烦恼束缚;只见行于道而度众生,不见生老病死,又知道所现之身有生老病死;随自性证入道果,又现不得道果之身,又不能说没有道果;又不能说是凡夫,又能离凡夫法;又不能说是圣人,又不能说不是圣人;虽然,所现之身具有诸法之相,又能离诸相,不被世间诸法相所染污。只有这样修行于道,才能消化掉此饭食所携带的业力。如果你能在不见佛、听不到佛法的情况下,现身随外道六师出家,或随外道六师堕于地狱,于外道中或于地狱中,能救度诸外道众生去掉我慢与邪知、邪见。只有这样修行于道,才能消化掉此饭食所携带的业力。如果你虽现僧像,去外道邪见之处乞食,却不能将它们度脱至智慧彼岸;去有各种各样灾难的人群处乞食,却不能度脱他们离开灾难;你吃了他们所供养的饭食,等于你也有烦恼,远离了清净法。只有你精勤修行,证得道果,救度供养你饭食的人,也脱离生死苦海。这样你所现僧像,才不是名誉上的福田。而是功德福田。否则,供养你饭食的人,都堕于三恶道中,或作了魔王眷属;你与这些三恶道众生或魔子魔民有什幺两样吗?如果你不能救度众生,不能报众生饭食诸恩,还对众生善与不善生出差别念的怨心,等于在谤诸佛,毁掉诸佛之法,不能证入佛道,不能得大涅槃乐。只有这样修行于道,才能消化掉此饭食所携带的业力。当时,我听了这一番话,都茫然不知是什幺意思,更不知怎幺回答。只是托钵想走,维摩诘居士对我说,你心里不要畏惧。你想一想,佛如果示现人形像,听我维摩诘这幺说能心里畏惧吗?我回答说,不能!维摩诘居士继续对我说,一切诸法都是辩证的,你不应该畏惧。因为一切诸法,都需要事物变化的现象表现出来。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就不执着文字,而是领会其义。所以,就应该无所畏惧。何况证道解脱无文字相,文字表述的只是道的形式,法的符号。维摩诘说此法时,二百天王之子得明法清净。所以,我不够资格去他家里问候!

解释:
这里,维摩诘居士所说的是诸佛和有化身成就的诸菩萨境界。从出世间法看世间法的实相。正所谓,食君一粒米,重如须弥山。吃了不修道,披毛戴角还。世间的一文钱和一粒米,都是众生之身力或以生命为代价的,是有业力的。诸佛菩萨接受众生的供养,能以神力化业力,众生舍业力得神力,能让善业增长,得善果报。所以,才是福田。如果受众生供养,不去修道,不能证道,不能用神力回报众生,就要用披毛戴角的身力回报众生。如果对身边的人,对谁都有意见,见谁都有过错,乃至众生都对不起你,老天对你也不公,这样的人,若是在家人是六道轮回;若是出家人,就等于在谤佛谤法,要堕地狱道的。因为,这样的心想行作,是与诸佛的菩萨道对立的,相违背的。不管心里想没想谤佛谤法,而事实的效果确实如此。

这部经的经名是《维摩诘所说经》,也称为《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经》,是以人名为经名的佛说经典。名为维摩诘所说,实为佛说。主要有两点不可思议,一是在世间受持佛法的人,随因缘示现不可思议;二是行菩萨道的境界不可思议。此经通篇都是诸佛境界,佛说菩萨道是方便示现,智慧解脱微妙意义于大成,今生没有机缘读诵受持此经的修行人,实为三生憾事,一慢而失大法,一轻漏而失菩提,是行菩萨道的缘分不具足。维摩诘居士是出生在古印度的一位富翁的家里,维摩诘翻译成中文为净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29
这边完全是站在一切众生本来自性清净的真心,以此亲证之般若智慧来说法,
今略解如下:

维摩诘大士盛满饭碗,说道: 喂!须菩提,

你如果能亲见与四食平等无二的心真如,而此真如法性与一切诸法也都平等无二,能够这样观照亲证: 四食与诸法依於真如而平等平等,你才能取食。

你如果能够亲见这个众生本来清净涅盘,证知在众生身中的真如法性,纵然众生起贪嗔痴、杀盗淫,然而真心却依旧显示其真如法性而不被污染,却也与贪嗔痴同时同在;

如果你能不将五阴身心灭尽---不入无余涅盘,却能随顺真如法性的无相一相;

如果你能不断进尽无明思惑却又能本来住於解脱彼岸;

如果你能够亲见众生犯五逆罪时,就已经是住於解脱彼岸,但是真如法性从来没有解脱与束缚;

如果你能亲见此真如法性: 从来不与四圣谛相应,却具足四圣谛;从来无所得却又具足一切果证;与凡夫行非一非异;也不是圣人,但是就是因为不是凡夫、不是圣人,才是真圣人。能够配合众生心行而成就世间万法,可是却从来不与世间万法为伴侣,你须菩提若能够这样亲见,才能取食。

须菩提! 如果你能亲见此真如法性,就知道真心从来不见佛也不闻法,因为离见闻觉知性,而那些六师外道也都是本来具足这个圣人法,因此都是你的老师。 那些外道师的堕处也是你的堕处,因为都是时时分明显示此真如法性,若能这样现观亲证,才能取这碗饭。

须菩提阿! 如果你能行菩萨法,入於众生邪见,又能现观自心真如却从来不到解脱彼岸,因为真心本来就解脱;虽然住於八难之中,也没有难与无难可说,而自心真如与烦恼法同时同在,不是将见思惑灭尽的清净觉知心。

须菩提,你本来就具足这无诤三昧: 心真如从来与万法无诤;而众生也是本来具足这三昧,而你本来具有的心真如,从来无施无受,因此众生供养於你时,你本来具足的心真如无受,而众生本来具足的心真如也无施,因此不名福田(所谓福德,即非福德,是名真福德)。

而如果还有供养布施的我见,就还是会轮转三恶道,这於一切魔类同出一类,而其实你与众魔也是没有差别的,你对於一切众生---五阴,厌患而想出离想要灭尽五阴,这就是怨心。

须菩提,你若能亲见真如法性,就知道真如非佛,非法,也非僧众,这就是诽谤佛法僧,而众生极力修解脱法也不得灭度,因为心真如本来就是彼岸,不是灭了才到彼岸,你若能如是证知,方能取食。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10-17
小试:
大意就是:
须菩提尊者啊!你应当对一切众生起平等福田,不要起穷人没福报,我要对穷人乞食帮其植福的心念,而忽略了富贵的众生.乞食时要思维诸法平等,所以食亦平等,既然法食平等就应当乞于一切众生而无分别.如是行乞乃可取食.------开示平等法.

须菩提尊者啊!一切法若见与不见,得与不得都是住于相,应当无所著而生其心,无我人众生寿者相,无智亦无得,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乃可取食。-----大乘破相法!

须菩提尊者啊!法是自性不见其外,见性者自得解脱,如果在外,那么彼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说不见佛不闻法是以外求,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既然佛和法皆在自性,又何故言不见佛不闻法呢?乃可取食.-----开示佛性!

须菩提尊者啊!当住于一切众生而自在,现众生苦难相,入诸邪见不到彼岸。住于八难不得无难。同于烦恼离清净法。随机教化,度脱众生.切勿得无诤三昧就只住于得无诤三昧.无诤三昧不离自性,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你应当远离自他身见,当求大乘自在,不若如此,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众生的供养不是供养身,而是供养法性,众生的供养应当供养在圆满法性上,这样才是真正有福.所以出家人受众生供养的同时,他必须要努力修行成佛,让众生的供养植在圆满法性上,这才是真正对众生有帮助.)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劝化须菩提尊者求大乘法!

阿罗汉不是不度众生,而是只度有缘的,和容易度的,半途遇到挫折就会退失度众生的心,他们不像菩萨度众生那样,孜孜不倦,永不疲倦.
我想维摩诘菩萨的目的就是想劝化须菩提尊者发菩提心,回小向大,乞求大乘!

最终劝您还是去向和尚法师请教!
第3个回答  2009-10-18
这一段经文很有戏剧效果, 须菩提尊者吓的要把钵扔了就往外跑, 后来还是被维摩诘居士劝了回来, 每次只要想像这个画面就觉得很有趣 XD

维摩诘说了一大段, 其实重点一句就在那段文里面: 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 再浓缩, 重点就是四个字: 离诸法相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法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 开演诸法毕竟空的大乘真实义, 也就是般若, 般若意译就是智慧, 所以到最后只有诸大菩萨中智慧第一的文殊师利菩萨有本事去探病, 这就是一条线索, 可以从这方面下手

所以, 其实心经说的是同样的道理, 金刚经讲的也是一样的道理, 基本上般若部的经典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因此同样的道理会建议你看字比较多的, 比如摩诃般若波罗密多经讲的会比金刚经详细, 金刚经又比维摩诘经这段话或是一样字很少的心经详细.

行门的话, 参禅是最直接的, 但是能不能参透证悟就看人了
第4个回答  2009-10-16
菩萨智慧境界,对初学者来说过深了。你一时难以领会、跳过这一段便是,硬要别人解释、然后你胡思乱想,离道就更远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