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忠臣的下场

南宋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英雄辈出,人才济济,有功盖千秋的贤帝,也有出将入相的能臣;有残暴昏庸的暴君,也有遗臭万年的奸人。他们大多都记载史册,任凭后人评论他们的是非功过。历史上有这么一类人,忠君卫国,敢谏直言,心系社稷,忧国忧民,但他们最后都不能善终,每每回想他们的故事,都会为他们高尚的气节敬仰折服的同时,也为他们不公的命运哀婉叹息。
  
  公元1457年,明天顺元年正月廿二日是大明王朝最为黑暗的一天,对明王朝有再造之功的内阁大学士于谦被“复辟”的新皇帝送上了断头台,行刑之日“阴霾四合”,天地衔冤,这位“两袖清风”、功勋卓著的忠臣成就了自己“只留清白在人间”的人生宿怨。历史上溯316年,公元1141年,南宋绍兴十一年,年仅三十九岁的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岳飞在临安大理寺风波亭赐死,走完了“壮怀激烈”的一生。于谦死后172年,公元1629年,为抗击清军,入卫北京的明蓟辽都师袁崇焕在西四被处以“磔刑”,当天不明真相的百姓竟“争啖其肉”!大明王朝不仅陨落了一颗“将星”,而且从此无人“主持边事”,大明王朝终于走上了穷途末路。遍查中国历史,这种悲剧远远不止于此,为什么忠臣良将没有好下场?为什么历史悲剧会一次一次重演?
就字面意思理解,所谓忠臣是是对君主忠心耿耿,万死不辞,只知忠君而不及其他,照理说来这种臣子该是广得皇帝庇佑,富贵荣华,终不见弃,起码应该颐养天年,落个善终。但是中国历史之源远流长早已把这一概念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忠臣良将的特质绝非一个“忠”所能概括。总结起来能够青史留名,在二十四史“忠臣传”里占有一席之地的往往具有更多的品质:一曰能,二曰廉,三曰刚直,四曰道德高尚,是每一个忠臣所必须具备的。这些人的事迹之所以后世千古传唱,正是这四种特质所成就,但恰恰这些特质使得许许多多忠臣良将当世难得善终,甚至身首异处。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臣首先是能臣,庸碌之辈即使有狗一样的忠诚也难以配得上个“忠”字,然而“能则遭嫉”,是太多忠臣的遭遇。北宋忠臣寇准算得上大宋第一“良相”,在辽国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力主宋真宗御驾亲争,挫败了敌国的兵锋,迫使大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友好条约,维持了宋辽100多年相安无事,为北宋百年的文化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能力不可谓不高,功劳不可谓不大,就连宋真宗从此之后也恭敬有加,每每朝堂议事后,须寇准先退,真宗皇帝“目送之”。但是这种待遇却必然招来妒忌,不少同僚恨的要死,嫉妒得要命。“妒则谤生”,不久皇帝身边的人就放出谣言,说寇准是“幸兵以自取重”,意思是打起仗来寇准好从中抓大权。无论皇帝再英明,只要出现“君疑臣”的情况,离死也就不远了。偏偏皇帝身边还有一个“多才小人”――王钦若,其人早对寇准恨之入骨,旁征博引劝说皇帝:“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乃城下之盟。陛下以万乘之尊,与辽朝定城下之盟,实乃大耻!”,而且“才思泉涌”地趁机原创出一个著名的成语, “陛下见过赌徒吗?输急眼的时候,就把他所有身家全部押上,这就叫‘孤注’。澶渊之役,寇准就是拿陛下您当作‘孤注’啊!”,其居心何其险恶。自此之后,真宗皇帝再在朝中见到寇准,总觉他虚头巴脑,举手投足之间,总想起这位先生拿自己作“孤注一掷”。 从此这位能臣的苦难开始了,首先罢相出知陕州,再贬雷州司户参军,不久又贬衡州司马,寇准就在瘴气蒸腾,暑气逼人的谪戍道路上最终成就了自己“忠臣良相”的美名。
作为忠臣,同时还要廉,贪赃纳贿之徒即使能力再强也只能与和绅作同流,中国历史上的忠臣无一不是廉吏。于谦25岁出士,61岁死,为官36年,做过巡按,办案无数,做过地方大员,多次巡抚地方,都是令人企羡的“肥缺”,“美差”,但每次回朝复命却都是“两袖清风朝天去”,深深得罪了朝中权臣,不但不能加官进爵,反而遭人构陷,降职关押,以致于身遭大难,被捕抄家时,满屋子只不过是些书籍和日常用品,此外没有丁点儿“余财”。而深负廉名的海瑞,为官多年却家徒四壁,俸禄难以糊口,就自力更生,在衙门里种菜贴补家用。母亲做寿只能割2斤猪肉作为寿礼。今世后人绝不可能怀疑这些忠臣的操守,而在当世,这些人不掌重权则只能廉洁自守,身登庙堂,执掌朝枢却不知要得罪多少贪得无厌之辈,因为他们上阻了权臣的财源,下断了贪官的生财之道,这样岂能不遭构陷?身处如此险境岂能安身立命?
另外忠臣无一不是刚直之辈,然而按照官场的潜规则却是“直臣易贬”,“上患其刚直难任,下患其触忤时讳”,为社会环境所不容。论及刚直海瑞算得上中国历史上的天字一号,而且是大揭龙鳞的高手,连名号里还要带个刚字――海刚峰。在他那份著名的上嘉靖皇帝奏章中,毫无避讳地称“天下百姓不是陛下久矣”,而且还毫无顾忌地拿皇帝钟爱的年号“开玩笑”,所谓“嘉靖嘉靖,家家干净”,这样的大臣如果生在贞观年间尚能博得个美名,可偏偏落在嘉靖,这个连宫女都想勒死而后快的皇帝手中,落得个罢官下狱的下场实在是侥幸了。
最后,忠臣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道德高尚”,无论寇准、岳飞、于谦、海瑞还是袁崇焕,都具有很高的道德约束力。这些人一方面是清廉自守,另一方面专以国事,毫无狭私,表现出很高的道德水平。然而对自己要求严格,总希望别人和自己一样,或者无形中给别人造成了道德压力。比如寇准当世人评说:“忘身殉国,秉正嫉邪,故不为流俗所喜”。于谦“视勋庸国戚若婴稚,士类无当其意者”。这些人作为国家的股肱重臣,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往往显得刚烈过之,而谋略不足。在中国历史上,欲成就大事且又能立于不败之地的人物,既要有忠臣的心怀,还要讲究一定的策略,一心为国而不屑于人情事故者大多成为悲剧人物。当代诗人北岛的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其实是“忠臣末路”的最好注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1-23
岳飞的死是必然的,迎二圣让高宗何以自处,劝高宗早立太子(高宗不能生育),军队号称“岳家军”而不是赵家军,曾对人言“本朝三十岁前能做节度使的唯宋太祖和他两人而已”,封建社会这样的大臣能曰“忠”?我觉得是大不敬之罪!他的功劳不可磨灭,但遇害风波亭后,只有韩世忠质问秦桧,秦桧回答“莫须有”以前解读为“也许有可能有”,秦桧有高宗授意,我更同意“难道没有吗”这个翻译,宋史让人唏嘘
而于谦在土木之变后毅然拥立郕王,以绝也先贪念,无疑是正确的,然夺门之变后,还能容他吗,唏嘘啊
第2个回答  2013-10-12
南宋就没有明君,所以忠臣的下场可想而知了
第3个回答  2013-10-12
呵呵!大多都死于非命!其他的就隐退或发配什么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