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财的角度分析,当下是买车的好时机吗?

如题所述

2020年3月26日,商务部在网上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开展汽车以旧换新等措施,进一步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而早在3月6日,广州就已出台《广州市促进汽车产业生产消费若干措施》,从鼓励新车生产消费、增加中小客车指标数量、刺激汽车消费三个方面,支持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不少城市出台了针对汽车消费的刺激政策,从置换补贴、增加指标、新能源补贴到所有车型的购车补贴,不同城市面临的情况有所不同,其所采取的刺激政策也有所不同。例如北京主要是针对老旧国三车型的换购,上海是增加指标、新能源充电补贴以及国六产品置换补贴,至于二三线城市则多是直接推出现金补贴。此外,4月23日,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新能源汽车补贴延长至2022年底;4月28日,广东省正式推出“汽车下乡”细则,对符合要求的消费者、汽车产品进行补贴,其中新能源汽车补贴1万元,燃油车补贴5千元。
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似乎从未有过如此补贴齐放的日子,理论上这一届消费者应该是最幸福的,但实际上在你的买车决策里,“补贴”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从我对身边朋友的问询调查来看,不论是否有购车计划,在他们的眼中对购车决策影响最大的都不是补贴或者终端优惠幅度,而是公司的前景会如何,自身的收入情况会如何;因为在这特殊的时期,过多的不确定性让他们觉得汽车的这笔“大额消费”欠缺安全感。可为什么国家、地方政府、车企都毅然决然选择在此时推出各种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当下会是我们买车的好时机吗?为了更好地剖析这个问题,我决定从理财的角度与团友们进行分析。
在理解为什么要刺激汽车消费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几个经济学里的小知识;通货膨胀,简单来理解就是假定市场有100个鸡蛋,货币总量100元,那么一个鸡蛋就相当于1块钱;如果货币总量增加到200元,那么鸡蛋的价格就成了2块钱,货币总量增加,物价上涨,即是通货膨胀;反之货币总量降低、物价下跌,即为通货紧缩。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与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呢?如果在上面例子中增加一个条件,一开始货币总量的100元中有50元在你的口袋里,后来货币总量增加到200元中的变量100元在其他人口袋中,此时当鸡蛋价格涨到2元一个时,你口袋里的钱的价值就相当于缩水了50%(原本50元能买50个鸡蛋,通货膨胀后只能买25个)。
通胀是一种社会现象,自货币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以上的例子只是为了简单理解通胀现象,实际上构成通胀的原因有许多,我们这里不多做展开,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可控的通胀有利于经济一路向前。当我们知道手上的钱会不断贬值时,就能促进人们的消费或再投资,让钱不断流入经济循环;经济上涨,失业率就低、收入就会上涨,收入上涨,消费与再投资的支出就会进一步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也就得到了提升。
那么我们现在面临着怎样的境遇呢?疫情下人们消费的意愿进一步降低,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市场的商家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工厂面临产品供大于求的窘境,迫于压力要减产甚至减人工、物资成本;如果势态持续发展下去,轻则人们的收入降低,重则失业率居高。其实国内的情况还是整体良好的,国家统计局最近的失业率数据是5.9%,这个数据并不算太差,特别是对比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失业率已经创下大萧条以来最高位置,并有可能跌穿20%(5个人有1个失业)。(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深入了解一下“物价薪资螺旋”)
因为通货膨胀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到消费与生产,而根据费雪方程式MV=PT,当消费欲望低迷、货币流通速度减缓的时候,为了保证经济、就业、社会的稳定,可以适当增加货币总量,通过制造一定的通胀来激活经济运转。有关注国际动态的小伙伴肯定知道,在疫情的影响下越来越多国家出台经济刺激政策,但与海外国家大派现金的方式不同,国内主要是推出补贴、消费券来刺激消费;后者可以将“钱”完全作用于经济刺激,相当于增加的“货币”都是按预期被消费的(不消费会过期),是有利于提振货币流通速度与经济活力的;但前者却无法精准把控投放货币的作用,到底钱被消费了还是被埋在了哪颗树下。
而在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中,作为国民经济支出产业的汽车产业,理所应当的成为了经济刺激政策的重中之重;早在3月2日工信部印发的《关于有序推动工业通信业企业复工复产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定汽车等传统大宗消费,鼓励汽车限购地区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配额,带动汽车及相关产品消费。
可以肯定的是,2020年会是全球货币“大灌水”的一年,我们能数出来的发达国家,没有哪个是没有在疫情期间派钱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世界的大水漫溉时,我们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我个人的见解是会有影响,但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夸张;尤其是结合类似失业率等相关出台的数据,以及当前国内的疫情形势来看,国内的形势整体依然是向好的;就像前不久沸沸扬扬的粮食问题,殊不见超市如今依然还在促销大米,部分粮食出口国限制出口并不会影响我们的温饱问题,但吃不吃的好这个得见仁见智。
国家能给予我们基本的保障,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没有国家会是孤岛,影响总是会有的,并且我们也将身有体会。一件不起眼的衬衣,有可能是美国的原料加上东南亚的加工,最后得以在国内的商店售卖,并且负责售卖的商家品牌可能是日本的、欧洲的,这里涉及的任何一个环节的成本浮动,最终购买的消费者都可以切身体会;类似近段时间的石油危机,区别只在于以往的石油危机是供不应求,如今是供大于求。在如此环境下,汽车产业经受的考验,就是汽车供应链全球化面对的挑战,前期可能只是复工复产、进出口的问题,后期可能就会是通货膨胀、成本的问题,包括生产成本、研发成本、物流成本等等。
对于计划购置进口汽车产品的消费者,想必已经感受到疫情带来的影响;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疫情依然在持续,在真正的拐点尚未到来前,全球的经济依然处在极强的不确定性中,而这种不确定性即是笼罩在全球车市上的一层阴霾。至于国内市场,据4月9日发改委表示,目前主要的国内汽车企业已经全面复工,日产量也逐步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的75%以上;从经销商来看,经销商订单恢复到正常水平的65%以上,总体上看,汽车复工复产已经全面展开,市场销售也正在恢复。依托于世界工厂与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优势,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如今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车企的避风港,这对于消费者、商家、车企、市场都是一大利好。
虽然目前还远无法推测此次疫情对全球带来的影响,但从可以回顾的人类抗疫史来看,历史上人类经历了太多疫情的历练,从黑死病、西班牙大流感、查士丁尼大瘟疫、菲力安东尼大瘟疫、亚洲流感、香港流感、霍乱到俄罗斯流感等等一系列疫情,以上这些疫情每一个都夺去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经历过非典与正在经历新冠疫情的人,相信大多数人都和我有着共同的体会,即疫情带来的伤亡数字其实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疫情发生时的势头与人们面对疫情时信心的崩溃。
纵观可查阅的发生在近年的疫情,每一次疫情过后总会伴随着经济的上扬;每一次疫情都是一次危机,如果不能做到理性对待,那么“危机”便只剩“危”没有“机”,所以面对危机,我们首先要理性对待它,冷静进行分析研究。2003年中国GDP占世界不到5%,2019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已经超过16%;中国在疫情中的表现对于全球疫情的防控、经济的提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推出的或补贴、或刺激消费的措施,均是我们提振经济的手段,而每一位参与提振经济的消费者,都是在为国内经济、社会的稳定做贡献。
毫无疑问我们已经度过了国内疫情最危险的时期,那么我们的“机会”在哪呢?对于中国,疫情中展现的大国风范、积极地复工复产、提振经济,以及新基建的明确等等都是“机会”,那么对于消费者呢?首先消费者要客观看待国内疫情的走势,提振消费、工作、生活的信心;如同塞尔维亚总统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在中国,如你所见,人永远比物重要”,前期面对疫情我们在经济上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如今国内疫情形势持续向好,我们当下所面对的是一场为恢复经济常态的战斗。如同德国《时代周报》的评论,中国现在正努力寻找一种平衡:认真对待疫情,但不能以牺牲经济为代价。
五一劳动节假期,你是否感受到国内经济的复苏?不久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其大幅下调了对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并对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复苏寄予厚望。而事实上,截止4月下旬,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已达99.1%,人员复岗率已达95.1%,中国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0.8%,连续两个月处于荣枯线以上;而在商务部对全国8200余家外资重点企业的调查中也显示,截至4月28日,复产率超过70%的外资企业占76.6%。这一切都在表明,国内一系列的复工复产、刺激经济的措施正取得实际效果。
用未来的眼光看现在,国内的经济依然会持续向好,我们应当建立起信心;就像今年的五一假期,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下,该出门出门、该消费消费。于个人,在国内积极提振经济的过程中,如果一项消费在你短期规划中属于刚需型消费,那不妨借补贴、刺激政策的东风入手;因为补贴、刺激政策不会是市场的常态,这点从新能源汽车补贴的调整便可看出,尽管补贴延期了,但补贴的退坡、补贴的门槛限制同样在警示新能源车企“补贴不是免死金牌”。此外,在相关报道中,中国2020年的通胀目标有可能将维持在去年同期的3%左右,在今年这可是个艰巨的任务。通胀意味着很多东西都会升值,唯独钱不会,我们要考虑的或许是在疫情后的经济上扬中如何提升收入。
面对通胀,消费和投资是主流的应对之策;只有面对通缩,现金和债券才会是不错的选择。用未来的眼光看现在,你对于“当下是买车的好时机吗?”这个问题,是否已经有了答案?
(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