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著作

如题所述

自从当了妈,就踏上了育儿这条路。“妈妈”这个身份,让我重新爱上了阅读。每当育儿路上遇到困惑,我都习惯从书本中找答案。

孩子1岁之前,妈妈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希尔斯亲密育儿》、《崔玉涛图解育儿百科》、《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等都能派上用场,孩子1岁以后,关注点则转移到孩子的习惯养成和性格培养上。

现在孩子能接触到的诱惑越来越多,电视手机游戏机,可乐蛋糕巧克力,吃的喝的玩的应有尽有。如何让孩子正确面对诱惑?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如何在应对孩子不同需求时,还能保持良好的沟通?这些都成为摆在妈妈面前的问题。

本期书单的6本书,将有助于解决妈妈心中的这些疑惑,让育儿更有底气。

1. 《反溺爱》:正确和孩子谈钱,培养高财商的孩子

《反溺爱》是美国畅销书作家罗恩·利伯的作品,得到经济学家薛兆丰、天使投资家徐小平、儿童教育作家三川玲等育儿和经济领域多位大咖的推荐。

很多妈妈认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不跟孩子谈钱就是在保护孩子,让孩子免受金钱的侵蚀。殊不知,越让孩子远离金钱,越是在害孩子。金钱不是万恶之源,不能正确对待金钱才是。

拿给孩子零花钱来说,把钱给孩子花就够了吗?罗恩·利伯建议,要引导孩子把零花钱分成三类,分别用于消费、储蓄和捐献。消费的部分,是让孩子买现在想买的东西。储蓄是为未来打算,让钱增值,实现更大的目标。捐赠的部分,是让孩子明白感恩和付出。

罗恩·利伯在《反溺爱》中指出,钱是中性的,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工具,可以用来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和优秀品格。比如,孩子的零花钱和培养耐心有关,孩子的工作和培养毅力有关,学会聪明消费与取舍的智慧有关。通过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可以培养自控、乐观、坚毅的孩子。

2. 《孩子,别玩手机了》:教孩子控制手机,而不是被手机控制

《孩子,别玩手机了》的作者是美国教育专家德沃拉·海纳特,她常年从事数字时代育儿方法的研究。德沃拉·海纳特介绍了触屏时代的7个教育关键,这7个教育关键,既是对孩子玩电子设备的具体建议,又能促使家长深度思考,走出对电子设备的认识误区。

电子设备不是洪水猛兽,手机和电脑的存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当然也消耗掉很多时间。家长需要做的,不是让手机电脑远离孩子的生活,而是能让孩子正确面对电子设备,正确认识和合理应用电子设备。

解决孩子玩手机的问题,要从根源入手。了解孩子玩手机背后的需求,采取有效行动影响孩子而不是控制孩子,有智慧地介入孩子的网络世界,引导孩子建立交友界限等等。让孩子放下手机并不难,只要能找到适当的方法,孩子就能控制手机,而不是被手机控制。

3. 《不急不吼做妈妈》:妈妈也可以不唠叨

《不急不吼做妈妈》的作者是日本教育专家山崎房一,她推崇“少唠叨、不指责、多鼓励”的家庭理念。她开设过多年的“妈妈心理学讲座”,让很多爱唠叨和容易情绪失控的妈妈改变了自己,变成了不唠叨、情绪稳定的家长,妈妈的转变让曾经的“问题”儿童变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唠叨的出发点是爱,但爱的语言,经过唠叨的加工就变味了。孩子嫌麻烦,妈妈费唾沫,还容易让孩子失去自信,原来在妈妈眼里,我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办不好。

妈妈为啥这么爱唠叨?是因为理想和期望的落差,有妈妈自己无法实现的理想,也有孩子没达到父母期望带来的落差。山崎房一指出,孩子尚在襁褓时,神圣的母性发挥“上帝之手”的积极作用,一旦到了孩子慢慢懂事渴望自立的时候,过度的母性会让孩子感到厌烦。

摒弃掉过度的母性,接受自己,对孩子合理期望,把孩子当成独立个体,用肯定和认可代替唠叨,逐渐戒掉唠叨,做一个不急不吼的妈妈。

4. 《抗压力·亲子篇》:培养孩子抗压力,让孩子更乐观

《抗压力·亲子篇》的作者是日本积极心理学专家久世浩司,他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日本首家积极心理学学校的创办人。

久世浩司认为,提高孩子的抗压力,要从五方面入手:自尊心、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乐观性和人际关系质量。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强化孩子某方面的特质,让孩子成为抗压儿童。

这5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孩子有自我效能感和乐观的心态,就能有更强的情绪调节能力;孩子乐观自尊,就能有更稳固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挫折不会等孩子长大才来,培养抗压力自然也应该从娃娃抓起。其实不只是孩子,大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能得到不少启发,比如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如何让自己变得乐观,如何提升自我效能感和自尊。言传身教胜过一切规则道理。

5. 《当孩子遇见书》:引导孩子爱上阅读

《当孩子遇见书》的作者是日本童书作家中川李枝子,她有17年的保育经验,常年跟孩子相处让她对孩子,对绘本都有很深的了解。《当孩子遇见书》,就是一本很温暖的关于孩子和书相处的书。

孩子总反复看同一本书,孩子看书从不按顺序,孩子总让妈妈给读书,就算没有字也不自己读……这些曾经困扰妈妈们的问题,在《当孩子遇见书》中都能得到解答。

孩子喜欢让妈妈读书,是因为他们喜欢坐在妈妈膝盖上,喜欢听妈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书,他们享受这种“膝盖上的幸福”。

妈妈要“亲自”给孩子读绘本,而不是用视频音频电视节目讲故事来代替。妈妈的声音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妈妈用不同的音调和语速给孩子读书,会帮助孩子理解绘本,爱上绘本。

绘本能帮孩子快速融入集体,更快熟悉环境,孩子能从书里找到生活的影子,找到自己生活的方向。中川李枝子字里行间传达的都是真正理解孩子,才能让孩子和书成为最好的搭档,让绘本真正融入孩子的生活。

6. 《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帮孩子养成好习惯

《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的作者是美国实战派育儿专家伊丽莎白·克拉里,她推崇“不打骂、不溺爱”的优雅教养法,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帮孩子养成好习惯。

孩子乱扔东西、一意孤行,孩子在餐厅大喊大叫怎么办?在《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中都可以找到答案。伊丽莎白·克拉里融合了行为修正、交互分析及阿德勒-戴克斯法等多种心理学策略,结合了她40年的幼教经验,总结出一套有效影响孩子的具体技巧。

伊丽莎白·克拉里认为,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事前采取措施避免。她提出避免冲突的4个原则:事前考虑周全、讲明期望、整理情绪和订立规则。

比如,你带孩子去度假,车子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孩子想吃冰激淋。很明显孩子的要求没办法得到满足。你会怎么办?摆事实讲道理?馋虫发作的孩子很难听得进去,可能还会哭闹。

问题得不到满足,那就满足孩子的情绪。用“画饼充饥”的方法跟孩子畅谈,“你想吃什么口味的冰激淋,要几个球啊”之类的问题,让孩子开始思考接下来即将发生的好事儿,就能避免孩子情绪失控大吵大闹了。

在孩子的喂养问题上,妈妈们可以按照权威人士和专家的说法,对孩子进行更科学的喂养,但在教育问题上却没有标准答案。

没有一本书讲的方法能解决所有问题,书只能作为参考,给人们指引方向。具体的实践和方法都要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和家庭条件做出选择,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孩子的反馈不断调整。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核心天性,妈妈们要做的,是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孩子,让孩子养成好习惯,而不是强行改变孩子的本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3
蒙台梭利五本原著比较好,可以入门,五本是,《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

简介及推荐理由:

1.《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是一部系统阐述蒙台梭利方法和“儿童之家”教具使用的操作手册。蒙台梭利在美国传授教育方法期间,应无数对她的教育方法感兴趣的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写下了这本操作性手册。让老师和家长更易理解蒙氏教育方法的精髓,并指导儿童自由、健康地成长。

2.《童年的秘密》详尽地告诉父母,儿童的成长有着其内在的精神驱动和规律,儿童的成长需要依靠他们自身不断的有意识的、自主的、独立的与外界环境进行活动(书中称为工作)来获得。成人如果想促进儿童成长,最重要的是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安全的环境,尊重并理解孩子的行为,对他们的行为尽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导”。儿童自然会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该如何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会逐渐成长起来。

3.《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是蒙台梭利博士的第一本儿童教育专著,被译成20多种文字,是她对自己亲手创立的“儿童之家”的经验总结。正是这本书的问世,使她成为全球儿童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本书是蒙台梭利博士对她所进行的教育创新背后的理论原则的揭示,向父母、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介绍了蒙台梭利方法的指导原则,传授了如何“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自由地学习”。通过本书所介绍的方法,孩子能培养自己的秩序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4.《发现孩子》: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5.《有吸收力的心灵》是蒙台梭利博士最受欢迎,并且最能体现她理论创新意义的书。在这本《有吸收力的心灵》中,我们处处能见到她那些至今仍然超前而且十分重要的思想。如教育并非“老师做了什么”,人类自身的自然发展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孩子的知识不是完全通过教育得到的,而且通过儿童在他们所处的环境中吸取经验获得的;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课程和时间表上,它必须符合人类自身的实际等。在本书中,蒙台梭利博士在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精确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人的生活中这个最早的然而却又是最具决定意义的时期里出现的种种现象,不仅表现出她深邃的洞察力,而且指出了成人应对此负责。她确实对目前人们已普遍接受的“教育自出生开始”的必要性赋予了实际的意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23
一、 家园结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对孩子的生活照顾的是无微不至,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结果,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坏习惯。况且幼儿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儿园接受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不配合,孩子回到家后,可能很快便弃之一旁。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

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可以制定家园联系表、家园信箱,使家长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定期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围绕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运用各种形式,使幼儿家长真正了解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究竟有哪些内容,指导家长用科学的育儿方法,循序渐进,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可以让家长亲眼目睹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自己孩子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寓教育于游戏之中,让家长和幼儿在愉快的环境中,受到教育。

家庭也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父母要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围。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上进心;其次,要创设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使幼儿从小萌发爱美爱整洁,爱护物品,生活有规律等良好行为习惯。最后,要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这样,才能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榜样激励。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成人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和家长应该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如:为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解决有些幼儿不愿洗手的坏毛病,老师对已经养成洗手习惯的幼儿用照相机拍照下来,然后在班级的小红花园地里展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