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八大怪都是啥?

如题所述

陕西八大怪具体如下:

一、【房子半边盖】 多见于关中农村,通常房屋呈“M”型,习称厦子房,两个半边房子对称修建,中间开门。功能:山墙高耸,安全防贼;墙厚屋高,冬暖夏凉。这种房子结构也区别于官房,古时的衙门或庙宇均为人字形弓脊房,窗户是敞开在外的。这种结构让农村人感觉不安全,还是房子半边盖,两对檐呈“M”型,四周高墙厚门,夜里睡觉心里踏实。

二、【手绢头上戴】关中人称手绢为“帕帕”,昔时关中农村妇女头上一年四季都顶着帕帕。功能:妆饰点缀,防尘遮灰。民间歌谣:“瓜女子,纳底子,纳不过,吃黑馍。”昔时娶媳妇,年轻人有玩闹“抢帕帕”沾喜之习俗。另外,昔时关中农村人去“吃汤水”时,口袋里时常是装着“帕帕”的,谓之“汤水帕帕”。便于擦嘴么,我看这比现代人用餐巾纸擦嘴更环保。

三、【不坐蹴起来】昔时关中乡下的老汉小伙习惯于疙蹴在凳子上,常见有人疙蹴门前的碌碡上,端着大老碗边吃边聊,也算是一种原生态的农村文化现象吧。猜想或许古时的“军户”有关,纥蹴着便于随时起身奔跑,一有敌情,撂下饭碗就走,故习而广之。曾有女战友学陕西话,说:“有板凳你蹉哈(坐下),莫有板凳你疙蹴哈。”

四、【锅盔象锅盖】 民间烙锅盔有大有小,大者叫锅盔,小者叫饦饦。关中农村铁锅的直径,大概有六七十公分,烙锅盔的时候,就可着锅的大小做面饼,厚约一指许,放入锅内,灶火用麦秸烧,刚烙好的锅盔外焦里软,很好吃。饦饦便于携带,现今多用于吃羊肉泡。据考证,锅盔始于先秦,便于士兵行军打仗携带。世传昔日大秦帝国的兵士,就是吃着锅盔灭掉六国的,或许“干粮”一词来源于此。

五、【辣子一道菜】关中人吃饭,顿顿不离油泼辣子,面条再香,没有辣子,就不高兴。吃辣子习俗或许与关中外来移民有关,据史书记载,明清时期,陕西从四川、湖北等省招募了大批农民,定居关中开荒种田,自然也把喜好吃辣椒的习惯,带到了关中。另外据当地民间传说,辣子维生素含量高,吃辣子对眼睛有好处。关中民谣:“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齐喉秦腔。端一碗面条喜气洋洋,没调辣子嘟嘟囔囊。” 

六、【面条象裤带】 关中号称“八百里秦川”,自古是小麦产粮区,当地人以吃面食为主。于是面条就有了很多种传统的吃法,臊子面、油泼面、干面、汤面、出汤面、碎核面、piang piang面等等。单就说这“biang”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文化味很浓,它是陕西关中地区一种面食独特的专用词。但字典里查不到,辞海里也没有,外地人更不认识。

有关这个字的写法,千百年来关中民谣云:“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进走,左一扭,右一扭,东一长,西一长,中间夹个马大王,月字边,心字底,右边钩刀挂麻糖,坐着车车逛咸阳。”按顺口溜写下去,在你的眼前就会出现一个古朴端庄、活龙活现的“biang”字来。

这曲里拐弯巧妙幽默的“biang”字组合,既概括了产地特性,食者感受,工艺要领,制作者辛勤操作,又体现了秦人心底宽长,有棱有角,大苦大乐的性格特点和爽快精神。“裤带面”只是其中的一种,亦称扯面,事先用盐水和面,醒面一两个时辰,然后开始揉面、擀面、扯面。通常宽约二指许,厚约一分硬币许,长约六七十公分不等,就象裤带一样。沸水煮熟,老碗盛了,圪蹴着吃。

七、【秦腔吼起来】据考证,秦腔雏形始于秦汉,形成于唐宋,盛于明清。秦腔旦角声韵根据剧情需要,或委婉缠绵,或悲哀凄伤。秦腔生角的唱腔一般激越高昂,特别是秦腔净角的唱腔,如同怒吼一般,脸憋得通红,民间俗称“努大将”。

秦腔根植于民间,秦人大多数都会或生或旦的唱几句,或许吼秦腔是秦人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吧,近十多年来,陕西台《秦之声》更是火得很!叫我说:你高兴了,吼秦腔么!你颇烦了,吼秦腔么!你难过了,吼秦腔么!我看过很多剧种,唯有秦腔能把人唱哭!尤其是听了秦腔哭音曲调,你不想哭都由不得你,这就是秦腔的魅力!

八、【碗盆分不开】以前关中农村,家家户几乎都有好几个“老碗”,这“老碗”大如小盆,很适合饭量大的小伙子使用。过去农村人吃饭,喜欢端上老碗,到人多处圪蹴着边吃边谝,老碗盛饭多,既省去添饭的麻烦,又不耽搁谝闲传。

这种粗瓷老碗,多出自铜川陈炉镇,昔时富平流曲、曹村、薛镇一带村民,很多人从事贩老碗生意。现如今农村人跟城里人一样细法,吃饭用的都是白光白光的小碗了,那种粗瓷大老碗几乎很难见到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关中八大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0

一、陕西八大怪也叫“关中八大怪”,是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出现的八种独特的传统民风民俗。这些民俗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

二、八大怪简介

1、第一怪:板凳不坐蹲起来

典故一:《史记》中记载荆轲刺秦王,始皇帝就是席地而坐才无法拔剑,逃避中又忘记拔剑,只好绕拄周旋。

“蹲景”成为关中地区特别是农村最有名的亮点,这一怪独步天下,关中人的“蹲景”是地球上的绝版。有的人蹲半天腿不酸腰不痛,实属一种硬功夫。

蹲是讲功夫的,只有长年累月的历练,才能长蹲而心静气闲,不累不乏。“蹲”的人已经很少了,但偶尔会在西安、咸阳等站牌前看见部分“蹲”下来等车的关中人。

关中人把蹲叫圪蹴,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春秋时期。关中人喜欢蹲是从古文的“坐”演变而来凳子不坐蹲起来的。古人“坐”的本意就是跪,将膝盖并直端坐于席上,屁股的重量全压在双脚后跟上。

2、第二怪:房子半边盖

传统的中国家居一般都是“人”字型结构,关中地区把这种房子叫“安间”房,又叫上房。里面住着主人和老人,结构都是厅房、两边是卧室。 一个院落除了上房还有偏房,在关中叫厦子房,房子的结构是“人”字的一半,就是半边盖的“怪”房子。

房子半边盖利用了围墙,这样就节省院落的空间,解决了用房不足的问题。“房子半边盖”是关中一大景观,也是民生低下的产物,这种房子光线充足,就是通风不畅。农村都盖预制板的房子,建筑材料的革命改变了千年的习惯,半边盖的房子越来越少了。

3、第三怪:姑娘不对外

“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关中男人的写照,它的正面意思是关中男人恋家恋婆娘,在“玩龙玩虎不如玩黄土”的小农时代,这种思想也算正统。既然关中男人还不错,那么,这里的姑娘自然爱嫁当地郎了。配合这一观念的还有这里的地理优势,八百里秦川自古都是自给自足的宝地,风调雨顺,物产丰富,缺灾少害。所以,民殷实而安于现状,不思外出谋生。

4、第四怪:帕帕头上戴

在关中风俗中这一怪最好解释了。过去人的生存环境差,黄土高原上风刮尘扬,烈日毒辣,妇女们出门干活串户没个遮蔽可不行。

遮阳伞、防晒霜、口罩、墨镜是现代女性的生活必需品,过去的关中女人没这样的条件,她们生活中有一块整端漂亮的布做手帕就不错了。走亲戚,回门子(回娘家),下地干活时这个自制的手帕就发挥出大作用,年轻的妇女把手帕戴出许多花样来,成为风情和装饰。

5、第五怪:面条像裤带

关中独特的地理构造和自然环境使得关中地区成为一个以面食为主的地区,在以米菜为主的地方的人们总是想不通,那关中人天天吃面条没个花样换,怎么就吃不烦呢? 其实,在关中,聪明灵巧的关中婆娘们已经把面食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了。单是一个简单的面条,关中人做出的花样达几十种,棍棍面、片片面、凉面、臊子面、酸汤面、浆水面等等。

6、第六怪:锅盔像锅盖

传说一:当年有场战争,战争的一方是新疆人,打到陕西的时候,干粮已经没了,只剩下些面粉,没有办法,就把那面粉和水和了,弄成饼状,放在那头盔里用火烙,做好后皮黄里香,而且持久耐放,随即传了开来,那打了胜仗回去后,兵士就让妇人照着做,但没有头盔,就在自家的锅里烙了,就有了锅盔这个名字,也就有了锅盔这个面食的花样了。

传说二:相传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

由于关中地区以前为了避免浪费,且属于大家庭吃饭的传统,所以,每家每户都有很大的锅做饭,所烙出的大饼和锅底相当,并且由于面体发酵比较好,厚度适中,俗称“锅盔”。

7、第七怪:油泼辣子一道菜

关中人对于辣子情有独钟,爱吃,而且和别的地方吃法不同,不吃干辣子面,而是油泼辣。

8、第八怪:秦腔不唱吼起来

唱戏指的是秦腔表演。其实秦腔也不是真吼起来的,只不过演员表演起来确实很卖力气,开玩笑说是“叫破天”。夏天的时候,西安城墙周围会有很多自发的群众团体在那里唱秦腔,确实不需要扩音器之类的东西,老远就能听到,这种唱腔也许和关中人的语言特征有关,憨厚、耿直、调高。

扩展资料:

1、虽然“关中八大怪”有时被称作“陕西八大怪”,但这是不完全合理的。实际上“陕西八大怪”中的风俗仅出现在关中一带,在陕西的大部分地区并非如此。陕西省地理纬度跨度极大,从北至南存在陕北(黄土高原为主)、关中(渭河平原为主)、陕南(以秦岭以南的汉水流域为主)三大自然条件、文化差异巨大的区域。

2、以关中一地的风俗概括整个陕西,存在以点概面的概念缺陷,亦多表述为“关中八大怪”以去除歧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陕西八大怪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30

1、第一怪:板凳不坐蹲起来。

2、第二怪:房子半边盖。

3、第三怪:姑娘不对。

4、第四怪:帕帕头上戴。

5、第五怪:面条像裤带。

6、第六怪:锅盔像锅盖。

7、第七怪:油泼辣子一道菜。

8、第八怪:秦腔不唱吼起来。

扩展资料:

确切来讲,陕西八大怪应该叫关中八大怪。因为陕西八大怪中的风俗仅出现在关中一带,在陕西的大部分地区并非如此。

陕西省地理纬度跨度极大,从北至南存在陕北(黄土高原为主)、关中(渭河平原为主)、陕南(以秦岭以南的汉水流域为主)三大自然条件、文化差异巨大的区域。

因此以关中一地的风俗概括整个陕西,存在以点概面的概念缺陷,更应该表述为“关中八大怪”更为确切。

关中八大怪是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出现的八种独特的传统民风民俗。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

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八大怪”,以其“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成为外地游人探寻的一大热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关中八大怪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1

    板凳不坐蹲起来

    房子半边盖

    姑娘不对外

    帕帕头上戴

    面条像裤带

    锅盔像锅盖

    油泼辣子一道菜

    秦腔不唱吼起来

扩展资料

关中八大怪是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出现的八种独特的传统民风民俗。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八大怪”,以其“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成为外地游人探寻的一大热点。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关中八大怪”有时被称作“陕西八大怪”,但这是不完全合理的。实际上“陕西八大怪”中的风俗仅出现在关中一带,在陕西的大部分地区并非如此。陕西省地理纬度跨度极大,从北至南存在陕北(黄土高原为主)、关中(渭河平原为主)、陕南(以秦岭以南的汉水流域为主)三大自然条件、文化差异巨大的区域。以关中一地的风俗概括整个陕西,存在以点概面的概念缺陷,亦多表述为“关中八大怪”以去除歧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关中八大怪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8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陕西八大怪,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出现的八种奇特风俗习惯。陕西关中的饮食特色与厚重的历史相辅相成,展现出了关中独特的饮食民俗。

第一怪  房子半边盖 

第二怪  手帕头上戴 

第三怪 碗盆难分开 

 

第四怪  面条像腰带 

第五怪  锅盔赛锅盖  

第六怪  油泼辣子一道菜  

第七怪  唱戏吼起来  

 

第八怪 板凳不坐蹲起来 

陕西八大怪有一段顺口溜:老婆帕帕头上戴, 家家房子半边盖, 板凳不坐蹲起来, 面条宽得像裤带, 锅盔大得赛锅盖, 油泼辣子一道菜, 秦腔大戏吼起来, 姑娘一般不对外。

扩展资料:

陕西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八大怪”,以其“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成为外地游人探寻的一大热点。

名俗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关中八大怪”有时被称作“陕西八大怪”,但这是不完全合理的。实际上“陕西八大怪”中的风俗仅出现在关中一带,在陕西的大部分地区并非如此。

陕西省地理纬度跨度极大,从北至南存在陕北(黄土高原为主)、关中(渭河平原为主)、陕南(以秦岭以南的汉水流域为主)三大自然条件、文化差异巨大的区域。以关中一地的风俗概括整个陕西,存在以点概面的概念缺陷,亦多表述为“关中八大怪”以去除歧义。

参考资料:陕西八大怪(关中八大怪)—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