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是故弄虚玄,还是确有其事?

如题所述

东汉奇人刘昆,史称,能祈雨灭火、命风转向,调虎离山……

刘昆乃东汉大儒,东汉陈留东昏(今山东东明县)人,据说:他与西汉的梁孝王有着十几杆子才能打得到的血缘关系,也就是说,这层藕断丝连的关系在刘昆出生时,已经是说断就要断了,可是这却丝毫不影响刘昆以皇族自居。

尽管是个破落皇族,可刘昆自小就自命不凡,打懂事起,就跟着家乡的几个儒生学习捣鼓礼仪,大概十六七岁时,又跟着沛县人也是当时的大儒戴宾研习《易经》,研习之余,不知哪根神经使然,刘昆居然又迷上了音乐,并习得一手操琴的技艺。

01

本来刘昆想在仕途上大展鸿图,干出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奈何在二十岁左右时,正赶上王莽篡汉,篡汉后的王莽自然不待见这些刘姓皇族,不仅不待见,还想方设法打压排挤,恨不能将其通通地置于死地而后快。仕途看来是走不通了,无奈中,刘昆只好退而求其次,发挥自身优势,一心一意在家中开馆授徒。

有皇族的招牌,再加多年积攒下来的人气,使刘昆的号召力爆棚,没怎么吆喝,周边的一群学子就纷至沓来,鼎盛时,刘昆膝下竟有弟子五百余人。深厚的功底,再加精心的调教,几年下来,刘昆的事业越做越大。事业红火如此,仕途也就去王莽他娘的了。

在教学之余,刘昆还常常搞点花样,弄点动静,如组织搞个大合唱,或演练一下春秋礼义等。特别是在演练礼义时,由于有了刘昆的亲自导演和示范,一招一式还颇有些文艺的范儿,以至每次排练时,当地的领导,如县长和县里工作人员以及周边的百姓常常前来围观捧场。这事不知怎么三传两传,传到了王莽的耳中。本来就想找找刘家茬儿的王莽,听闻此事,就像饿狗嗅到了猎物,异常的兴奋。

王莽认为刘昆聚集生徒,私行大礼,有亵渎礼制,藐视朝廷的嫌疑。以此为由,将刘昆及其家属一行十几人,全部送进了大狱。

值得庆幸的是,刘昆一家入狱不久,王莽败亡,刘昆及其家人这才免除了牢狱之灾。出狱后的刘昆,见天下仍不太平,战火不断,便带着家人一路避难至河南负犊山中。

人才就是人才,不服不行,尽管刘昆极力想把自己隐藏起来,可仍有人惦记着他。

东汉建武五年,刘昆还是被地方官员作为孝廉给挖了出来,一心要举荐给朝廷。可刘昆觉得局势仍不明朗,虽表面答应出山,但私下里却招呼也不打,偷偷地撒丫子开溜,这一溜就溜到了江陵。

02

无以为生的刘昆在到达江陵后不久,就重操旧业——继续教书授徒。

或许是书教得太好,或许是名声太大,很快,自以为隐藏得很深的刘昆,还是被光武帝刘秀给揪了出来。又是梁孝王的后人,又是大儒,还遭到王莽的迫害,再加东汉朝廷刚刚开张,缺人缺得厉害,这样又红又专的人不用,还能用谁?

因此,刘秀派人找到了刘昆,先是在口头上给他戴了一连串的高帽,后又是一番说服动员,好说歹说逼着刘昆接受江陵令的职务。刘昆见刘秀诚意一片,再加局势已趋明朗,便就梯下楼,借坡下驴,答应下来,不久,就走马上任。

估计江陵一带窝了不少强人,且对当地政府不满,因此,这些强人时不时地溜出来,乘人不备,煽风点火,弄点动静,在恶心官家的同时,也顺便整点存在感。

只是当地百姓遭了殃,每次起火过后,总有几户甚至十几户百姓要家破人亡。刘昆虽对《易经》造诣颇深,琴也弹得很出色,学也教得很不错,可是对这些强人和强人煽的风,发的火,一时却无能无力。但值得称道的是,每次起火,刘昆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一边冲着火堆叩头捣蒜,一边闭起眼睛来念念有词——乞求老天出手相助,降雨灭火,消风祛灾。说来也怪,这看似不是招的招术,竟颇为神奇。

每次当刘昆比划完这套自创动作后,很快就天降甘霖,而且那股助纣为虐的狂风也像是通了人性,改了脾气,不是变小就是转向。

火灭后,刘昆也没闲着,亲自深入到灾民家中,访贫问苦,救灾救难。几次操作下来,不仅江陵的百姓服了,连那些强人也服了,自然也就失去了点火的兴趣,火就这样绝迹了。刘昆的这一绝招,很快便引起了朝廷的重视,有如此的神功,让其再窝在江陵那个小地方就有点太屈才了。很快,朝廷下旨,征召刘昆到朝廷担任议郎,后又觉得这一职务仍与刘昆的神功不匹配,于是,又升任刘昆为侍中。可这侍中的椅子尚未坐热,不几天,朝廷又给刘昆委派了一个新职——到弘农(今天河南新安县到陕西潼关县一带)担任太守。

03

原来,弘农境内的崤山、渑池一带的驿道出了重大险情:

当地的一些老虎可能是吃野鸡野兔吃腻味了,想尝尝人的滋味,有事无事常常溜出来,在

山、渑池一带的驿道上出来吓人咬人,

刘昆来到弘农后,听闻此事,颇为头痛,心下念叨:“哪有什么神功,无非是歪打正着,凑巧而已。”虽说治虎束手无策,可刘昆在政事上却毫不含糊。从到弘农的第一天起,他就发扬在江陵时的优良作风,终日埋首政务,判冤决狱,救灾扶贫,劝农兴学,广施教化……三年下来,弘农大治,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更让刘昆和弘农百姓始料未及的是,原来那些兴风作浪、耀武扬威时常窜出来吓人咬人的猛虎好像也被感化地通了人性,纷纷表示要痛改前非,为了表示忏悔之意,竟在一个晚上相互约定,拖家带口一起携爪渡过了黄河,迁到了黄河的北岸。

食人的猛虎都能被感化得痛改前非,服服帖帖,人自然更是不在话下。光武帝刘秀听说刘昆的先进事迹后,觉得人才难得,事迹感人,重又将刘昆征召回了朝廷,提拔其担任了光禄勋。

一次,公务之余,光武帝刘秀当着众臣的面,好奇地问刘昆:“这降雨灭火,命风转向,调虎离山,究竟是怎么回事?”本来刘秀是盼着刘昆能透露点独家密籍,可令刘秀大跌眼镜的是,刘昆竟笑了笑,悠悠地回道:“这不过是偶然的巧合罢了。”听完刘昆这平淡无奇的回答,周围大臣都笑刘昆太过老实,憨直的可爱,将如此难得的机会拱手推掉,为何不借机渲染一番?没准还能再官升一级。可刘秀却没笑,开口赞道:“这才是长者所为啊。”

04

其实,这祈雨灭火,命风转向和感虎渡河,除了偶然,也有人为。刘昆那时,既没有人工降雨之说,也没有挪腾迁移之术,降雨或祛风应该就如刘昆所言,偶然罢了。东汉时的江陵也就是现今的荆州一带,靠着长江边,本就是个多雨的地区,三天两头下雨。

估计刘昆上任时大概在五六月份,正是梅雨季节,再加刘昆又是一个聪明人,稍以策划再加一番煞有介事的操作,偶尔赶上了落雨,雨一落,火一灭,这风是小是大,是南是北,便不再重要,也无人关心

,再加好事之徒一番炒作附会,就把这纯属偶然巧合之事,变成了真事,且说得神乎其神,活灵活现,不由得你不信。估计刘昆作法也有不灵的时候,不过五次能碰上两次灵验,大家就信以为真,无限夸大,当作了百分之百,而对其他不灵的三次则采取集体无意识。

如果说雨和风是出于百分之九十的偶然,百分之十的炒作,那么猛虎渡河则是百分之九十的人为和百分之十的炒作。上文我们知道,刘昆手下的门徒,最盛时有五百多人,到了江陵时又开馆授徒,史书没有详载,估计不是个小数目,不然刘昆也不会弄出那么大的动静,以至连皇帝刘秀都受到了惊动。而刘昆的家乡是陈留,即现在的山东东明一带,也是与黄河紧邻,与猛虎渡河发生地弘农相距不过三四百里,


只是这事只能在私下里悄悄的干活,怎么可能向刘秀如实地交待?

建武二十七年,鉴于刘昆一贯优异的表现,刘秀又授予刘昆为骑都尉。建武三十年,大约七十多岁的刘昆因年老请求辞职回乡,刘秀答应其辞职,但不准其返乡,而是在洛阳为其准备了一套豪宅,并赐其终身享受千石的俸禄。第二年,即公元57年,刘昆去世,匆匆结束了自己颇为传奇的一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