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还有什么名医?

快!!!!!不然不给分!@!!!!!!!!!!!!

你好
孙思邈

孙思邈是中国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其籍贯为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他生活于公元581—682年。

孙思邈论述医德在中国医学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在《千金要方》中首创《大医精诚》论,较全面地论述了作为医生所必须恪守的医德准则。“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其著作以《千金方》命名,正是体现了这种高尚的品德。他对唐以前的医学资料进行汇总、研究,并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先后著成了《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统称《千金方》)各三十卷)。据传有《枕中素书》一卷、《摄生真录》一卷、《福禄论》三卷、《会三教论》一卷、《庄子注》、《老子注》、《龟经》、《明堂图注》、《孙真人丹经》、《千金食治》、《玄女房中经》、《禁经》各一卷。

孙思邈十分重视妇幼科,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都把妇科列为临床各科之首。所载妇人方,从求子到调经,包括许多妇科的特殊疾病。其《千金要方》中妇科的内容尤为丰富,不失为一部妇科专著。在幼科方面载述不少病症和护理方法,对中医妇科和儿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药物学方面,他收集整理了许多经验方,用于炮炙、分类及贮藏等。

孙思邈在养生方面的研究颇为深刻。他主张预防疾病为主,强调“抑情养性”,以及“慎言语”、“节饮食”的重要性。这些内容对现今老年医学和老年保健,都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

钱乙(约1032-1113),字仲阳,山东郓州(今山东省东平)人,北宋著名儿科学家。

他的父亲钱颢,擅长针灸,但嗜酒喜游。钱乙3岁时,他的父亲东游海上,竟然一去不返,母亲又早亡,于是便成了孤儿。后来钱乙跟随姑父吕氏学医,勤奋刻苦,精通经典,博览诸家,尤其对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颅囟经》更为推崇,并以此做为指导,精专儿科,闻名遐迩。

宋神宗元丰年间,钱乙去汴梁(今开封)行医,誉满京城,因为治好了长公主和皇子仪国公的疑难病症而得到皇帝的赏识。钱乙医德医风高尚,不矜持己名,诋毁他医,因而受到众医及病人的爱戴和信任。此后,上至皇戚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愿到他那里看病。钱乙不分长幼妍媸、贫富贵贱,一视同仁,皆认真诊治,授之于药,均满意致谢而归。

钱乙除医书外,史书杂说无所不读,天文地理、社会人事无所不晓,别人读书拘泥守古,而他能超越框框,融于己见,且大都与理法相合。他精通本草,多识物理,因而能辩认错误,别人得到一种特殊的药,或有什么疑难的事,求教于他,都能有问必答,充分显示其博学多识的才能和甘为大众服务的情操。

钱乙在数十年的临床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在儿科方面更有创新和收获,他把这些经验和体会结合《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医著及诸家学说,写成了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但由于生前医务繁忙,随著随传,比较杂乱。后经弟子阎季忠收集整理,核校编辑,删去重复,正其谬误,才于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正式刊行问世。除《小儿药证直诀》外,钱乙还著有《伤寒论指微》五卷,《婴孩论》百篇等,可惜均已失传。

《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现存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学专书。世界医学史上与中国医学史上的地位确是十分重要的。钱乙也因此书名留医史。

葛洪(公元284-354),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代丹阳郡(今江苏省)人。祖父葛系,曾当过叁国时东吴的"大鸿胪"。父亲葛悌,当过西晋时邵陵(今属湖南)太守。葛洪13岁时,父亲不幸去世,当时又逢"八王之乱",葛洪的家很快败落下去。葛洪从小爱好读书,刻苦求学。因家贫无钱买书籍笔墨,只好向人家借书阅读,用木炭在地上练习写字。

在葛洪年轻的时候,曾应吴兴太守顾秘之邀,到他率领的部队里担任将兵都尉,征讨当时的石冰起义。后来石冰兵败,顾秘邀赏,葛洪却辞官独自跑到洛阳,去搜求异书以增广自己的学问。后应故交广州刺史嵇含之约赴广州,认识了南海太守鲍玄。鲍玄通养生术和医药学,他器重葛洪的才华,不但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葛洪,还把自己的学问也传授给了葛洪。还把自己的学问也传授给了葛洪。

葛洪的兴趣在炼丹和医药这两方面。当他年老的时候,听说交趾 (今越南)出产丹砂,这是炼丹的主要原料,于是向朝廷请求到靠近该地的勾漏县(今属广西)去当县令。皇帝认为葛洪资望很高,而县令的职位太小,没有同意。葛洪一再请求说,并非以当大官为荣,而是因为那里有丹砂的缘故,终於得到了皇帝的批准。但他路过广州东面的罗浮山时,见其景色秀丽,主峰飞云顶多瀑布、泉水,便停留於此,炼丹、行医、着述,直到逝世。至今罗浮山这一道教"第七洞天"仍有"葛洪炼丹处"遗迹。

葛洪着有《金匮药方》100卷,因其卷帙浩繁,不便携带,便摘其要者写成《肘后备急方》4卷。"肘后"是指该书篇幅很小,可以挂在胳膊上随身携带,相当于现代所说的"袖珍本"。"备急"就 是应急的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一本"急症手册"。这部书里的治病药方,都是民间的草药,又便宜,又方便,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肘后备急方》中的急症,大多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急性传染病,古时人们叫它为"天行",认为是上天降下的灾祸,是鬼神作怪。葛洪却认为,急病不是鬼神引起的,而是中了外界的病。 这见解在当时已算是破除迷信的了。在世界医学史上,葛洪第一次记载了天花这传染病。他在 《肘后备急方》中写道:有一年发生了一奇怪的流行病,病人浑身上下长出一个个的病疮,起初是小红点,不久就变成白色的脓疮,不断溃烂,一碰就破,伴以发高烧、说胡话,十个有九个治不好。就算侥幸治好的,皮肤上也会留下一个个小搬痕,起初发 黑,一年后才逐渐消失。 这病就是天花,记载十分准和详细, 比西方医学界认为最早记载天花的阿拉伯医学家雷撤斯要早五百多年。
葛洪还记载了一叫做"沙虱毒"的传染病。他观察到广东 罗浮山一带的深山草地里有这比小米粒还小的沙虱虫,它螫人吸血时便把沙虱毒带入人,引起发热。起初身上还会出现皮疹。现在知道,沙虱就是恙虫的幼。葛洪关于恙虫病的记载,比美国医生帕姆在1878年的记载要早千五百多年。《肘后备急方》中还有关于一名叫"尸注"传染病的记载。 这互相传染的疾病,使患者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哪里不舒服,只是觉得怕冷发烧精神恍惚浑身乏力一天天消瘦下去,此病时间长了就会使人丧命,而且"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觉知此候者,便宜急治之。"这是中国对结核病的最早记载。葛洪还记载了一种犬(疯狗)咬人引起的病症,即现在所称的狂犬病。他提出打死疯狗,取出其脑浆敷在病人伤口上的治疗方法,初步现了近代免疫学的思想。此外,葛洪在他的炼丹术着作《抱朴子》中还记载了用雄黄治毒蛇咬伤,用密陀僧(氧化铅)防腐,用铜青(碳酸铜)治疗皮肤病,用艾叶消毒驱虫等方法,以及"吐故纳新者,因以长"的功疗法。

说葛洪临死之前,曾写信给他的朋友广州刺史邓岳,信中说他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访师,马上就要出发了。邓岳接到信后,急忙从广州来罗浮山给他送别。谁知那天葛洪坐到中午就已逝世,死时如睡着一般。邓岳未能见到生面。传说葛洪的尸身柔软,面色如生;入棺时轻如空衣,道教徒们说他是"尸解得仙"了。

王冰,自号启玄子,约唐景云至贞元(710-804)年间人,籍贯不详,中唐著名医家。唐宝应中(762—763)为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

王冰自幼崇尚道家,这与唐代奉道有关。王冰笃好养生,希望长生不老,与天地万物同归,并且他清淡寡欲的思想亦符合道家的“无为”、“无欲”、“恬淡为止”、“内在养生、外在避世”的一贯主张。因此崇尚道家,笃好方术是王冰一生的主要追求,他自号启玄子也与此有关。

王冰有一个老师叫玄珠,精研《素问》,极穷微奥,王冰受启蒙于他。王冰的先师张公,是他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的主要传授人。王冰从先师张公处得到《素问》秘本,又与齐梁间全元起《内经训解》本相参校,刻苦钻研,结合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经验,采用合篇、别目、移章、增补等方法对《素问》进行了重新编次,又通过补夺、正误、删衍、润色等具体方法进行了全面校勘、训诂、注释和发挥,历时12年,于公元762年编辑成《次注素问》,共计二十四卷,八十一篇,使原来残缺不全、脱简讹误重复甚多的医学经典得以定本而广为流传。

王冰还著有其它书,可惜都已失传,不得复见,流传在世的只有《次注素问》,他的学术思想也就主要体现在《素问》注文之中。他不仅对《素问》各篇进行了调整、归类、校勘,更重要的是结合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对全文做了全面的注释和发挥,使其学术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皇甫谧出生于公元215年,东汉时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一个贫苦的农舍中。初取名静,后改谧,字士安。年轻时拜乡里着名的学者席坦为师,数年以后,他已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学者。他认为,不求名利才会无损于生命;不追求富贵,才能获得深厚的道行。因此,尽管郡守曾请他出仕,举荐他为孝廉,相国也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拒绝了。他甘心一生玩味经典册籍,为将知识传播他人而着书立说,为后世立言。 他40岁时,不幸得了风症,半身麻木,右腿肌肉萎缩,服寒食散又药物中毒,身发热,寒冬时尚须袒露身服食冰雪,夏天则更烦闷不堪,并伴有咳嗽、喘、浮肿和四肢酸重,时刻处于病危之中。疾病的折磨考验了他的意志,求生的欲望又促使他研读医学典籍,而针灸治疗风症的效果使他更对针灸学感兴趣,于是他广泛研读针灸文献,终于成了一位针灸大家。

当时医学经典著作颇多,但经络胞穴并不统一。于是他把当时风行的《黄帝针经》、《素问》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叁部书进行了比较研究"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词,除其重,论其精要",著成《黄帝部针灸甲乙经》10卷,。又称《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约完成于公元259年。南北朝时改为12卷本。原书以天干编次,主论医学理论和针灸之法,故以《针灸甲乙经》命名。 《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而较完整的针灸学着作。前部分阐明脏腑、经络、脑穴、诊法病;后部分论述各病证及针灸法。它是中国晋代以前针灸学成就的总结性文献。

王叔和,名熙。西晋高平(今山西高平)人。约生活于公元三世纪,其生卒年代无确切考证。他出身于达官贵族家庭。由于家庭优越的生活及学习环境,使得王叔和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后因战事频繁,时局动荡,为避战乱,随家移居荆州。

当王叔和侨居荆州时,正值张仲景医学生涯的鼎盛时期,加上王叔和与仲景弟子卫汛要好,深受其熏染,逐渐对医学发生兴趣,并立志钻研医道。他寻求古训,博通经方,深究病源,潜心研读历代名医著作,遵古而不泥古,虚心向有经验的名医求教,博采众长,医术日精,名噪一时。由于其医术高明,公元208年,当曹操南下征战荆州刘表,王叔和被推选为曹操的随军医生。其后任王府侍医、皇室御医等职。后又被提升为太医令。

王叔和不但精通中医经典方书,而且于脉学颇有研究。为了解决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正确应用脉诊诊断的问题,迫切需要一部脉学专著。他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编著了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

王叔和对医学的贡献,不只限于脉学,对古文献的整理方面,也有突出贡献。如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伤寒杂病论》,是历代学习中医的必读教科书,历代许多有成就的医学家都对该书进行过研究。但由于战乱,该书问世不久,在兵火中散失。王叔和十分推崇仲景的学术思想,深知该书的价值,并不遗余力,四处收集,加以整理,重新进行编排,将之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使《伤寒杂病论》得以保存并流传。当然后世对此评价褒贬不一。王叔和在整理中医古文献时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是值得我们称赞的。若没有王叔和的整理,我们今天也许就很难知道张仲景在医学上的成就。他这种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功绩,是值得我们称颂的。

滑寿,字伯仁,晚号樱宁生。为元末明初著名的医家。约生于公元1304年,卒于公元1386年,享年83岁,死后葬于余姚黄山九枝松。

滑寿祖籍襄城(今河南襄城),元初他祖父到江南一带作官,因而迁到仪真(今江苏仪征县)、余姚(今属浙江省),元朝时曾为乡举,后来对做官从政失去兴趣,转而攻读医籍。正好京口(今镇江)名医王居中旅居仪真,滑寿多次去拜访他,请教歧黄之术,王氏向他讲解了《难经》、《素问》,见他机敏好学,于是鼓励他学医,并赠送书籍给他阅读,滑寿乃拜王氏为师,对《内经》、《难经》作了深刻研究,深得要旨。他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素问》、《难经》中论述虽然详尽、深奥,但原书结构层次上有欠分明,文字亦有个别缺漏之处,于是询问王氏能否将原书内容加以分类注释,便于阅读理解,王居中表示支持,滑寿就根据读书的体会著述了《难经本义》、《读素问钞》等书。

《难经本义》共分二卷,作者鉴于《难经》原书有文字缺漏、编次错乱的情况,而历代注本又不够理想,于是参考元以前《难经》注本及有关医籍诠注《难经》,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考订辨论。释义能融会诸论,结合个人见解予以发挥,在《难经》注本中影响较大。

《读素问钞》共分三卷,书中选录了《素问》中的重要内容,分为脏象、经度、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诊、针刺、阴阳、标本、运气和荟萃十二类,并作了简要注释。明·汪机为本书作了续注。在汪氏《续素问钞自序》中指出:“予读滑伯仁氏所集《素问钞》,喜其删于繁芜,撮其枢要,且所编次,各以类从,秩然有序,非歧黄之学不能也。”

滑寿还根据研习古书的心得和诊治病人的经验,撰写了《诊家枢要》。此书仅一卷,为脉学著作,开头论述脉象大旨及辨脉法,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接着阐析浮沉迟数等29种脉象及其主病,最后讲述妇人及小儿脉法。

滑寿治学严谨,博览群书,并参会了张仲景、刘完素、李杲三家之说,贯通古今,医术大有长进,诊疗水平已远远超出其师,愈疴起痼,所治无不奇中,且医德高尚,不论贫富,一视同仁,有求立刻前往诊治,活人无数。因此在江浙一带负有盛名,凡有得大病的,以得到他断定生死的一句话才不会遗憾,人都称他为“神医”、“老仙”。
滑寿不仅精通内科疾病的诊治,而且拜东平(今山东东平县)高洞阳为师,学习针灸,得以精通针术,曾经用针灸治疗难产等多种病证,对经络理论很有研究,著有《十四经发挥》,共三卷,考订腧穴六百五十七个,详加训释,有所发挥;并重视脉的分部及其与脏腑的关系;提升奇经八脉中任督二脉的重要性,提出任督二脉与十二经并称十四经学说。此书为滑寿一生中之代表作,翰林学士宋濂、姑苏西阊进士盛斯显等均为本书作序。

滑寿还是诊治麻疹病的专家,在数十年的行医生涯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著有《麻疹全书》四卷,书中论证108条,设方三百六十余首,论药处方,性味功效则逐条详注,在护理方法上也作了论述,并且明确指出了麻疹具有传染性和终身免疫力,尤其是对内疹的发现,即麻疹前期,出现口腔粘膜疹,并证实此疹决非鹅口疮,这一发现早于欧洲五百余年,成为我中华民族的骄傲。

滑寿一生著作很多,除上述主要作品以外,还有《医韵》、《伤寒例钞》、《本草发挥》、《五脏补泻心要》、《医家引彀》、《滑寿脉诀》、《痔瘘篇》等,可惜大多都已佚失。

淳于意,西汉临淄人,约生于公元前205年,卒年不详。因做过主掌租税及俸禄的太仓长,故尊称他为“太仓公”,简称“仓公”。

他谦虚好学,活学善用。淳于意家境贫寒,少时就喜读医书,可为人治病,却没有疗效。于是拜淄川的名医公孙光为师,公孙光非常喜欢淳于意的谦虚好学,很器重他,就把自己的精方、妙方全部传授给他。不久,公孙光发现他已没什么可教淳于意的了,并预言淳于意将来一定是国医。为了能让他继续深造,又推荐他去拜自己的胞兄公孙阳庆为师。70余岁的公孙阳庆也非常欣赏淳于意的质朴上进,便将自己所藏的所有秘籍、古方一讲解他。出师后的第二年,淳于意开始挂牌行医,叁年后,成为著名的医生。 淳于意苦读经典医书,可以随意背诵,但诊病时,则视病人的实际情况,不盲目地死搬硬套,断章取义。齐王身边一名叫遂的保健医生,得病后服用自炼的五石散,病情加重了,于是请来淳于意。意仔细审察他的脉象,说:“你得的是内热,药石是药中刚猛之品,服后会导致小便不通而加重病情,千万不要再服。”遂不以为然,并举例反驳说:“扁鹊曾言,‘阴石以治阳病,阳石以治阴病。’”淳于意菀尔一笑:“你说的话,不无道理,扁鹊虽这样说过,但治病必须详细诊察病情,医理医法,参考患者的质、嗜好病情用药,才能药到病除。”并预言,照此下去,不久就会发痈。果然,百余天后,遂乳上发痈,不治而死。这充分现了淳于意读书要活读,临证要变通的作风。

创立诊籍 发展医学
诊籍,即医案,现在叫病历。记病历在今天的医疗中是为平常的事,是对一个合格医生的起码要求,但诊籍的初创却非易事。齐王诏问淳于意:“你给人治病,疗效很好。你的病人都是哪里人?得的什么病?施药之后。病情如何?”淳于意遵旨一回答。他记下了已愈患者的籍贯、姓名、职业、病名、病因、病性、诊断、治疗和预后,形成了最初的医案,为我们留下了研究汉代医学的宝贵史料。淳于意的医案中既有王公贵族,也有平民百姓。《史记仓公传》记载了25例病例。治愈15例,不治10例,涉及现代医学的消化、泌尿、呼吸、心血管、内分泌、脑血管、传染病、外科、中毒以及妇产科、儿科。病案中曾记载:齐国的黄长卿大宴宾客,淳于意也在座。他望见王后的弟弟宋健,急忙告诉他说:“你已病了四五天了,腰部疼痛不能俯仰,小便亦难。应趁其末传人五脏,抓紧治疗。这叫做‘肾’。”宋健说:“实这样。”他服用淳于意给他调制的“柔汤”,18天后病就痊愈了。此病类似现代的急性腰组织损伤。另有一例:齐王请淳于意为侍女们诊病。轮到一个叫竖的,竖说没有病。淳于意悄悄地告诉队长说:“竖的毛发色泽、脉象都无衰减,但病已伤及脾胃,不要让她过度劳累。到了春天,她会吐血而亡。”及至春天,果真竖摔倒在厕所里,吐血而死。这大概相当于现代血液病。淳于意的诊籍既反映了他医技的高超全面,又给我们留下了各科早期病例,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淳于意针对病人的病情,不仅仅采用药物治疗,还广泛运用各物理疗法及针灸术。淄川王病了,淳于意前去诊豚。原来是因为洗头发未干,即入睡受风而引起的头痛、身热、肢痛、烦闷,相当于今天的风寒感冒。淳于意立即用冰水敷淄川王的额头,帮助降温,并针刺足阳明经的厉兑、陷谷、丰隆叁穴,以散肌表之热。病立刻就好了。物理降温,用冰袋或冷毛巾敷额或用酒精擦浴,是现代高热病人常用的降温方法,但在二千年前的汉朝,不啻是一发明创造。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璧,晚年号濒湖山人,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祖父为铃医,父李言闻(号月池)为当地名医。李时珍少年时期开始系统地阅读一些医籍,曾随父诊病抄方。但当时医生的社会地位低下,李言闻不愿李时珍以医为业,要他走科举道路,还特领他去拜访进士顾日岩为师。顾日岩家中藏有大量书籍文献,李时珍因此有机会阅读到许多文献和一些珍贵的书籍。

李时珍在14岁考中秀才。17岁、20岁和23岁时,三次赴武昌参加乡试,但均未考中。从此之后,他放弃考科举而决心随父亲学医。他刻苦钻研医理,用心汲取前人医疗经验,并且善于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加上对病人的高度同情心,他行医不仅疗效好,而且医德高尚。短短几年之中便享有声誉。其间,他因诊断治愈了楚王府中小儿的“虫癖”怪病,医名更增,被楚王府聘为“奉祠正”,并掌管“良医所”事务。后又被荐举到北京“太医院”任“院判”。但是,他对此并不感兴趣,任职一年多便托病辞归。

李时珍在行医过程中,发现以往的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重复或遗漏,深感这将关系到病人的健康和生命,于是决心重新编著一部新的本草专书。从34岁起,他开始着手进行这项工作。除认真总结吸收前人经验成就外,还向药农、野老、樵夫、猎人、渔民等劳动群众请教,并常亲到深山旷野考察和收集各种植物、动物、矿物标本。对某些药物亲自栽培、试服,以取得正确的认识。经过27年漫长艰辛的努力,参考了800余种文献书籍,以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基础,进行大量的整理、补充,并加进自己的发现与见解,经过三次大的修改,至万历六年(1578年)他60岁时,终于编著完成《本草纲目》这部药学巨著。

李杲,字明之,号称东垣老人,是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他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定(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终年71岁。他家世居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因真定汉初为东垣国,所以李杲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富甲一方。

他曾从师于当时的名儒翰林学士王若虚、冯叔献学习《论语》、《孟子》和《春秋》。此后不久,李杲的母亲王氏患重病,请了家乡好多医生,诊断治法众说不一,几乎吃遍各种方药,病情不但不见好转,反而日益加剧,最终还是死去。李杲因自己不懂医学只能眼睁睁看着亲人被疾病折磨而丧生,感到十分悲痛。他发誓说,如果遇到良医,我一定拜其为师,以补我的缺憾。

当时易水(今河北易县)张元素为燕赵名医,李杲求医心切,不惜远离家乡四百余里,挟千金拜其为师。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李杲“尽得其法”,基本掌握了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技术,遂辞别元素返回故里。凡经李杲诊治的病人,尽管皆为疑难杂证,但多获奇效。

居汴梁期间,他常为公卿大夫诊治疾病,疗效非常显著,名声为之大振。从中原北返后,寄居鲁北东平、聊城一带,以医为业达六年。1244年,64岁的李杲回到家乡真定,临床之余,将多年经验体会著述立说,创立了以“内伤脾胃”学说为主体的理论体系。
李杲留给后人的医学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和《用药法象》等。

他的理论学说诞生后,得到其弟子王好古、罗天益等人的继承发展。王好古一方面大量吸收东垣的药物学理论,重视其临床应用,另一方面受东垣深入阐发内伤脾胃病机理论的启发,创立了“阴证论”。罗天益则比较全面地吸收了东垣的脾胃学说,在脾胃内伤病纲目分类及其临床应用经验的认识上,进一步丰富了东垣的脾胃学说。他的学说对后世医家,尤其是温补学派影响很大。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医家之门户分于金元”。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为中国医学史上承前启后影响最大的两大学派,李杲为易水学派的中流砥柱,他学医于张元素但对后世的影响可谓在元素之上。朱丹溪虽为河间学派的三传弟子,但其学说在某些方面也受李杲学说某些启示。明代以后,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叶天士等医家都曾对李杲的学说景仰、研习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自成一家。此外,龚廷贤、龚居中、张志聪等均受李杲学说很大影响。尽管李氏学说的继承者们已经明确,片面强调脾胃未免有些偏颇,但李杲学说在中国医学史上仍不失为划时代的一个里程碑,作为一名伟大的医学家,他将永远名垂史册。

扁鹊姓秦,名越人,春秋战国时期渤海(今河北省任邱县 )人。少时拜师民间老医生长桑君。精通长桑君诊病的方法和治病的技术,最终成为一代名医,是先秦时期医家的杰出代表。他诊断准,往往能药到病除,妙手回春,简直和传说中的神医扁鹊一样,人们就干脆把他叫做扁鹊。渐渐地,秦越人这个本名反而被人们忘却了。

扁鹊成名后,周游各国,为人治病,常因地域不同,随俗而变。在邯郸时,听说当地妇女病多,即为“带下医”(妇科);过洛阳,见该地敬重老人,便以治疗“耳目”等老年人疾患为主;到了咸阳,知秦人以小儿为重,则成为一名儿科医生。他在诊视疾病的实践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望、闻、问、切。“望”就是看外形及舌苔,“闻”就是听病人说话和呼吸的声音,“问”就是询问病情,“切”就是摸脉搏。当时扁鹊称之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扁鹊的医疗方法多种多样,如针刺、贴、手术、服药等。后来扁鹊受到当时秦国大医令李醯的嫉妒而派人将他杀害了。但是,人们永远念他,敬仰他。直到现在,他到过的地方,如河北、河南、山东等地,还保存有诸如“扁鹊故里”、“扁鹊村”、“扁鹊遗迹”、“扁鹊庙”、“鹊王山”等;若哪位医生医术高明,则被称赞为“扁鹊再世”。

扁鹊生前一共传授了九个弟子,他的高明医术就靠这些弟子传下来。到了汉代,还有《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和《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十叁卷等。现存汉代的医书《难经》就是据扁鹊的医术,尤其是关于脉诊知识而整理成的。至今仍在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中发挥重大作用的中国传统医学,其许多基础理论都扁鹊有密切的关系。

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f?kz=213611422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29
第一位是 扁鹊----春秋时期著名医学家,初中有《扁鹊见蔡桓公》一文

第二位是 华佗----东汉末年,或者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古代神医的代表人物,只要说起中国古代的医生,他是首屈一指!中国人都知道。

第三位是 张机(仲景)---和华佗一样是汉末三国的人物,代表做就是“六味地黄丸”(这一味药最早就是出现在他的《金匮要略》,原本是“八味地黄丸”)!和《伤寒杂病论》。

第四位是 孙思邈---唐初著名医学家,号称药王,代表作是《千金方》。

第五位是 李时珍---明朝著名医学家,代表作是《本草纲目》。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3-29
针灸之祖——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记录较详。

脉学介导者——扁鹊 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 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公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三下。《史记·战国策》载有他的传记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外科之祖——华佗 又名敷,字无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如醉肠洗涤,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医圣——张仲景 名机,汉末向阳郡(今河南南阳人)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葛洪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时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药王——孙思邈 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辉县)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因治愈唐太宗唐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扯谎采“长生不老药”献皇上,偷跑了。监视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孙思邈为药王。

儿科之祖——钱乙 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小儿药证直诀》共三卷。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辩证证治的范例。

法医之祖——宋慈 宋朝福建人。1247年总结宋代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写成《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

药圣——李时珍 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的艰苦,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被译为日、法、德、俄等国文字。

《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 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它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又最简要的一种。

伏义氏(伏羲) 神农氏 黄帝 岐伯 伯高 雷公 少师 甄立言 扁鹊 淳于意 张仲景 华佗 王叔和 皇甫谧 涪翁与程高、郭玉 葛洪 雷斆 陶弘景 全元起 徐之才 许胤宗 甄权 巢元方 孙思邈 张宝藏 崔知悌 张文仲 韦讯 王焘 鉴真 王冰 刘禹锡 甘伯宗 昝殷 李珣 韩保升 王惟一 林亿 唐慎微 朱肱 苏颂 钱乙 沈括 许叔微 成无己 王履 戴思恭 滑寿 危亦林 忽思慧 朱震亨 王好古 罗天益 窦默 张从正 张元素 陈自明 李东垣 张子和 刘完素 宇陀宁玛·元丹贡布 汪机 薛己 万全 高武 李时珍 徐春甫 龚廷贤 方有执 杨济时 张介宾 傅青主 张景岳 王肯堂 吴昆 缪希雍 李延 尤怡 薛雪 叶天士 徐大椿 赵学敏 承淡安 祝味菊 施今墨 张山雷 曹颖甫 何廉臣 张锡纯 唐宗海 费伯雄 王旭高 王士雄 王清任 陈修园 吴塘 张璐 张志聪 喻昌 沈之问 李中梓 赵献可 吴有性 汪昂 宇陀萨玛·元丹贡布 秦鸣鹤 盛寅 刘奎 邹润安
第3个回答  2010-03-29
华陀.孙思邈.扁鹊.张仲景
第4个回答  2010-03-29
比如,有张仲景,华佗,扁鹊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