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平仄?

如题所述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

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到了元代时,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就是现在的一声和二声,上声有一部分字归并到去声里。

剩下的是现在的三声,去声和由上声归并的一些字是现在的四声,古代的入声在元代时分化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当中。

所以现代汉语北方方言没有入声。现在“普通话”即标准现代汉语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所以普通话没有入声这个声调。

吴、粤、湘(新派湘语)、闽、客家、赣六大方言均保留入声。其中粤、闽、客三方言中保留了[-t][-k][-p]三个辅音韵尾。

在诗歌写作中有规律的声和不同的字重复出现,就形成了一种抑扬顿挫、铿锵入耳的音韵美。

扩展资料:

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平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4-02-14
平仄是中国诗词和歌赋中的声调规范,是汉语声调的两种基本分类,即平声和仄声。
平仄的定义
平仄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创作,是汉语诗词格律的基础。在汉语中,每个字都有一个声调,这些声调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平、上、去、入。其中,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仄声则包括上、去、入三声。在诗词创作中,平声和仄声的交替使用,构成了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平仄的作用
平仄的存在使得汉语诗词具有了独特的音乐美。通过对平仄的严格掌控,诗人可以创作出抑扬顿挫、和谐优美的诗句。平仄的交替使用,不仅使得诗句在听觉上更加悦耳,还能够在情感上引发读者的共鸣。
平仄的规则
在诗词创作中,平仄的使用有一定的规则。一般来说,平仄的排列要遵循一定的格式,如五言绝句的平仄格式为“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同时,不同的诗词体裁对平仄的要求也不同,如近体诗的平仄要求比古体诗更为严格。
平仄与诗词创作
平仄对于诗词创作具有重要影响。诗人需要熟练掌握平仄规则,才能在创作中灵活运用,创作出符合格律要求的诗句。同时,平仄的运用也是诗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平仄的巧妙安排,诗人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和氛围,使得诗句更加生动有力。
平仄的现代应用
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平仄的规范已经不如古代那么严格,但在一些诗词创作和朗诵中,仍然会遵循平仄的规则。此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平仄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汉语的发音和语调。
平仄的文化意义
平仄作为汉语诗词的基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音乐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感悟。通过学习和欣赏遵循平仄规则的诗词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