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金国是指什么地方?

土默特右旗的美岱召大门匾额上面刻有“皇图巩固、帝道咸宁、万民乐业、四海澄清”,落款“大明金国丙午年戊戌月己巳日庚午时。”
这里的大明金国是明朝的什么地方?范围有多大?是后金吗?
为何叫大明金国,意思就是隶属于明朝的金国吗?

  土默特金姓蒙古人的祖源、姓氏及其演变史,就是一部被湮没了数百年的沧桑史。其姓氏来源有先人流传下来的一些口传,如“东西土默特金姓蒙古人是同宗;“金姓蒙古人的祖上曾是台吉”;“金姓是从阿勒坦汗的名字来的“等。

  土默特金姓蒙古人的祖源
  “台吉”是世袭爵位,北元及清代,非黄金家族后裔不得称台吉。“台吉”这一名号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不仅是贵族身份的标志,更重要的是血统的延续。承袭台吉名号在清代的《蒙古律例》、《理藩院则例》中均有明文规定。《土默特志》载:“承袭台吉,需开叙源流,按其支派名数,绘谱报院,分别准、驳承袭。按清制,台吉身故,其职衔只令嫡源子孙、胞兄弟承袭。”台吉出任佐领,需“各绘家谱三份”,“装入密匣内”,“除一份存本衙门备查外,两份送署理将军衙门,转报理藩院”。可见,承袭台吉的审批手续相当严格,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土默特氏族人是孛儿只斤氏或成吉思汗后裔,是16世纪蒙古土默特万户阿勒坦汗后裔。

  土默特蒙古金姓的由来
  土默特蒙古金姓是如何从孛儿只斤演变而来的?根据史料记载及金氏先人的口传,有两种可能。
  一、以名为姓
  北元时期,以阿勒坦汗为首的蒙古右翼三万户的统治者们身处蒙明关系的最前沿,特别是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蒙明双方达成互市协议后,右翼三万户蒙古与明朝的交往日渐频繁。出于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需要,学习汉语文就成为右翼三万户统治者们必然的要求。因此,阿勒坦汗“乃请译者与习胡字者参伍得传习书写,以便为表。于是戎部咨四夷邸,遣鞑靼译者丛文光诣制使所……文光所携字谱、忠孝经皆番字……而光乃日与诸虏传受番文,校对字意,讲忠孝大义,令那吉、摆腰习字”。当时学习汉语文的仅仅限于蒙古上层的少数人,并且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清朝晚期,随着汉族农民的不断涌入,土默特地区开始了汉化过程。阿勒坦汗乃土默特金姓蒙古人的得姓之祖,阿勒坦”汗的翻译为汉语为“金”汗,土默特金姓蒙古人把先祖的“阿勒坦”汗的名字翻译为汉语“金”后,作为了自己的汉式姓氏。以先祖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是蒙古人取姓氏的传统习俗之一。
  二、以“国”(兀鲁思)为姓
  位于呼和浩特市以西的美岱召集是蒙古土默特万户早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镶嵌于美岱召泰和门上的石匾铭文:元后敕封顺义王俺答呵嫡孙钦升龙虎将军天成台吉,妻七庆大义好五兰妣吉誓愿虔诚敬赖三宝,选择吉地宝丰山,起盖灵觉寺泰和门,不满一月,工城圆备,神力助造,非人所为也。

  皇图巩固 帝道咸宁 万民乐业 四海澄清
  大明金国丙午戊戌月己巳日庚午时建木作温伸石匠郭江。
  显然,铭文落款中的“金国”指的就是蒙古土默特万户。
  此外,原立于呼和浩特市城东苏木沁村堡子庙的碑文(藏文)中也有关于“金国”称谓的记载。此碑是当时村民为称赞阿勒坦汗裔摆腰台吉之功德,集赀于辛巳年蒙历五月初一所立,碑文中记载:
  村有金朝后裔台吉名摆腰者,素信喇嘛黄教,全家父母妻子无不为佛徒,其奉佛虔诚,人所不及。
  这段碑文中的“金朝”则进一步印证了“金国”(金朝)就是对阿勒坦汗及其后裔所统领的蒙古土默特万户的称谓。
  事实上,不仅土默特蒙古人自己称土默特万户为“金国”(金朝),明朝也把阿勒坦汗统治下的蒙古土默特万户称为“金国”。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九月,阿勒坦汗的爱孙把汉那吉与阿勒坦汗发生矛盾,负气投明。十月,阿勒坦汗闻讯于西征途中返回,率军索孙,兵临大同城下。《万历武功录》记载:边吏曰:
  寇深矣,其若之何。逢时曰:彼幸索我急,此天所以赞我也,乃遣使金国。
  “遣使金国”中的“金国”指的就是阿勒坦汗统领的蒙古土默特万户。
  在封建社会,国即是国家,家即是国。分封给阿勒坦汗的土默特万户(兀鲁思)就是阿勒坦汗的家天下。因“阿勒坦”汉译为“金”,所谓“金国”就是“阿勒坦汗的国家”之意。土默特万户(兀鲁思)被称为“金国”便是因此。阿勒坦汗后裔以国为姓,也是蒙古人取姓氏的传统习俗之一。
  “金国”就是土默特蒙古人和明朝双方对阿勒坦汗统领的蒙古土默特万户的共同称谓。这一称谓伴随着阿勒坦汗及其后裔所统领的土默特万户的兴衰,沿用了相当长时间。

  土默特蒙古金姓是何时由孛儿只斤氏演变为金姓的?
  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译者丛文光“携字谱、忠孝经”作为教科书,“乃日与虏传授番文,校对字意,讲忠孝大义”。这样,阿勒坦汗的子孙把汗那吉、摆腰台吉等在学习汉语文的同时,也吸收了汉民族的姓氏文化。
  东西土默特老辈金姓蒙古人大部分都有蒙汉两个名字,而取汉式姓名时,都有按字谱取名的现象,而且所排字谱都相同。可见,早在部分金氏先人迁至东土默特之前,就已在金氏家族中取金为汉姓绘有字谱了。
  东西土默特金姓蒙古人的关系,东土默特金氏先人留下的一些口传:“东土默特的金姓蒙古人是从归化城迁来的,与西土默特金姓蒙古人是同宗”,“金姓蒙古人的祖上是台吉”,“金姓蒙古人之间不得通婚”。他们还说:“祖上在归化城居住时,天气晴朗的时候,站在房顶上可清楚地看到南边的一座大土堆(昭君墓)等;西土默特金姓老人也有相似的口传,如:“东西土默特金姓蒙古人为一家”,“早年金姓蒙古人在土默特原有十三门子,后往东、往北迁走了几门子”。根据上述两地相互印证的口传,可以确定东西土默特金姓蒙古人是同祖同宗,他们均系阿勒坦汗的后裔。
  根据目前掌握的文字资料来看,土默特蒙古金姓始见于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
  从咸丰元年开始,频频出现诸如“金贵因差事紧急……”、“金三太子太子金玉、金宝、金贵、金印”、“金氏子金玉、金宝、金贵、金印”等冠以“金”姓的姓名誉“金三太太”、“金氏”-----。可见,金氏家族最晚在150年前的咸丰元年就已经在正式场合(如签约)中使用汉式姓氏并明确冠以“金”姓了。
  土默特金姓蒙古人作为阿勒坦汗的后裔,身为蒙古贵族,家境殷实,子嗣众多,人丁兴旺,相关资料应该很多,但为何却恰恰相反?这主要是因为土默特蒙古在明末清初以后,曾多次遭受大的劫难。如:崇祯五年、天聪六年(公元1632年)满洲皇太极“烧绝板升”;崇祯八年、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后金以莫须有的“谋叛罪”将阿勒坦汗五世孙、归化城土默特首领俄木布削掉王爵,贬为庶人。“俄木布之失爵,实被诬而非其罪”。
  在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金丹道武装教匪对东土默特地区烧杀劫掠,使“全城和全县幸免于死的人寥寥无几,据说已不止十室九空了。几百里方圆之内,房舍荡然,血流遍野”。清朝、北洋军阀、日伪、国民党统治时期,对土默特蒙古人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造成土默特蒙古人地权丧生,生活贫困,人口锐减,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迅速沦失;再加上“文革”十年浩劫,使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文化遗产、历史文献遭到严重破坏和毁损。因此,有些阿勒坦汗的后裔虽然还保留着一些口传,但能证明自己确系为孛儿只斤氏阿勒坦后裔的文字资料已属凤毛麟角了。
  土默特蒙古金氏家族作为阿勒坦汗后裔,在采用汉式姓氏时,是以蒙古人传统的取姓氏的习俗,即以先祖阿勒坦汗的名字为姓氏或是以阿勒坦汗的名字冠名的金国为姓氏的。土默特蒙古金姓与孛儿只斤氏一脉相承,是由孛儿只斤氏派生出的姓氏。至于是阿勒坦汗的哪一支系取“金”为姓,则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17
大明金国”。“金国”显然指俺答(altan,金)统治下的土默特部(ulus,国),“大明”一词长期以来有人望文生义地简单理解为“大明朝”,所以“大明金国”即表示“大明朝属下的金国”之意。持此观点的文章主要有,李逸友:《土默川上第一座明代城寺——美岱召》,《包头史料荟要》第一辑;李漪云:《大明金国考》,《内蒙古社会科学》1982年第6期。但这是不准确的。�
美岱召原为阿勒坦汗的部落王城。1548年,阿勒坦汗统一大漠南北蒙古后自立为汗,建立金国。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扩建成蒙古金国都城。阿勒坦汗信仰喇嘛教后,在城中建寺,是蒙古草原黄教第一寺。美岱召历史文化内涵深厚,建筑风格独特,壁画精美,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与价值。美岱召作为金国都城,是明代蒙古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宗教中心。阿勒坦汗统一蒙古各部之后,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与明王朝和好,对明朝封贡,并接受“顺义王”封号,自称“大明金国”,成为明朝的附属国。疆域南以长城为界,东至辽东,北及漠北,西达青海,长期与明王朝和睦共存。
第2个回答  2010-03-17
“大明金国丙午戊戌月己巳日庚午时建木作温伸石匠郭江

显然,铭文落款中的“金国”指的就是蒙古土默特万户。此外,原立于呼和浩特市城东苏木沁村堡子庙的碑文(藏文)中也有关于“金国”称谓的记载。此碑是当时村民为称赞阿勒坦汗裔摆腰台吉之功德,集赀于辛巳年蒙历五月初一所立,碑文中记载:

村有金朝后裔台吉名摆腰者,素信喇嘛黄教,全家父母妻子无不为佛徒,其奉佛虔诚,人所不及。

这段碑文中的“金朝”则进一步印证了“金国”(金朝)就是对阿勒坦汗及其后裔所统领的蒙古土默特万户的称谓。事实上,不仅土默特蒙古人自己称土默特万户为“金国”(金朝),明朝同样也把阿勒坦汗统治下的蒙古土默特万户称为“金国”。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九月,阿勒坦汗的爱孙把汉那吉与阿勒坦汗发生矛盾,负气投明。十月,阿勒坦汗闻讯于西征途中返回,率军索孙,兵临大同城下。
第3个回答  2010-03-17
美岱召现已被一座村庄所包围。它不是单纯的一座藏传佛教寺庙,而是寺庙与城堡合二为一的城寺建筑群。整座建筑群背倚大青山而建,总体平面布局为一不规则的正方形,周长681米,采用大块河卵石垒成高约5米的城墙,南面为城门,名泰和门,为一座三层歇山顶式的城楼,原已坍塌,现已重建。城墙四角有向外伸约11米的墩台,上建角楼,俗称凉亭。大门上镶嵌的一块石制匾额上面刻有“皇图巩固、帝道咸宁、万民乐业、四海澄清”16个字,下款署“大明金国丙午年戊戌月己巳日庚午时。”上款小字看不清楚,所以这块匾额的来历不清楚。丙午年为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根据《明史本纪第十八世宗二》,是年“夏五月戊辰,俺答款大同塞,边将杀其使。六月甲辰,犯宣府,千户汪洪战死。”“秋七月…俺答犯延安、庆阳。…九月,俺答犯宁夏。”可见明廷这一年一直与蒙古土蛮(即土默特)部用兵抵御进犯。因此这块匾额不可能来自明廷,当是俺答自勒。而一般旅游资料介绍,蒙古土默特部领主俺答汗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建美岱召,明廷赐寺名寿灵寺,城名福化城。此年代恐系见寺年代,而非建城年代。但是,石额何以用汉文,且落款大明金国,当时明廷绝贡已久,双方正在交战,俺答汗无由奉明朝为正朔。我怀疑是营造者所为。蒙元也从未以金国自称,此处金国,显系由蒙语“阿勒坦”翻译而来,意为“金子”,这是阿尔泰诸语族的通语。阿勒坦,《明史》即译为俺答。金国也可能指的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记述诸汗源流的《蒙古黄金史纲》蒙文就是“阿勒坦脱卜赤。”从常理来看,也应该是先有城,后有寺。

http://syf530222.blog.163.com/blog/static/92018960201002414417187/
这个博文讲得挺详细
第4个回答  2010-03-17
长白山以西,山海关以东,黑龙江以南。就是之后的清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