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你知道哪些古人故事吗?里面有什么寓意呀

如题所述

1、牛角挂书

比喻勤奋读书。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

2、圆木警枕

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惊醒。形容刻苦自勉。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卧具很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

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说来很有意思,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一睡就是一大觉。圆木枕头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3、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杨时,北宋时期人。幼年时期聪颖异常,能写文章。熙宁九年,杨时中了进士门第。

后来,杨时拜当时“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为老师。一天,杨时有问题想请教老师,来到老师的住处,结果老师正闭着眼睛睡觉,杨时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来时,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4、韦编三绝

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比喻读书勤奋。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

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像《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这样翻开来又卷回去,孔子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后来传为佳话,用韦编三绝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5、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

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

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15

曹冲称象

曹冲年龄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如一个成年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他的属下这件事,但他们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取自《三国志》:冲少聪察,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实际上,聪明的曹冲所用的方法是“等量替换法”。用许多石头代替大象,在船舷上刻划记号,让大象与石头产生等量的效果,再一次一次称出石头的重量,使“大”转化为“小”,分而治之,这一难题就得到圆满的解决。

第2个回答  2021-12-16
古人的故事有《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有多么艰难的事,或者无比巨大的人物,我们都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一定会成功
第3个回答  2021-12-15
几乎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代表了一个具体的古人故事,比如三顾茅庐,刘备求贤若渴,为了得到诸葛亮的效力,不惜三次亲自去他住的茅草房,最后一次才见着,而当时一无所有的刘备,正是以这样的诚心才打动了诸葛亮,从此忠心为他效力。这背后的寓意揭示了人才的重要性,以及要想成就大事,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得到人才的帮助。
第4个回答  2021-12-16
孔融让梨让我们知道做一个为人谦让的人,不要太过于斤斤计较,三顾茅庐让我们知道为了人才不要在乎自己的身份,人才更重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