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朝鲜的行政区划分的问题

详细点的,包括各级官员的名称什么的。有图更好~~~~

我猜你感兴趣的古朝鲜,指的是李氏王朝:

朝鲜王朝(조선왕조, 1392年—1910年),朝鲜半岛历史上的一个王朝,君主的本贯是全州李氏,建都于汉阳(即今日首尔汉江以北地区)。因君主姓李,所以简称李朝。正式国号朝鲜国。朝鲜王朝历经27代君主共五百余年,其绝大部分时间内先后作为中国明清两朝的重要的朝贡国。1896年,甲午战争后,朝鲜脱离与清朝的册封关系,改国号为大韩帝国。1910年日本侵吞朝鲜,朝鲜王朝灭亡。

朝鲜王朝的国土大体上相当于今天朝鲜和韩国的总和,北方以鸭绿江和图们江同中国为界。王朝的首都初在高丽王朝的故都开京(今开城;又称松都),1395年定都于汉阳。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乱后再度迁都开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乱后最终定都汉阳(后改称汉城,2005年起改称首尔),直到1910年被日本吞并。

政治制度

朝鲜王朝的政治结构采用中央集权制。1469年,完成的《经国大典》确立了新的政治制度。以后虽然官职的名称存废有一定的变动,但是整个李朝时期的官职制度总体上都遵循了《经国大典》的规定。

朝鲜的官职称为两班,仿照中国,分为正从九品,由正一品到从九品,共计十八品。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称为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称为堂下官或参上官。正七品以下为参下官。1896年以后,修改职官制度,敕任官为正一品至从二品,奏任官为正三品至从六品,判任官为正七品至从九品。武将制度,大将为一品,副将、参将从二品,正领、副领、参领、正尉从三品,副尉、参尉从六品,正校、副校、参校另外决定。

在国王下面,有辅佐机关——议政府,其首领称“领议政”,相当于中国的内阁首辅。领议政之下为左右议政,与领议政同为正一品。再下为从一品左右赞成、正二品左右参赞。再下有舍人等职官。

议政府之下有吏、户、礼、兵、工、刑六曹,相当于中国的六部。其首长称判书,相当于中国的六部尚书。检察谏议机构为司宪府和司谏院(两府)。此外还有承政院,为国王起草旨意。

宗亲、忠勋机构有宗亲府、忠勋府、仪宾(相当于驸马)府、敦宁府等。国学为成均馆(相当于中国的国子监)。其他机构有奎章阁、经筵厅、弘文馆、艺文馆等。史馆称春秋馆。内廷供奉机构有内医院、尚衣院、司仆寺、内资寺、内赡寺、礼宾寺、济用监、内侍院等。此外还有宗庙署、社稷署、长兴库、义盈库、冰库、平市署、图画署、惠民署、造纸署、瓦署、归厚署、典狱署、典牲署、掌苑署、司圃署、养贤库等机构。

武职机构有五军营、内三厅、训练院、世子翊卫司、扈卫厅、捕盗厅、镇抚营、管理营、龙虎营等。首长称大将、中军、使等。

外职分八道,道下为州、府、郡、县。汉城府判尹为正二品。四都(开城府、江华府、水原府、广州府)长官称留守,为正、从二品。地方官职为从二品府尹、正三品堂下大都护府使、牧使、从四品郡守、从五品县令等等。

李朝实行兵将分离制度,无定将、无定卒,类似轮流服役的预备役军队,而非常备军。武官外职包括兵马节度使、三道水军统御使(均为从二品)、兵马/水军节制使、兵马虞侯、水军虞侯、兵马/水军佥节制使、兵马/水军同佥节制使、兵马万户、水军万户等品级。中央外派官职有观察使、中军、察访等。

行政区划

朝鲜八道示意图朝鲜历代都把全国分为八道,俗称朝鲜八道。朝鲜时代的八道如下:

京畿道,含汉城府、开城府。首府在汉城府。 

庆尚道,含庆州府、尚州牧、晋州牧;设左兵营、右兵营、左水营、右水营。首府在庆州府。 

全罗道,含全州牧、罗州牧;设兵营、左水营、右水营。首府在全州。 

忠清道,含忠州牧、清州牧、公州牧;设水营。首府在清州。 

黄海道,含黄州牧、海州牧。首府在黄州。 

平安道,含平壤府、宁边大都护府、义州牧。首府在平壤府。 

江原道,含江陵大都护府、原州牧。首府在江陵。 

咸镜道(宁安道),含咸兴府、镜城都护府、北清都护府。首府在咸兴府。 

道之下设州、府、郡、县。 其中,庆尚、全罗、忠清、黄海、京畿五道再分左右两道。宁安道(咸镜道)分南北两道。平安道分东西两道。江原道分岭东、岭西两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25
【国家简介】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语: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朝鲜语:조선민주주의인민공화국)简称为朝鲜(DPRK / 조선),是位于亚洲东部朝鲜半岛北半部的社会主义国家。北部与中国为邻,东北与俄罗斯接壤,南部以军事分界线与韩国相邻。
1910年8月,朝鲜半岛沦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15日获得解放,同时,苏、美两国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北、南半部,朝鲜半岛从此处于分裂状态。1948年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58年,朝鲜宣布完成了城市、农村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1970年宣布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1991年9月17日同韩国一道加入联合国。
国家称谓
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称其为“朝鲜”;韩国、港澳台地区、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称其为“北韩”(英语:North Korea 韩国语:북한);日本称其为“北朝鲜”(平假名:きたちょうせん)。
国名由来
1392年,“王氏高丽”三军都制使李成桂废黜了亲蒙古帝国的高丽第三十四代王,为了争取明朝的支持,李成桂向明朝称臣。李成桂建立政权以后,派使臣请求明朝更改高丽国号,明太祖朱元璋取“朝日鲜明”之意,赐国号“朝鲜”,史称“李氏朝鲜”。《明史》记载:“冬,成桂闻皇太子薨,遣使表慰,并请更国号。帝命仍古号曰朝鲜。”
1948年,朝鲜劳动党领导人金日成在朝鲜半岛北半部建国时,采用了“朝鲜”这一称呼,定国名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基本概况】
朝鲜国旗地理概况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领土面积为122762平方公里。位于亚洲东部朝鲜半岛北端,北部主要与中国接壤,东北端与俄罗斯有陆地边界,南部隔军事分界线与韩国相邻。朝鲜东面为日本海(包括东朝鲜湾),西南面为黄海(包括西朝鲜湾)。朝鲜平均海拔高度440米,山地约占国土面积80%,朝鲜海岸线全长约6000公里(包括岛屿海岸线)。属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12℃,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1200毫米。
朝鲜最高峰是白头山(海拔2750米),北部多为山区,东北地区多深狭的山谷,而海岸平原大部分都在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3.9%。中朝界河鸭绿江是朝鲜最长的河流,位于朝鲜东北部赴战岭山脉与狼林山脉之间的长津湖是朝鲜最大的湖泊。朝鲜最大的城市是首都平壤,其他主要城市包括南部的开城、西北部的新义州、东部的元山和咸兴以及东北部的清津。
朝鲜国徽国旗
朝鲜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旗面中间是一条红色的宽带,上下各有一蓝边,在红色和蓝色之间是白色的细条。在红色宽条中的靠旗杆一侧有一白色圆地,内有一红色五角星。红色宽条象征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顽强斗争的精神,白色象征朝鲜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蓝窄条象征团结、和平,红五角星象征革命传统。
国徽
朝鲜国徽呈椭圆形。由红色绶带束扎的稻穗构成椭圆形图案,顶间一颗光芒四射的红五角星,其下有朝鲜革命圣地白头山。国徽中间为水坝、水电站、高压输电线架等图案,底部的红色饰带上用朝鲜语写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红五星象征革命,水电站和稻穗分别象征工人、农民、红色绶带束扎在国徽周围象征团结和胜利。
国歌
《爱国歌》。创作于1947年,作词者为诗人朴世永(1902年~1989年),作曲者为音乐家金元均(1917年~2002年)。朝鲜在2007年5月30日对国歌重新谱曲,加强了推进感,使整个乐曲更加有层次,听起来更加激昂雄壮。
国花朝鲜国花金达莱
木槿花,朝鲜称为“木兰”,韩国称为“无穷花”。其寓意是长久开放的花,象征长久的繁荣、喜悦、幸福。
国庆日
9月9日(1948年)
人口
2292.8多万(2005年)。全国为单一的朝鲜人,通用朝鲜语。
首都
平壤(Pyongyang),人口约200多万。下设18个区、4个郡。年平均气温9.7℃。
重要城市
平壤(Pyongyang)是朝鲜首都、直辖市和第一大城市。位于朝鲜半岛西北部,跨大同江两岸,新义州东南284公里、元山以西226公里和南浦东北54公里交汇处,西距河口约100千米。包括 13 个区和 3个郡,面积约2000 平方千米 。人口约 200 万 。位于平壤平原北端,地势北高南低。大同江流经市区 。
江界 江界位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部,是朝鲜慈江道的首府。整个城市在将子江的右岸,前临河食崖,背依狗岘岭,地势险要,是李氏朝鲜时期的古城。
清津 清津是朝鲜咸镜北道的首府,为朝鲜第三大城市,是朝鲜北部重要的工业城市,人口约为700,000人。清津位于咸镜北道南部的轮城川河口,东临日本海镜城湾。东北部是罗先市、西部是富宁郡及茂山郡、南部是镜城郡、北部是会宁市。面积约5000平方千米(包括郡)。市区人口约49万。
南浦 南浦是朝鲜西海岸的关口城市和工业城市,是朝鲜的贸易港。临黄海的西朝鲜湾。背负丘陵,居大同江下游左岸,距河口1.5公里。首都平壤的外港(相距70公里)。人口24.1万(1980)。南浦也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有色金属工业和造船工业中心,有铜、铅、锌冶炼厂。面粉、丝织业发达,还有机械厂、玻璃厂等。渔业基地。附近广梁湾为最大盐场。
国家政要
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防委员会委员长、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正日;国防委员会第一副委员长赵明禄,1998年9月任职;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金永南,2003年9月当选;总理金英日,2007年4月当选。
国家格言
强盛大国(강성대국)
行政区划
朝鲜全国划分为3个直辖市,3个特区,9个道:
分别为平壤市、开城市、南浦市;新义州特别行政区、开城工业园区、金刚山观光地区;平安北道、平安南道、两江道、慈江道、咸镜北道、咸镜南道、黄海北道、黄海南道、江原道。
主要节日
2月16日 金正日花节:伟大领导者金正日诞辰纪念日(1942)
4月15日 太阳节:伟大领袖金日成主席诞辰纪念日(1912)
9月9日 国庆节(1948)
10月10日 朝鲜劳动党建党纪念日(1945)
【发展历史】
史前时期
根据考古研究发现,在数十万年前,朝鲜半岛之上已有原始人类居住。朝鲜半岛的旧石器时代始于公元前50万年,公元前10世纪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到了公元前4世纪进入铁器时代。韩国和朝鲜史学家猜想朝鲜人原来是生活在亚洲北面大陆的阿尔泰语系各民族,逐渐迁移到朝鲜半岛北部而衍变而来。
传说时期
根据神话传说,朝鲜历史最远可以追遡至檀君建国。根据传说公元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变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为图腾的部落女子)所生的后代檀君王俭在现在的平壤建立王俭城,创立古朝鲜国——檀君朝鲜,意思就是“宁静晨曦之国”。檀君统治朝鲜1500年之后退位成为山神。此神话传说记载于《三国遗事》之中。
箕子朝鲜时期
西周灭商之后,商朝遗臣箕子到朝鲜半岛与当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国”。公元前3世纪末,朝鲜历史上第一次有所记载。在中国汉朝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并得到周朝的承认而成为诸侯。史称“箕子朝鲜”。
根据朝鲜史书《三国遗事》所载,檀君的后人在箕子来到朝鲜之后,带著人民南迁,以免和箕子带来的人形成冲突。这些人后来成为了三韩的始祖。
箕子朝鲜在朝鲜半岛统治了近一千年。根据朝鲜《太原鲜于氏世谱》,朝鲜的鲜于氏源自箕子朝鲜的后人。而他们从箕子开始,一共经历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纪才被燕人卫满取代。箕子的后代箕准逃至南方,与三韩合流,三韩中的“辰韩”便是箕子后代。
王氏高丽和李氏朝鲜时期,由于儒学兴盛的关系,箕子朝鲜受到极大的推崇与赞赏。朝鲜人时常以“箕圣”来称呼箕子,而称自己的国家叫“箕圣国”。
卫氏朝鲜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燕国的将军卫满率燕民进入朝鲜,并成为箕子朝鲜的宫相。于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带建立卫氏政权,推翻了箕子朝鲜的政权。这是朝鲜历史上第二个王朝,称“卫氏朝鲜”。
汉四郡与三韩时期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史称“汉四郡”。
公元前82年,因为古朝鲜人和当地部族的抵抗,废止临屯和真番的两郡。公元前75年玄菟郡迁移到辽东。乐浪郡,在朝鲜半岛北部迁移很多次,王莽政权的新朝时期乐浪独立,在公元30年东汉收复乐浪郡。 在东汉末年,辽东的公孙氏在乐浪郡南部设立带方郡。
在朝鲜半岛南部,由土著部落形成几个部落联盟,沃沮、濊、马韩、辰韩、弁韩。后来马韩统一三韩,建立以辰韩、马韩和弁韩为中心的辰国。
三国时期
汉朝灭亡,进入魏晋和南北朝时期,中国经历几次大战乱。虽然西晋和十六国时期的前燕都曾控制过原来汉朝在朝鲜北部的领地,但最终还是因为集中精力在中原的争夺而逐渐丧失了对该地区的控制力,于是,在中国东北南部形成了高句丽王国,并逐渐强大,最强盛时曾控制中国辽东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的原“汉四郡”地区。
前1世纪中叶,马韩建立的辰国也开始解体。其旧领内出现的新罗、百济开始日渐强盛。公元4世纪,朝鲜形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时期,史称“朝鲜三国时期”。
百济(前18年~660年)是由马韩部落发展起来的国家,并且在3世纪末完全统一了马韩54国。百济依靠向中国南朝各代朝廷遣使朝贡的方式,从中国吸收文化并向日本传播。新罗是辰韩中一个小部落形成的,公元660年,百济被新罗和唐朝的联军所灭。位于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是这一时期半岛的霸主。据高句丽“好太王碑”碑文的记载,高句丽好太王迫使百济和新罗臣服于高句丽,并且击退了入侵新罗的日本军队。
统一新罗时期
新罗以向唐朝称臣的条件与新兴的唐朝结盟,唐高宗在位时,唐朝大军于公元660年联合新罗攻灭百济,次年进攻高句丽,久围平壤不下而返。668年,唐高宗再次出兵,最终于当年9月攻克平壤,并由大将薛仁贵在高句丽与百济旧地建立安东都护府。至此之后高句丽政权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676年,由于出现反抗以及唐朝还要防御突厥的威胁,唐军从百济故地撤退并将该地转交新罗,新罗最终得以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定都庆州,效仿唐朝的国家制度进行统治。
9世纪,新罗各地农民起义。900年,部队将领甄萱称王,建立后百济国,定都光州;903年起义僧侣金弓裔称王,于新罗北及西北建立泰封国(先号摩震国),定都铁原;918年,王建建立政权,定国号“高丽”,史称“王氏高丽”;和原新罗并称为“朝鲜后三国时期”。新罗于935年被王氏高丽所灭,新罗时代结束。
王氏高丽时期
918年,后高句丽的弓裔王的部将王建被部将拥立为王,迁都至自己的家乡开城(松岳),改国号为“高丽”。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建立高丽王朝。993年,高丽被辽朝击败,被迫断绝和宋朝关系,向辽国称臣;1127年,被迫臣服金国。
在抵御契丹和女真期间,高丽的军人势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将郑仲夫为首,发生两次政变,政变军人废立国王,大杀贵族文官,最终建立了武将崔忠献挟持国王的“都房”政权。1231年,蒙古进攻高丽;1258年,崔氏政权瓦解,国王投降蒙古。不服投降蒙古的三别沙发动抗蒙古战争;1273年,蒙古占领济州岛,结束抗蒙古战争。
1280年,元朝为了进攻日本在朝鲜半岛设置征东行省,在高丽首都派遣“达鲁花赤”控制高丽国政,高丽国王只能住在江华岛上。1281年,随着进攻日本失败曾一度解散征东行省;1287年,复设征东行省,并以高丽王兼任征东行省达鲁花赤,高丽成为元朝的藩属国。直到1356年恭愍王回复时,王氏高丽才重新掌握统治权。
李氏朝鲜时期
1388年,高丽国王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则早已决心归附明朝,他从鸭绿江边回兵占领首都开城并发动政变;1392年,废黜高丽国王,自立为王,向明朝遣使称臣,遵照明太祖朱元璋的旨意,改国号为朝鲜,定都汉阳。
李氏朝鲜实行推崇儒学、排斥佛教的政策。对中国采取事大政策。1591年日本的丰臣秀吉派兵20万侵入朝鲜,一度占领平壤。中国派军援朝;1598年日军被中朝联军击溃,朝鲜将领李舜臣和中国将领邓子龙互相支援,最后都壮烈牺牲。史称“壬辰倭乱”,中国称“万历援朝战争”。
1618年,明朝和后金作战,朝鲜派军援助明朝;1636年,清军攻占朝鲜,朝鲜国王投降,改向清朝朝贡,成为清朝的册封国。
1863年,朝鲜哲宗死后无嗣,由王族李昰应之子即位,史称朝鲜高宗,李昰应为“大院君”摄政,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封建势力,对外闭关锁国,放火烧毁进入朝鲜抢劫的美国军舰,并多次击退美国军舰的进攻,击毁三艘美国军舰。
1873年,高宗成年亲政,大院君停止摄政,闵妃外戚集团掌权,日本军舰进入汉江口,迫使朝鲜签定不平等的《江华条约》。1882年,由于闵妃外戚闵谦镐克扣军饷,朝鲜改革派在日本政党协助下,策动了壬午兵变。兵变中起义士兵杀死日本公使馆官员,攻入王宫。闵妃化装成宫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闵妃请求下,中国派吴长庆率三千兵入朝鲜镇压兵变,囚禁大院君,闵妃外戚集团重新掌权。从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鲜驻军。
朝鲜贵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开化派”和以闵妃为首的“守旧派”。1884年12月4日,开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划,依靠日本军队发动政变,杀死守旧派官员,宣布和清政府断绝关系,即为“甲申政变”;袁世凯统率的清军应守旧派要求,于6日开进王宫,击败日军,杀死开化派首领,部分开化派首领逃往日本,守旧派重新掌权。
1894年,朝鲜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朝鲜朝廷无力镇压,于是要求中国军队入境镇压。6月6日中国军队在牙山登陆,日本军队也以次为借口趁机于7月6日在仁川登陆,并发动壬午事变,占领汉阳,强迫朝鲜签定《济物浦条约》(济物浦即今天的仁川)。并且组织亲日派政府镇压了农民起义。1894年日本军队袭击驻朝鲜的中国军队,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以后朝鲜停止与中国的宗藩关系。
1895年4月,清朝战败,签定《中日马关条约》,承认朝鲜是自主之国,于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鲜朝廷宣布终止与清朝的册封关系。同年,日本暗杀了有反日倾向的明成皇后。1896年,朝鲜高宗在俄国支持下,成立大韩帝国,从此李氏朝鲜改国号为“韩”。1904年,日俄战争后,俄国战败,朝鲜政权彻底被日本控制。1905年,签订《乙巳保护条约》,朝鲜成为日本的“保护国”。1906年,日本在朝鲜设立日本派出的“统监”政权。1907年,日本强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继位。1909年,日本第一任统监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死。
日本统治时期
1910年8月,日本迫使大韩帝国同之签定《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半岛,设立朝鲜总督府,进行殖民统治。日本将大韩帝国王室封为日本贵族,逼迫高宗退位,拥立纯宗。
1919年3月1日,因日本禁止在学校内使用朝鲜语,朝鲜半岛展开大规模反抗活动。柳宽顺等青年学生在汉城(首尔)钟路区的塔洞公园发表“三一独立宣言”,并把独立宣言传遍全国。这些独立活动唤起人民的反抗意识,民众冲击各地的日本警察机关,而引致日本警察的暴力镇压。史称“三一运动”。同年,朝鲜独立运动领导人先后在海参崴、上海、汉城成立临时政府。最后,三处临时政府合并于上海“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临时政府获得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政府以及法国、波兰等国的承认。
1939年上海沦陷后,临时政府几次迁移,最终于1940年9月迁至当时中国的战时陪都重庆。在中国政府帮助下,朝鲜复国运动人士在中国成立“韩国光复军”和“朝鲜义勇队”。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临时政府于12月9日向日本宣战。1942年5月15日,中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两支武装合并为韩国光复军,交由临时政府直接统辖。1945年11月23日,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迁回国内,光复军也于次年返国。
从1932年起,朝鲜共产主义者金日成领导的游击队在中国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活动。金日成抗日部队曾在1937年占领朝鲜北部的普天堡,1941年被迫退出到苏联。
现代
1945年2月,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安排,朝鲜半岛由美国、苏联、英国、中国共同托管;8月15日,日本投降,美国和苏联随即改变计划,商定以北纬38°为在朝鲜半岛接受日军投降的分界线(三八线)。在美苏的各自支持下,朝鲜半岛南部于1948年8月成立大韩民国,朝鲜半岛北部于1948年9月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朝鲜人民军起初一路胜利,将韩国军队压制到釜山一带,于是美国决心介入,派兵在仁川登陆。朝鲜军面临拦腰斩断之势,被迫撤退。并被美军一路压制到鸭绿江一带,在这时中国也介入。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帮助朝鲜。
经过反复的拉锯战以后,1953年7月27日,双方最终决定以临时分界线(三八线)为界,中朝军队同联合国军签定停战协定,并由联合国指派永久中立国瑞士及瑞典驻军于共同警备区,以监察朝韩两国在边境的军事行动。1958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半岛,而美国军队至今仍驻扎在韩国。
[编辑本段]【政治制度】
宪法
1998年9月,朝鲜最高人民会议第十一届一次会议对于1972年颁布、1992年修订的宪法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和补充。新宪法写入了拥戴已故国家主席金日成为“永远的国家主席”的内容;政府改称内阁(原称政务院);改最高人民会议常设会议为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删除“国家主席”一节,撤销原国家权力最高领导机构中央人民委员会;规定国防委员会为“国家主权的最高军事领导和全面管理国防的机关”。经济方面,在强调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民族自立经济的同时,加入了“独立核算”、“运用经济杠杆”、允许集体单位从事外贸、鼓励机关、企业、团体同外国的法人或个人进行企业合营和合作等内容。在公民权利方面新增了“保护著作权、发明权、专利权”、“公民有居住和旅行的自由”等内容。
议会
最高人民会议,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议员由选举产生,每届任期5年。2003年9月第十一届最高人民会议选出议员687名。会议由议长主持,现任议长崔泰福。闭会期间的常设机构为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常任委员会委员长为金永南,2003年9月当选。
国防委员会
国家最高军事领导机关和全面管理国防的机关,由最高人民会议选举产生,向最高人民会议负责,任期5年。国防委员会由委员长、副委员长、委员组成。委员长统率、指挥全国一切武装力量,并全面领导国防工作。委员长金正日,第一副委员长赵明禄、副委员长李用茂。
国家元首
金日成(已故)为“永远的国家主席”;金正日为最高领导人,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防委员会委员长、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永南为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对外代表国家,与外国元首互换贺电、贺信,接受外国使节递交的国书。
政府
内阁,国家行政执行机关和全面管理国家的机关,任期5年。本届内阁2003年9月选出,主要成员:总理金英日(2007年4月当选),副总理郭范基、卢斗哲、全胜勋。
司法机构
(一)审判机关
有中央裁判所、道(直辖市)裁判所、人民裁判所(基层法院)和特别裁判所。中央裁判所是国家最高审判机关,所长由最高人民会议任命,任期5年。现任所长金炳律,2003年9月任职。
(二)检察机关
有中央检察所,道(直辖市)、市(区)郡检察所和特别检察所。中央检察所是国家最高检察机关,所长由最高人民会议任命,任期5年。现任所长李吉松,2003年9月任职。
主要政党
(一)朝鲜劳动党
执政党,前身为朝鲜共产党,成立于1945年10月10日,1946年8月28日与朝鲜新民党合并为朝鲜劳动党,1949年6月29日与南朝鲜劳动党合并。建党纪念日为1945年10月10日,现有党员400多万。该党目标是实现“全社会主体思想化,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该党在中央设中央委员会,在各道、市、郡设相应党委员会,在基层单位设基层党委员会。总书记金正日,1997年起任职。
(二)朝鲜社会民主党
原名朝鲜民主党,成立于1945年11月3日,由反对日本殖民统治的中小企业家、商人、手工业者、农民和基督徒组成。1981年改称现名,党员3万多人。委员长金英大,1998年8月当选。
(三)天道教青友党
成立于1946年2月8日,主要由信奉天道教的农民组成。委员长刘美英,1993年7月当选。
此外,朝鲜还有祖国统一民主主义战线、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等社会团体、组织。
[编辑本段]【主要领导】
朝鲜最高领导人
金正日(朝鲜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防委员会委员长、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1942年2月生。1960~1964年在金日成综合大学学习。1964年起在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工作。1973年9月当选党中央书记,翌年2月当选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1980年10月在朝鲜劳动党六大上当选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和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1990年5月任国防委员会第一副委员长。1991年12月任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1992年4月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元帅称号。1993年4月任国防委员会委员长。1997年10月出任朝鲜劳动党总书记。1998年9月和2003年9月再次被推举为国防委员会委员长。)

【2】朝鲜王朝
指朝鲜半岛历史上的“朝鲜王朝”,又称“李氏朝鲜”,1392年建立,1897年改国号为“大韩帝国”,1910年被日本灭亡。
1392年,“王氏高丽”三军都制使李成桂废除了亲蒙古帝国的高丽王朝第三十四代王,为了争取明朝的支持,李成桂派使臣向明朝称臣。中国明朝皇帝朱元璋(明太祖)取“朝日鲜明”之意,赐国号“朝鲜”,史称“李氏朝鲜”。
【3】古朝鲜
指朝鲜半岛历史上的古朝鲜,包括箕子朝鲜、卫氏朝鲜。
箕子朝鲜:中国先秦时代的地方政权;
卫氏朝鲜:中国汉代的地方政权。
“箕子朝鲜”和“卫氏朝鲜”虽然当时存在,但这两个名称却是后人追加的称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