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望岳》与《登泰山记》诗句有什么不同?

七年级语文下册《望岳》与《登泰山记》诗句有什么不同?

孔子与泰山

对于泰山,在我记忆里印象最深的东西有三:一是跟孔子有关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说。二是杜甫的《望岳》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三是中学时候学过的两篇课文,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

我们沿着传统的线路登泰山,起始处就有著名的孔子登临处石坊。在泰山岱宗坊可以算是泰山的山门,一天门则是天梯的开始,人们由人间已渐渐进入天堂。位于泰山一天门北的是孔子登临处,是四柱三门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额题“孔子登临处”五大字都已经被遮蔽了。明嘉靖三十九年 (1560)始建。曾有柱联曰:“素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坊两侧分立两碑,东为明嘉靖间济南府同治翟涛题“登高必自”碑;西为巡抚山东监察御史李复初题“第一山”碑。孔子登临处北侧为两柱单门的“天阶”坊。之后就是泰山有名跨盘道的红门。

在泰山极顶通往碧霞祠石阶路往北有一石阶岔路,道口有1984年重建“望吴圣迹”石坊。这里的北山岗被称为孔子崖,传说是孔子与弟子颜子登泰山到了这里,孔子向东南而望,看见吴国都城门下的一匹白马,于是此处就叫做孔子崖或称望吴峰。崖上石刻有“泰山乔岳”、“高山仰止”等等。孔子崖下有一座孔子庙,是明嘉靖年间尚书朱衡建的,万历年间又曾重修。

青帝宫东上是岱顶的平顶峰,在玉皇顶与日观峰之间,非常开阔,布满了高高低低的花岗岩岩石。在这里也有不少有名的石刻。孔子小天下处”石碑就在这里,这石碑原由明代山东御史颜继祖立于岱顶尼父台,后于1967年被毁,仅存碑座。经数年搜寻,终得此碑拓本图片。专家们依照赵新儒所著《新刻泰山小史》中的照片,以碑座尺寸为基数,按图片比例关系,推出原碑尺寸,将拓本图片放大后复制成功。

下了玉皇顶就转去孔子庙。庙里东侧偏殿有几副有意思的对联:泰山岳中之孔子,孔子人中之泰山。古今登临多少人,惟信孔子天下小。在泰山有多处标示孔子登泰山的事迹:山下红门宫前的“孔子登临处”坊,山顶玉皇阁下的“孔子小天下处”石碑。还有就是近年在“五岳独尊”西北、无字碑南15米处发现了一块“孔登岩”石刻。该石刻上款经初步认定为“万历壬寅四月”(公元1602年)。查《岱览》、《泰山道里记》等文献,均无对此石刻的记载。位于石刻顶部的底座表明,该石刻上方可能还有其他组成部分,有待进一步考证。此“孔登岩”为泰山最高处孔子遗迹。这是我见过最小的孔庙,但如果把望吴圣迹坊一线连起来,又是非常有气势的孔庙。山门上有清代徐宗干题的联:“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上也;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论衡·书虚篇》中关于孔子和颜回在泰山上观察苏州阊门的故事:颜回和孔子一起登上了泰山,孔子向东南方瞭望,见苏州阊门外系着一匹白马,于是招颜回到面前,手指东南方向:“你看见苏州阊门了吗?”颜回回答道:“看见了。”孔子问:“阊门外有什么东西?”颜回答道:“好象有一根系牲口的白丝绳。”孔子立即用掌遮捂着颜回眼睛,一起下了山。下山之后,颜回就头发变白,牙齿脱浇,旋即因病而死。这或许是传说,但《礼记·檀弓下》记“孔子过泰山侧”,为一妇人哭而慨叹“苛政猛于虎”应该是真实的。

孔子一生尽管颠沛流离,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在鲁国度过,泰山在春秋时期是齐鲁两国的交界之地。两国之门文交武备,朝盟赴告,往返频仍。 因此孔子在泰山一带有较多活动。孔子曾登泰山,考察封禅制度。孔子一生以周公为榜样,以恢复周朝政治和礼乐制度为己任,准备随时辅弼国君实现这一主张,则封禅大典是必须掌握的重要国礼。《韩诗外传》记载:“孔子升泰山,观易隆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当时的封禅与祭山活动都要由国君举行,诸侯以下举办是不合礼节的。据《论语·八佾》,鲁国掌权的大夫季孙氏要祭泰山,孔子急忙去问季氏当管家的学生冉有:人不能阻止吗?冉有回答不能。孔子讥笑说:难道泰山也不懂礼仪,接受这不合规矩的祭祀吗?

孔子壮年的精力都在奔波中白白消耗了,老年归国心情十分复杂。因而当他路经泰山,登高远望时,不禁感慨系之,遂作《邱陵歌》以抒怀:登彼邱陵,峛崺其阪。仁道在迩,求之若远。遂迷不复,自婴屯蹇。喟然回顾,梁甫回连。枳棘充路,陟之无缘。将伐无柯,患滋蔓延。惟以永叹,涕霣潺湲。此诗历代皆传为孔子所作。如是,则为孔子第一首专门吟咏泰山的诗歌,也是他继《龟山操》之后第二首有关泰山的诗。它开创了咏山水以抒情言志的先例。诗中运用以“山道”喻“仁道”的比兴手法,形象寓意十分恰切。《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就明显受到孔子诗的影响。

在经孔子整理过的《诗经》中收了一首歌颂鲁僖公时国力强盛的诗篇《鲁颂·閟宫》。上面写着:“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国。莫不率从,鲁候之功。”(疏):此以为既能征伐远夷,又美境界。复古言泰山之高岩岩然若鲁之邦境所至也。意思是把泰山这座鲁国北面的大山当作鲁国的靠山。一方面鲁国因在其旁屡受祸患而担忧,一方面鲁国也因倚此大山而感到荣幸。

孔子历来常被人们比作“泰斗”。北斗星高悬天际,光照人间;泰山神屹立东方,崇高至尊,孔子在人们心目中,也永远屹立,至尊至圣。他把自己比作崇高的泰山。他在多年奔波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不可得,晚年返回故里整理文献,教授弟子,苦思劳形,身体渐渐不支时,仍以泰山为喻说出自己的抱负。《礼记檀上》记:“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摧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疏)《正义》曰,……以泰山梁木共喻哲人”。

孔子以泰山自况,也得到其弟子的承认,同书接着说“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其弟子不但对其仰望如泰山,而且仰望如尊贵的“宫墙”,高悬的“日月”。其弟子们对死去的老师以江汉之清,秋阳之温项比。《孟子》另一处引子贡说“自生民以来,未有如夫子也”。其另一弟子有若说“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这里又把泰山比作一切丘垤决不能类比的名山,孔子如泰山立于群山一样地出类拨萃。即谓其思想不但能统辖世人,且能统辖千秋万代,故孔子被历代誉为帝王师,其思想为后世封建国家立国之本。自宋仁宗时起,晋州士子孙复就被泰山徂徕人石介请到泰山讲学,后建学馆,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始称“泰山书院。”此书院所在时间虽仅八年,但在泰山之麓,以孔子创立的儒学普及教育培养人才,做了一些工作。这正是对孔子与泰山最好的纪念。

自唐朝以来,又特地从泰山运来历代帝王祀天封禅的“封禅石”,置于孔子墓前,这种以孔子比于泰山的做法,古往今来无以伦比,它使孔子与泰山又一次联系起来。 历代帝王中尊孔朝圣最多的清朝乾隆帝, 在乾隆戊辰(十三年1748年)东巡至山东, 专程到曲阜朝圣时,亲笔题《谒孔林酹酒》诗中,更有“教泽垂千古,泰山终未颓”之句,意思自然又是孔子的“教泽”为千古帝王所宗,他和巍巍的泰山一样,永远不倒。从孔子死前自己比作泰山将倒,到乾隆帝说泰山永不倒的两千年中,孔子为首得儒家思想一直成为封建社会统思想,两种说法都是对孔子与泰山两者恰如其份的评价。

步出孔子庙,时间已近17点30分,西斜的夕阳照着碧霞祠红色的庙墙更加艳丽,而裸露的岩石染上了迷人的金黄。之上是充满诱惑的幽蓝。刚才的云翳都不知道去哪里了。相对高差大造就了泰山天气的多变。很幸运地给了我一个美丽的极顶夕照。我慢慢徜徉在夕照里的白云亭边,时不时地眺望不远处山崖上的弘德楼,时不时地回头看看天街坊后的落日,看到这一天最后的光线魔术般地一点点地变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