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东北封禁令为什么难以贯彻呢?

如题所述

东北地区在清代被视为满族的龙兴之地。为了保护关外旗人的利益,防止东北地区的满人被汉族同化,自从清初,清廷对于汉人在东北定居、垦荒以及从事采参、捕貂等活动实行了许多限制。

图1:东北的白山黑水

康熙七年废除《辽东招民授官例》和乾隆五年大臣舒赫德奏请封禁东北都被看作清廷正式封禁东北的开始。

但在历史上,东北封禁令并没有被彻彻底底地贯彻执行。就连清朝政府的封禁令本身也不是长期确定,“封禁”与“开禁”总是依据现实需要而交替实行。因此,清朝三百余年,东北地区总的趋势仍然是移民不断涌入、资源不断开发。

图2:清代东北疆域

封禁令难以贯彻的一个首要原因就是东北地区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明末清初,辽东地区战乱频繁,百姓流离,田地荒芜。入关后,大量满族人迁徙到了关内,硬生生让本来人口就不多的东北一下子少了几十万人。

地广人稀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农业人口严重不足,使得东北地区的经济开发缓慢甚至停止。因此在清代,朝廷也时不时撤销“封禁”,奖励内地农民迁入东北开垦荒地,以增加朝廷赋税。比如,在顺治十年(1653),朝廷就颁布了“辽东招垦令”,鼓励移民开垦,视招垦人数,对东北地方官员予以加官晋爵。

人口稀少所导致的更为严重的结果就是东北的边防兵力不足,只能收缩防线,削弱了边防力量,给沙俄、日本入侵东北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清廷也认识到增加东北人口的重要性,尤其是康熙年间沙俄入侵黑龙江之后,东北的“封禁令”逐渐松弛。最终,也是近代东北边疆危机促使晚清政府彻底开放东北。电视剧《闯关东》也正反映了清末开放东北后的移民热潮。

封禁令除了东北内部需要的原因,也还有一些外部原因。清代人口增长迅速,到了乾隆60年,人口已经达到三亿多,是康熙初年的十几倍之多。人变多了,粮食自然紧巴巴的,如果遇到水旱天灾,就会出现大量流民。当内地的生活日益维艰,地广人稀的东北地区自然就成了流民十分理想的迁徙地,东北也成为清朝统治者安置流民、防止生乱的地方。比如,嘉庆八年就曾下诏“京南受灾,高宗纯皇帝格外施恩,准令无业贫民出口(到东北)觅食。”

图3:晚年的乾隆皇帝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原因就是清代地方官僚的行政低效率,这是任何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都难以避免的行政惰性。中央朝廷实行“封禁”政策,但下面的官员可不一定完完全全地贯彻执行,东北的人口迁徙、资源开采总有着许多政策的空子可钻。

总而言之,清朝政府为了保护旗人的利益而制定“东北封禁令”,但这种封禁只是相对的,由于各种现实原因的制约,不可能被严格贯彻执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