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学完幼儿园活动设计指导课后要达到的目的和要具备的能力有什么?

如题所述

【关键词】幼儿教育;主体地位;教学方法
在活动中,幼儿是主体。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应该尊重幼儿,主动适应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真正确立他们的主体地位。我建议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尊重幼儿的自尊心
幼儿的年龄虽小,但他们是独立的个体,也有被人尊重的需要。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放手让幼儿去想、去说、去做。即使幼儿没有遵守游戏规则或活动要求,教师也不应该简单地批评、指责,而应在和谐的气氛中,把幼儿当做朋友,跟他们说说“悄悄话”,给他们讲道理,从而与他们沟通感情,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我在工作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件事情,一次,幼儿园买了新玩具--塑料插片。在收拾玩具时,我发现插片少了。要在以前我肯定会发火,严厉的批评孩子们。可我转念一想,每次批评孩子们后,效果并不好,这一次我决定改变方式、方法。于是,我边用插片插东西边说:“要是插片不少的话,插出的东西会更好看。大家帮我找一找,小插片是不是掉在地上了?摸一摸自己的小口袋,小插片是不是掉在里面了?”于是,孩子们都帮我找。这时,有一个孩子说:“老师,插片掉在我的小口袋里了。”由于我采用了尊重幼儿自尊心的办法,问题很轻松、自然地解决了,幼儿从中还受到了教育。
2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的学习需要兴趣,所以,只有使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和幼儿的自主性联系起来形成合力,才能真正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如,幼儿在认识前、后等方位时,我为他们设计了一组音乐活动,幼儿在乐曲声中自由表演,当乐曲一停,幼儿要马上找到座位坐好。这时,我可随机问幼儿:“你前面坐的是谁?后面坐的是谁?‘或’你前面放了什么?后面放了什么?”在活动中还可以增加难度,如,请幼儿向后转,再说说前面是谁,后面是谁。这样,在饶有兴趣的活动中,幼儿自己便积极、主动地理解了这两个方位词的概念。再如,中班在“认识手”的教育活动中,王老师做手指游戏“玩绳”,把手指一个个地套住,边套边说“我套住了大拇指,我套住了食指……”游戏的趣味性紧紧地抓住了幼儿的心,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然后王老师继续表演说:“看看哪一个手指跑了?”幼儿不由自主地随着王老师的表演说出了:“小拇指跑了,无名指跑了……”这样,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就进一步强化了求知欲望。
3 为幼儿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
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是每一个幼儿的愿望。教师应努力为他们创设机会,在要求上不能“一刀切”,而应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尽量帮助每个幼儿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如,在玩以使用筷子为目的的夹球游戏时,为了使能力稍差的幼儿也能获得成功,教师在准备玻璃球的同时,也准备了一些海绵球。结果当这些孩子夹起海绵球时非常高兴,因为他们也获得了成功。由于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他们的兴趣提高了,信心增强了,从而在一次次小成功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成功。
4 开发幼儿的创造力幼儿极富于联想和想像,而联想和想像正是萌发创造力的基础。可以说幼儿自发的、天真的创造意识无处不在,特别是在他们全身心投入活动的时候,他们总是从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出发进行探索和创造。因此,在为幼儿设计各种活动时,要给他们留出创造余地,充分开发他们潜在的创造力。如,在“染纸”活动中,为使幼儿能自由探索和创造,教师在地上铺上了报纸,准备了颜料,给幼儿讲了折纸法并演示了染法,然后放手让他们自己操作。幼儿根据教师的演示,想出了许多不同于教师的折纸方法,并染出了各种颜色的图案,十分令人振奋。由于这项活动使幼儿边折边染边交谈,即活跃又轻松,连平时能力稍差的幼儿,也同样发挥了创造性。
总之,只有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幼儿才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们的各种能力才能不断地得到提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