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对人有什么消极影响?

如题所述

老子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对待其思想观点,既要发现时代意义,又要客观对待它的历史局限性。特别要引起重视的是,不能无限度地夸大老子思想的消极意义,而要深入理解其本源的、真实的含义。虚心弱智通常认为,老子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消极因素是其“愚民”思想,认为他宣扬的“圣人之治”极大地否定了民众在历史进步中的能动作用,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利用。如:“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老子》第三章),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虚无民众的内心,满足民众的温饱,削弱民众的欲念,坚实民众的筋骨。常使民众没有心智和欲望,这样就使得机智之人不敢有所作为。从字面上理解,这的确是“愚民政治”。但是,老子还提出了惊世骇俗的“圣人不仁”的观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第五章)。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这句话意译过来就是:天地是没有仁爱的,视世间一切如草芥;圣人是没有仁爱的,视天下百姓如草芥。如果说老子的“圣人之治”是一种愚民思想,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那么就不应该出现“圣人不仁”的观点。既然出现了这种观点,就不能把老子的“虚心弱智”简单地理解为“愚民政治”,而应该换一个角度进行思考。理解“虚心弱智”深刻内涵的根本在于如何理解“虚”和“弱”。“虚”有空、不真实、内心怯懦、不自满的基本意思,如虚无、虚假、做贼心虚、谦虚等。在老子思想中,“虚”是“道”的品质和特性之一,和“无”、“冲”相近,如:“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老子》第十一章),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用途;“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老子》第四章),大“道”空虚无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所以“虚”不是简单的空,还包含“不自满”、“能够填充”、“能够发展”的意思。“弱”也是“道”的品质和特性,如:“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第七十八章),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但攻击坚强之物,没有能胜过水的。这里的“弱”,不是软弱,强调的“弱”中“柔”的一面,即柔韧,没有强大的外在力量却从不让其,目的在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因此,老子的“圣人之治”应该理解为:使民众的心灵变得谦虚,使民众的肚子能够吃饱;使民众的心气变得柔韧,使民众的筋骨变得强健;常使民众没有奸诈虚伪的心智和贪念,这样就使得阴险狡诈之人也不敢胆大妄为。至于“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也能套用儒学的“仁爱 ”思想,而应该从“道”“独立而不改”(《老子》第二十五章)的特性去理解,即“天行有常,不为尧兴,不为桀亡”,是对权力天授思想的质疑和反对。把《老子》的“圣人之治”和“天地不仁”综合起来理解就是:高明的统治者不要让他的老百姓恣意妄为,也不要标榜自己所谓的仁义道德,要想治理好国家,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帝王将相都要尊道崇德,按照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施治,才能强国富民、天下大治。清静无为《老子》全文仅有五千余字,其中,“清静”出现了十余次,“无为”出现了三十余次。有人认为,老子宣扬的“清静无为”是消极避世,和当下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这同样有待商榷。最能表现“清静”意境的论述当属《老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尽力使心灵达到虚寂的极致,坚守清静,万物共同生长变化,我可以观察感悟到它们的循环往复。那万物演化尽管繁杂,但最后还是复归到各自的根本。只要我们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老子并非在纯粹地论述“清静”,紧跟着老子就阐释了这一意境的哲学含义:“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复归到它的根本便可以平和虚静,能够平和虚静,便可以说是依从了客观法则之命令。依从客观法则之命令,是事物演化的常规。能对这常规有所认识,就是聪明。不能对这常规有所认识,主观妄为,其结果将十分凶险。明白了这永恒的客观规律,对事物就会淳厚宽容;对事物淳厚宽容,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就能全面周到;全面周到,就能符合自然法则;符合自然法则,就是符合道;符合道,才能平安久长,终身没有危险。因此,老子的“清静”在于让人不受外界干扰,静下心思,全神贯注地发现和遵守事物发展的客观性和规律性。最能表现老子“无为”思想的是关于“道常无为”的论断:“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从不主动作为,万物却能各得其成。王侯若能格守虚静恬淡,不贪为妄施,民众将自我进化。民众自我进化时如有人贪欲萌动,就用淳朴之道来镇服。用淳朴之道镇服后,上下即同无贪欲。上下同无贪欲,共处于恬淡虚静,天下就会自然安定。所以说,老子的无为思想,不是要人们无所作为,而是提醒人们不要违背遵循“道”——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不为所欲为、恣意妄为,以达到“无不为”——成就一切的最终目的。有一则关于麦子和草坪对话的现代寓言对理解老子的“清静无为”很有帮助。麦子对草坪说:“我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你们没有一点用处,却有人整天为你们修剪、浇水、施肥,享受的待遇比我们要好得多。我感到很不公平。”草坪答道:“你是没有想明白呀,你们的作用只不过是果腹之需,我们的作用是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对人们来说兼有物质、精神两个方面的作用,怎么能说没有用哪?”现实生活中,许多东西就像草坪那样,看起来好像没有多大用处,实际上却有很大的用处。无用而大用,无为而无不为,两者是相通的,这也是老子的智慧所在。小国寡民“小国寡民”可以说是老子的政治主张和理想王国:“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通常的理解是:国小人少,即使有便利百倍的器物也不用;使民众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车船之利,却没有人乘坐;虽有甲兵器械,却没有地方陈列。使人民恢复到上古结绳而治的时代。满意自己的饮食,美爱自己的服装,安适自己的往所,欢喜自己的风俗。邻国近在咫尺,鸡犬之声彼此都可听闻,民众却直到老死也没有往来。有人认为,这是老子主张或回复到上古时期,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但究其深意,还应该有另一外种解读。“小国寡民”在西汉以前的《老子》版本中原为“小邦寡民”,专家论断,是在西汉初期人们为避“刘邦”之讳才改“邦”为“国”。两个字意思相近但也有差别,“国”即现代意义上的国家,“邦”是王侯的封地,是直接统治民众的力量。准确理解“寡”字的含义,则必须把握老子 “正言若反”的语言特点。“众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称之”(第四十二章),人民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贵族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因此“寡民”不是民众少的意思,而是重视民众。“小国寡民”意即统治要少用力,要重视民众,是一种朴素的民主思想和民本意识。这段话的第二个关键是“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我们知道“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十章)是老子最重要的观点之一,意思是循环往复是“道”的运动轨迹。当然,这种“反”不是简单的返回和重复,而和“实践—理论—实践”一样,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和发展。因此,“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不是简单地回到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而是强调上古时期民众生活的清简和纯朴,反对春秋时期的机关算尽、尔虞我诈。正因为不是机械地回归,所以才能避免上古时期的“共同贫困”,使民众享受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美好生活。至于“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则应该联系老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即春秋时期纷争不断、战火连绵、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那一时期的“往来”,很少有和平的、互惠的交往,更多的意味着纠葛和战乱。所以说,老子“小国寡民”的原始含义应该是:不实行暴力统治,关注民众的生活,即便有精良的统治机器也没有地方可用;使民众生活幸福,珍惜生命,安居乐业而不流亡。虽然有车船之利,却不会因流离失所而坐乘;虽有甲兵器械,却因政通人和而无用武之地。使民众恢复上古时期的清简和淳朴。满意自己的饮食,美爱自己的服装,安适自己的往所,欢喜自己的风俗。邻国近在咫尺,鸡犬之声彼此都可听闻,人民却自得其乐,以至活到老死也无往来纠葛。因此,我们学习、研究老子思想,不能只看现象、断章取义,而应从老子的整体思维入手,把握其思想的基本脉络,应研究其道理的真髓,理解其思想中本质的东西,进而找出引导社会发展的普遍原理。正如魏源所说:“如泥其一而诬其全,则五千言如耳目口鼻之不能相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6-16
”无为而无不为“

第一个为读作(wèi)
第二个为读作(wéi)

无为是方法,无不为是目的。
老子的思想是积极的人生、宇宙观。
老子的思想不叫哲学。中国无哲学,西方无思想。
第2个回答  2013-10-16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讲,任何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老子》有积极的地方,当然也有消极的地方。任何事物都这样。
第3个回答  2013-10-16
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治,有点像不加管理,让其自身发展的意思。那这个世界不就乱套了哇。还有就是老子的思想有消极的部分。动不动就避世隐修,那这个世界谁来治理,谁来生产,谁来维护等等。
第4个回答  2017-09-30
老子的思想没有消极影响,都是积极的,首先你应该弄清楚《老子》这本经典的服务对象是谁,其实老子是写给领导者管理者看的,区别与孔子,孔子的对象是百姓。
老子提的无为而无不为,为是利益,获取。领导者对自己要做到无为,不要为自己捞取利益,而应该对百姓有为,为百姓的利益无不为。为百姓服务,这才是老子提倡的道,水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的每一句话都是在提醒领导者要为百姓着想。而不是什么消极隐世。都是对老子的误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