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腔是如何形成和推广的?

如题所述

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弋阳腔一路北上来了北京,和当地的方言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京腔。

北京作为元代与明代的国都,一直都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尤其是经过元曲的洗礼之后,曲艺在北京盛极一时,几乎是人人追捧。

戈阳班艺人来到北京之后,北京的居民立刻就喜欢上了这种唱腔,被弋阳腔那粗犷嘹亮的声腔深深地吸引着。每当他们听到粗犷中带着细腻,高亢里夹着婉转的弋阳腔,就身不由己地停下脚步,驻足倾听。

面对这种极具特点的高腔,北京曲艺界的艺人立刻就意识到在北京这个地方戏曲发展的新机遇到来了。

北京戏曲艺人在弋阳腔进入北京之后,立刻带艺投师,进入了弋阳腔戏班,向弋阳腔戏班学习。北京当地艺人一进入弋阳腔戏班,立刻就被弋阳腔深深地吸引了。

尤其是他们体会到弋阳腔那种“随心令”、“顺口可歌”的民间艺术创作的传统。让北京艺人立刻就意识到自从元代以来一直束缚他们曲艺发展的原因。就是他们太刻板地追求正统文化,忽略了民间文化。

终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融合,北京本土艺人将弋阳腔的优秀精华全部融会贯通,结合本地的唱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京腔,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红遍了大江南北。

这一天康熙皇帝的老师陈庭敬微服出行,察看民情。当他走到天桥附近的时候,远远地就听到前方爆发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

陈廷敬带着随从来到人群之中,他看到一个丑角艺人正在看台上表演。这个丑角插科打诨,动作夸张滑稽,引来观众一阵阵的喝彩。

陈廷敬在欣赏表演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那就是丑角的语言是官话,不论来自什么地方的人都可以听懂。所以表演的场面非常火爆,喝彩的声音来自天南海北,各地人都有。

陈廷敬是一代名臣,继承了儒家正统思想,忧国忧民,以民生为重。当他发现这个以官话为传播方式的戏曲形式之后,立刻意识到这种戏曲形式很快就会成为梨园界的主流。

为了帮助这种能够给整个国家百姓都带来快乐的新的腔调的成长。陈廷敬在天桥这个繁华的地方,公布了自己的身份,并且当着众人的面,对表演的艺人发出了邀请,请他们进自己的王府进行表演。

戏班班主接到了陈廷敬的邀请,感觉受宠若惊,连忙表示一定会精心准备,在表演的时候拿出最高的水平。

到了戏班表演的日子,陈廷敬广邀好友,不少朝廷的官员都齐聚于陈廷敬的家中,准备欣赏陈廷敬赞不绝口的戏曲,甚至连康熙皇帝都亲自到场准备见识一下。

这一晚陈廷敬家鼓乐喧天,乐器声整整持续到后半夜才偃旗息鼓。观看了京腔戏班表演的康熙皇帝以及各位朝廷命官纷纷对京腔赞不绝口。京腔经过这一次的表演,一举成为北京城最受官宦喜爱的唱腔。

清代康熙、乾隆之际曾盛极一时。当时曾有“南昆、北弋”之说,其中“北弋”即指京腔。

据《都门纪略》记载:

我朝开国伊始,都人尽尚高腔,延及乾隆间,六大名班,九门轮转,称极盛焉。

可见当时弋阳腔在北京极其盛行,而且它的足迹已经遍及广东、湖南、四川、湖北、山西、山东、河南、云南、贵州、浙江、安徽、福建等省,成为一个极重要的剧种。

弋阳腔属于高腔类,它的声腔都有高亢的特点,但京腔却显得婉转柔和,且很明显。如《影梅庵忆语》所记明代末期陈圆圆唱的“燕俗之剧”就是这样:

以燕俗之剧,咿哑啁哳之调,乃出之陈姬身口,如云出岫,如珠在盘,令人欲仙欲死。

“咿哑啁哳之调”、“如云出岫,如珠在盘”,这与“音遏行云”、“歌喉嘹呖”充满昂扬之气的风格相比,有着天壤之别。此外,有关京腔的描述还多次使用“咿唔”、“咿唔如话”之类的词,显示出京腔低缓、柔和的特征。

京腔在伴奏乐器上也不同于其他高腔,用丝弦伴奏。《消寒新咏》论及乾隆末年京腔演员王德官时称:

王德官,宜庆部小旦。貌与罗荣官相埒。面圆如杏,饶有风韵。丝弦咿唔中,声音亦复嘹亮。

非常明显,京腔伴奏使用了丝弦。由于使用丝弦,唱腔受到影响,起了变化。“丝弦咿唔”在先,声音“嘹亮”在后,声音的嘹亮用“亦复”二字来表述,给人的感觉似乎歌声并不那么高亢,“高亢”未得到突显。

《消寒新咏》“邱玉官”条石坪居士说得更具体,称:

余到京数载,雅爱昆曲,不喜乱弹腔,讴哑咿唔,大约与京腔等。

史料所见,还有“工尺咿唔如话”、“余小习举子业,键户吚唔”之语。“咿唔如话”说明声音很低,像说话一样。京腔在丝弦的伴奏下,唱腔婉转柔和。

京腔有专用击节锣鼓名叫汤锣,汤锣作为高腔的一种,京腔保持了击节的传统《扬州画舫录》称:

京腔用汤锣不用金锣。

可见“汤锣”是京腔的专用锣,以区别其他声腔击节用的伴奏器具。这也说明京腔在用锣方面与弋阳诸腔的不同。

另外京腔的丑角有突出成就,“京丑”在花部诸腔中首屈一指。《扬州画舫录》称:

唯京师科诨皆官话,故丑以京腔为最。

该书还从观众需求的角度将当地丑角与京丑进行了比较,指出当地丑角因不通官话,受制于乡语,致使不能作进一步的发展。指出:

吾乡本地乱弹小丑……终止于音乡谈,取悦于乡人而已,终不能通官司话。近今春台聘刘八入班,本班小丑效之,风气渐改。

京丑的艺术水准得以展现、京腔拥有众多的观众和具有更为广泛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官语”——京白的使用,而且,京丑对后世戏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其他声腔的丑角改用北京话,后来丑角都变成了“京片子”,所谓:

南国优贩,妙选子弟。首工京话,语柔声脆。

与“京腔”同一时期,“弋阳腔”也在北京使用,而且,二者多处并列出现在同一条史料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